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赓 《党史文汇》2010,(11):4-9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创立了地质力学,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曾先后担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的一生,正如周恩来所评价的:“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卓越成就,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的人本主义思想来源主要有3个: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二是马克思的人本主义;三是周恩来个人的经历、社会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感受及认知。就组成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是其文化基础,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是其本质与核心内核,周恩来的个人经历、社会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迫切的社会感受及认识则是其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不解之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接触较早,理解较深.中国传统文化对周恩来革命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周恩来独特的人格总是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这种人格魅力也是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卓越功勋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人物     
《军队党的生活》2010,(6):62-62
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4岁那年他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9,(8)
<正>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冲破台湾当局的重重阻挠,在国外辗转数月安全回到祖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李四光长期掩藏在心中的一个愿望。他曾对夫人许淑彬说:"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但很长时间以来,他自认为条件不够,没有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后来,他经过认真考虑,于1957年正式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1月,李四光因患病到杭州疗养。3月的一天,周总理特意来看望他。周总理关切地询问了他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并详细问及他对于加入共产党的想  相似文献   

6.
正李四光一生追求正义,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1933年春,李四光得知北大师生准备为李大钊举行公葬的消息后,立即拿出一笔钱送去,襄助这一义举。1934年12月,根据中英两国交换教授讲学的协议,李四光应邀到英国讲学。在船上,李四光认真审查并修改了自己将要在英国讲学的讲稿。他认为中国地质有其独特的区域特点,有其自在的完整性,绝不能生硬套用那些仅仅根据西欧区域地质建立起来的地质术语和概念去阐述中国的地质现象,  相似文献   

7.
“祖国需要你们”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捷克首都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临行前,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郭沫若给远在英国的李四光带了一封信,邀请他早日回国。  相似文献   

8.
问答试题     
《求是》1997,(19)
1.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______。 A、把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B、继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C、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2.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________。 A、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B、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 C、林则徐、毛泽东、邓小平  相似文献   

9.
正新中国成立前后,在祖国的召唤下,一大批在国外工作或留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如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赵忠尧、侯祥麟、兰毓钟等冲破重重阻力,相继回国,参加新中国的科技建设。科技人员回国热潮的形成,与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关心引导自然科学座谈会成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沿海许多高校、科研院所等内迁大后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是与中国革命事业相联系的一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为两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在国共谈判中的中共代表周恩来的重视。周恩来不仅是中国的历史伟人,也是世界性的人物。对周恩来的研究起源于外国。第一部介绍了周恩来革命历史的著作是斯诺的《西行漫记》,接着有韦尔斯的《续西行漫记》,彼森的《1938年的延安:与中共领导人的几次谈话》,波多野乾的《国共合作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周恩来传》。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成立了对周恩来的研究机构,并  相似文献   

11.
正周恩来是令人敬仰的历史人物,对中国和世界都有巨大贡献。新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周恩来词条的概括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  相似文献   

12.
原国民党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东北军的少帅张学良将军,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是位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他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更是震古烁今,改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被周恩来誉为“千古功臣”。张少帅曾同中共领导人多有接触,但他同周恩来的友情更为绵长,使周总理对张学良的思念达4O年之久,曾三次为其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3.
中央文革碰头会上吵吵闹闹,周恩来当场打电话请示毛泽东。毛泽东说:受冲击的老帅都要出席。周恩来感慨而又意味深长地说:中国有句古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现在是倒过来了,军队碰到秀才,有理也说不清。  相似文献   

14.
付闪 《湘潮》2013,(7):4-7
1955年1月15日,一块铀矿石摆在了中南海丰泽园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的桌子上。这块石头引起了参加这次会议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兴趣,他们不断地询问参会的两位科学家钱三强和李四光,仔细听取了两位科学家对铀矿石和原子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孟兰英 《世纪桥》2013,(2):10-13
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党和国家政治外交活动的中心,是周恩来经常处理国务和外事的地方。这里发生和处理过的事情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从大会堂的每一个办公场所。到每一个厅室都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倾注了周恩来太多太多的心血。他那不知疲倦的身影,永远地镌刻在了人民大会堂工作人员的心里,引起了人们众多的难以忘怀的思念和回忆……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大会的隆重举行,不由令人想起新中国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李四光的祖上是蒙古人,祖父库里迁居到湖北黄  相似文献   

17.
陈群 《党的文献》2020,(6):102-108
李四光是在近代中国历史演变时势中产生的卓越科学家。他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同盟会,探索救国之路。辛亥革命后,他秉承发展实业、建设新湖北的目标,曾担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当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建设新湖北的梦想破灭,李四光于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系统地学习地质学。1918年以题为《中国之地质》的毕业论文,被该校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21年,应国内培养地质人员的需要,李四光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他撰写的第一部科学专著《中国北部之?科》,被母校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从1928年起,他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长达20多个春秋,为我国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8年4月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8月出席在伦敦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会议。翌年9月,李四光被列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名单。在新中国主要领导人的关怀下,他冲破国民党企图阻挠的阴谋,于1950年5月到达北京,随后主持全国地质工作,开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18.
李蓉 《北京党史》2012,(5):8-12
正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有不少研究成果表明,周恩来在诸多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从周恩来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哪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  相似文献   

19.
廖承志是廖仲恺和何香凝的儿子,新中国新闻、侨务、外交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他与周恩来很早就认识,长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之一。在长期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周恩来生前讲道:“我与廖家已有三代交情”周恩来曾说过“:我与廖家已有三代交情”。对此,廖承志感叹道:“这是实情啊,父亲廖仲恺早在黄埔军校就十分赏识周恩来,母亲何香凝一直受到周恩来的关怀和爱护,姐姐廖梦醒不仅和周恩来革命关系密切,而她的女儿囡囡又是周总理和邓大姐十分疼爱的干女儿。”早在1924年大革命时期,16岁的廖承志还…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当代中国和世界最有影响的外交家.新中国的外交是与周恩来紧密相关的.新中国建立前,周恩来与毛泽东一起致力于新中国外交政策和方针的制订.1949年9月,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新中国诞生后,周恩来出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在外交部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