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义青是我的老相识了,他又有了新著,我自然热心拜读。他与张云合著的新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书名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理念、前景与路径》,这个课题历来是河北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他一直在跟踪研究。但不同的是,这次是厚厚的一大本。厚厚的一大本,要说出很多问题,何况义青一向严谨。书中有实践、有理论,有分析、有对策,有现实、有前瞻,读了之后,认识大大地系统了、  相似文献   

2.
刘培植同志的新作《治本富民强国疏》即将出版的时候,我有幸当了第一读者,先睹为快。 一位高龄长者,不断有新作问世,实在难能可贵。这已经是作者的第十二本著述了,可喜可贺! 翻阅《治本富民强国疏》的手稿,使我想起北宋的杰出人物范仲淹。他在《岳阳楼记》里吐露自己的心思,说他曾琢磨过古代“仁人”胸怀,而且为我们塑造了“仁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唯一的规则     
《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是著名学者、北大教授李零先生的新作,这是他继《〈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和《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之后的又一本讨论《孙子兵法》的著作。  相似文献   

4.
树高千尺     
最近在新出的《柳江文史资料》里读到一篇文章:《我的二十年退休生活》。但是,文章作者韦日荣的名字已圈上了黑框。不禁让人感到惋惜和悲痛。韦日荣原为柳州地区行署副专员,1984年退休后,他自愿回农村老家——柳江县上龙屯定居。2003年秋,我和县党史办的同志去看望他时,80高龄身体欠佳的他,还在整理将要出版的第二本书稿《夕阳异彩》,写他的新作《我的二十年退休生活》。2004年5月3日,他与世长辞。  相似文献   

5.
我慢慢地翻阅两本《四川统一战线》杂志,一本是1986年的创刊号,一本是1994年的第一期。我比较着,欣赏着,眼前这两本刊物,经过8年的风风雨雨,无论版面还是内容,都使我感到亲近和愉快,“创刊号”朴实无华,现在这一期别具风采,它们都萌芽于那方沃土。看着他,我仿佛又嗅到了那片园圃的泥土气息……  相似文献   

6.
品读新近出版的《陈炳灿山水画集》,一股壮丽、清新、高雅,搏动着时代气息的画风,迎面扑来。我不禁被画家的艺术魅力所陶醉。我与陈炳灿兄曾共过事,彼此交往甚密。其为人为画正如他老师江浩先生在画集序言中所赞誉的"德好艺  相似文献   

7.
熊燕 《今日民族》2009,(4):22-24
一日,在一本介绍香格里拉民族风情旅游的书上,看到这样一段活:昔日的皮匠坡,现在已是洒吧林立,从街头到街脚都是各种风格的酒吧,到了晚上这里更是灯红酒绿、热俐非凡,真可渭是香格里拉的“三里屯”。看到这样的描述和比喻,我不禁哑然失笑,这里的一切对于我来说,曾经是那样的熟悉。在这里,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路边的每一栋房子、每一盏昏黄的路灯,甚至路面上每一块被踩得光滑的鹅卵石,都可以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找到影子,我的思绪不禁又飘向了遥远的家乡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街道……  相似文献   

8.
参加史铁生文学创作研讨会我有很复杂的心情,因为直到今天我都不愿相信他已经走了。这一年我又读了他的一些书,向他的心灵走得更近了一些,对他和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敬意。  相似文献   

9.
袁运甫先生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是一位多能和多产的著名画家,多年来情系画笔,一心艺事,但不事张扬.不久前的一个夜晚,即在10月下旬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袁运甫先生新作展揭幕前夕,我去拜访了他.是夜,他谈兴甚浓,从他从艺的历程直到对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都有独到的体会.兹记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我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陈寿朋教授的新作《草原文化的生态魂》,掩卷沉思,不由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两幅生动的画面。一幅是:陈寿朋先生桃李满天下,成为著名的学者教授;与此同时,他又勤奋刻苦、夜以继  相似文献   

11.
品画,品人生     
每次看到中国画,都会被它吸引,不管是白的宣纸,还是或墨描或彩绘的画,都散发着淡雅、高深的气息。那种中国画特有的古典,让人心旷神怡。父亲有位朋友是省里乃至全国著名的画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观了他的画室有君堂"。"画家把我引到一幅他的作品前。这是一幅墨画的竹子,可是跟我以前看到过的竹子又不同,它更多的是用一些线条与点来描画出与竹不尽相同的样子。我问道:"这竹子,怎么不像竹子?"画家笑答:你再仔细去看看这画,  相似文献   

12.
陆天明:"我现在是在走独木桥……" 虽然名气已经很大,但陆天明对自己的作品却是越来越挑剔了. 以写反腐倡廉作品享誉文坛的陆天明在创作的题材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他现在正在创作一部以描写我党高级干部为主要内容的新作《省委书记》(暂名),电视剧和小说都将在2002年上半年完成.  相似文献   

