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唐代,其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在陆上“丝绸之路”濒于中断的情况下,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更刺激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而造船工艺、科学技术与航海技术的发展,也为远洋航行的发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以下的一些情况,可以看出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昌盛、繁忙的景象: 唐代的“沙船”(航海木帆船)驰骋中外,最大的沙船高达两三层,建造得十分坚固,并装备有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航海业在元代曾有过相当的繁荣,出现过汪大渊这样杰出的航海家。但由于元末的战乱和明太祖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航海活动又一度沉寂下来。到了十五世纪初,明成祖朱棣时,海上丝绸之路才又重新活跃起来,并且出现了一位将毕生贡献于航海事业的伟大航海家——郑和。 郑和下西洋,这场发生在十五世纪初的航海盛事,以其规模之庞大、航迹之广远而称雄于古,蜚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秦代的航海,开拓了东北航线的海上“丝绸之路”,那么,两汉与两晋便开辟了西南航线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漫长的航线,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非许多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虽然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海上“丝绸之路”确已开辟,而且为中西交通的重心从陆路转向海路,准备了各方面的条件。我们可以称这一时期为中国远洋航行的初创时期。  相似文献   

4.
正海洋的发现与利用,无疑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大进步。而通过海洋各个新大陆的发现,更是人类发展的历史性大跨越。通过这个大跨越,人类大大扩展了疆土,更大大扩展了视野;前者是有形的,是人类借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后者则是无形的,是从有形资源衍生出的一种崭新的文明——海洋文明。中国是海洋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甚至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走向海  相似文献   

5.
在明成祖朱棣在世的六次下西洋中,第三次与第四次间隔的时间最长,几近两年半光景。这可能是因为准备工作的艰巨罢。郑和本人在此期间忙于各种组织工作。他在福建长乐督造巨舶,又到西安清净寺寻找通西域天方语言、可充当译使的人员。  相似文献   

6.
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唐代的繁荣,到宋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只要对一个古代港口作一番比较深入的了解,就会对当时海上贸易的情况,有更具体的印象。泉州,这个中世纪著称于世的对外通商港埠,曾是我国人民走向世界,与亚非各国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早在南北朝时期,泉州便作为对外交通口岸崭露头角。公元五四六年(南朝梁大同十二年),取海道前来中国传教的印度僧人拘那罗陀,曾住在当时的郡治丰州西郊的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后来又从这里“更装大舶”回  相似文献   

7.
陈炎 《瞭望》1984,(47)
绵延近两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到明代中叶之后衰落萧条了,但它对古代中国与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端,中国曾经输出了它独有的文明。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在古代世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它的文明的输出,无疑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过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元一三二八年冬,一位中国航海家从古港泉州登上了海舶,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一次远洋航行。在这一次为期五年的远航中,他到过菲律宾的马尼拉(麻里噜)、吕宋(麻逸)、明都洛(明多朗)巴拉塑(三岛)、苏禄,到过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文老古)、班达(文诞)、帝汶(古里地闷)、爪哇岛上的北加浪岸(爪哇)、井里汶(遐来勿)杜板(打板)、戎牙路(重迦卢)和文莱的万年港;到过泰国的吞武里(罗斛)、洛坤(单马令)、北  相似文献   

9.
阿浦 《瞭望》1984,(37)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年代,史学界迄无定论。据有关史料的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住在南海一带的西瓯越人便已素习航海,他们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与东南亚一带国家发展了海上交通与贸易。而战国时代的齐宣王、齐威王、燕昭王,也都派人入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等“仙山”。但从有关史书的记载及中日两国流  相似文献   

10.
正"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具有非常重大的国际战略意义,对我国来说,其经济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固然很大,但这还是表层的,从深层次来看,这更应是一个顶层的战略设计,其战略作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源源不断地发酵。"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外交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对于深化区域合作、促进亚太繁荣、推动全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14,(20):18-19
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为广西,始于秦汉,兴于唐宋明。海上丝绸之路有过辉煌的历史,尤其郑和下西洋更是谱写了中国海外交往的美好篇章。公元1405~1433年,郑和7次率领船队,输出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器、农具、茶叶等产品,也输出"和为贵"的中华文明。郑和至今仍受到东南亚人民的广泛尊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推动东西方友好交往,促进商贸往来和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12.
杨熺 《瞭望》1984,(46)
中国的航海业,在公元一四○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间,以郑和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为标志,达到了鼎盛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或者因为瓷器也已成了海外贸易的大宗,而被称为海上丝瓷之路)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在这段历史时期,有一件历史事实值得补叙一笔: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十四一七——一四一九)时,他的船队曾沿着非洲东岸向南探索,到达过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基西瓦尼一带,而其先遣船已绕到非洲南端的大西洋海域。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一四一五),葡萄牙的亨利亲王也派了船队沿着非洲西岸向南探寻。可惜他们都没有绕过好望角。若不是他们中途返航,这两支船队终将相遇于  相似文献   

13.
正自中国领导人2013年10月提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后,国际舆论立即对这一新提法产生浓厚兴趣。2014年月12日,中国外交部将这一概念阐述为"加强海上互联互通以及发展海洋经济"。有外媒据此将这一概念形容为,中国欲在世界市场上"重新包装"。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当地时间13日发表香农·蒂耶齐的署名文章称,起初,"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专门针对东盟提出的。但是,中国与斯里兰卡高官会晤期间也提出这一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10月,习近平出访东盟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并出席APEC峰会。他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对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所经地区及相关各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政治稳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正2013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国和东盟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方高度重视印尼在东盟的地位和影响,愿同印尼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双方和本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此,我们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坚持讲信修睦。中国愿同东盟国家真诚相待、友好相处,不断巩固政治和战略互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或许会成为中国解决南海争端的一个契机。倡议与南海争端的关系稳定、经略周边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作为海陆混合型大国,中国陆上的周边国家众多,支轴国家大概有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柬埔寨,另外还有一些邻国。海上的周边国家包括韩国、日本、南海沿岸国家。中日两国近年内大幅度改善政治与安全关系的可能性不大,中韩之间政治与安全关系的提升空间也有限。南海沿岸国家就成了中国建设海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0,(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非中国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更是迥异于西方掠夺称霸的海洋观,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导构建的是新型国际合作观与海洋观,其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以及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在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19.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应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邀请,于1996年11月起,组织专家、学者到山西进行了调查活动,经过多次研讨,最后形成了调研报告,以著《三晋腾飞之路》出版发表。这里刊出该书的两篇《序言》。  相似文献   

20.
力平 《瞭望》1990,(20)
周恩来是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伟大政治家。他的传奇般的革命生涯、杰出的才智、崇高的品德,为世人钦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撰写的《周恩来传》(上卷)、《周恩来年谱》对周恩来的革命活动论述颇详,出版之后,海内外反响强烈,但因《周恩来传》(下卷)尚未出版,对周恩来建国后的活动较少系统的记述。最近《中共党史人物传》中的《周恩来小传》即将出版,本刊征得作者及有关方面同意,先行选载书中“‘文革’中的周恩来”部分,以期向希望更多地了解周恩来、学习周恩来的读者提供一些材料。文内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