13.
博欣 《人民公安》2021,(3):59-59
1月10日,是个星期天。正值冬运,学生返乡,外来务工人员回流,防疫和安保的压力都很大,像往常一样,我拿起相机就赶到车站采拍去了……来到车站,见到了当日的值班民警。他看到我手中的相机,显得有些许拘谨,连说:"我这正常开展工作有啥好拍的,不每天都一样吗?现在好人好事也没那么好做了,抢不过客运……"听他喋喋不休地说着,我打断他的话问了一句:"今天过节跟平常有什么不同吗?"他愣了一下说道:"啊,你要说有什么不同,咱过节又不放假,没什么不同,不过早上接班的时侯,安检班长带头给我们民警唱了首《感恩的心》。"说着他也哼起了那熟悉的旋律: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相似文献   

14.
常常写一些东西,也因此认识了一些常常写东西的人,也就常常读人家的东西。久而久之,但凡看什么文字,都要先看看文章的作者。不想,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有些作品实在是看不下去的。某人的类似的作品一多,那结果就是导致了我对他全部的作品的反感,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决定不再看他的作品。我说,他的名字在我的心目中臭了。 近来,有关出版社侵犯作者名誉权而被作者诉诸法律的报道屡见不鲜,我在内心里大声叫好:这些作者自然明白他们和出版社的关系。宁可断了自己  相似文献   

15.
过番     
<正>偶尔翻到一本写华侨史的书,看到许多华侨当初为生活所迫,远渡重洋,背井离乡,成为异乡异客,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是我又回来了,从华侨变回了归侨。我常常会想起我的童年,我的过番史也许就是许多有一样背景的人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辞旧迎新之际,收到了一份真情礼物,即王伊景、朱仁显主编,由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的19万字新书《履职智慧与制度规范:人大代表履职程序设计》。第一眼看到主编的姓名和书名,我就有了一份感动:若干年前,我还在人大工作时,就曾看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推出的关于人大代表的一本不厚的专著,著者即是王伊景。前年,在复旦大学开会,碰到这位青年,曾试图与他交谈,发现他谈吐并不多。这些年来,他却出了好几本谈人大代表的书。足见,这原是一位坚韧之士,一位为人大代表制度默默钻研而不惜青春与流年之人。  相似文献   

17.
凝望父亲     
董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父亲坐在书房里靠窗那套软垫沙发上,两手捧着一盏新沏的铁观音,白烟袅袅,凄凄切切半蒙住他那有风有霜的脸,沙发的蓝绒底子洒满翠绿竹叶,衬着窗外一丛幽篁,格外见出匠心。"看到这里,我心中蓦地一动:难得他如此用心,把目光定格在父亲身上,为父亲描摹了一幅细腻的工笔。那一刻,父亲像安睡在他目光中的孩子,凝然静谧。细细的美好,茶香一般氤氲着。我只记得看到孩子熟睡时,我才会有如此细腻的心思。孩子在我的前方,我一直注目着她。正如父亲,他的视线里更多的是我。父亲总喜欢  相似文献   

18.
我与李迎兵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于北京师范大学相识。那时的我,除每周到什刹海校区给大一年级的学生上两天课外均无所事事,闲暇时间里与一帮浪迹京城的文学青年们喝酒、吹牛虚晃着光阴。其间,李迎兵就和我说起想写一部有关变革时代北漂男女的情感与生存方面的小说,并和我详谈了他的创作计划,那年冬日他的小说《温柔地带》问世,并获“滇池”文学奖。2009年夏至到来时分,我又收到了他寄来的长篇新作《雨中的奔跑》,作为老朋友,对他孜孜不倦地创作热情,甚感欣慰,并写读后随想一篇,以示祝贺。  相似文献   

19.
王金泰是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又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任编辑时曾画过二十多本连环画和数以百计的插图。正是这些艺术实践,为他成为一名国画艺术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近去他新居小坐,入厅映眼的便是王金泰得颇有韵味、墨色淋漓、立意新颖、构图奇特的水墨人物画新作。画中人物之造形变化多样,不乖于传统的笔法,又善刻画人物内在情感。王金泰水墨人物画善以古代人物和佛家人物为主题,画面生动有趣,又赋予禅意。其魅力在于:用笔简约、放意写神、离形而得似。  相似文献   

20.
一位朋友曾对我说,人活在世上,就是哭哭笑笑。起初,我对这句话理解不深。随着人生阅历的渐长,我才逐渐琢磨出这句话的味道。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看看我们的周围,你就会明白,每天不是有人在笑,有人在哭吗?但人在官场的哭与笑,就有学问了。为了官场的顺畅,讨好自己的上司,有的人本不想哭,可看到别人哭,他也装作很伤心的样子;有的人本不想笑,看到别人笑,他也装着乐……这些违背自己意愿的哭笑,都是人性的弱点在人际交往中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渴望手里有钱,甚至把钱看得越来越重要,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