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法治国家,农村是关键,但目前农村的法治现状极不理想,法律对农民处于虚置状态。从经济学角度看,对农民而言,进行诉讼,社会成本是极大的,高昂的经济成本使农民远离诉讼。"厌讼"是农民在中国农村现实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交易成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二元经济的转换进程,本文应用制度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交易成本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农民是理性经济人,在对转移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后作出迁徙选择,转移成本直接影响转移的绩效.提出,劳动力产权的弱化、信息的不对称和地方政府职能缺位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较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交易成本、实现其合理有序转移的简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的标志。我们要实现法治现代化的目标。培育农民的法律信仰不可或缺,然而农民受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致使法律信仰在农村形成一种缺失的境遇。要培育农民对法律的崇敬和信仰之情,必须探寻农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制约性因素,以期对推进农村的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法治文化大背景下,推进法治建设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要着眼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大环境,立足农村具体实际,针对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法治氛围缺失、司法体系不健全、普法教育不足等诸多问题和弊端,进行全面客观分析原因,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法制,健全司法体系,加强普法教育,才能引导农民群体不断提高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长期以来,农民法治意识比较淡薄,很多农民缺乏规则意识、契约意识和诉讼意识。部分农村地区法治工作主要依靠基层司法部门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低。农村法律服务人才偏少,业务水平较低。农村法治宣传不够。甚至少数基层干部也不讲法治,在土地房屋征用拆迁、耕地占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法治的主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法治的保驾护航,农村法治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农村法治主体性问题。农村法治主体性包括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农村法治主体缺位原因有文化、经济、社会因素。从近期看,农村法治主体建设应注重法治主体性建设的现实性、实效性、针对性。从长远看,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应最终立足于农村的教育和经济。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要从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等方面加强建设,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以满足基层法律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广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强化农村法治基础,完善农村法治机制,在广大农村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农村法治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本文针对农村中突出和集中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素质,加大法律服务等对策,以期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进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的法治建设.而农村由于在观念上等的相对落后,在法治进程中越来越跟不上国家法治进程的节奏,本文从现阶段农民和国家法律两方面分析农村法治进程中出现冲突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法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我国农村法治实践中,还存在诸如法治意识淡漠、公民权利城乡差别显著、集体土地征用中农民利益维护不力和农民法律信心缺失等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就在于通过法律改革和制度创新,解决农村法治的现实问题,保障新农村建设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正>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民通过对法律的认知和运用所形成的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思想、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的总称。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的目标是让法治成为农村治理的基本方式,不仅需要基层公共权力部门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也要求普通农民要提高法律意识,养成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由于农村社会更多地沿袭传统,农民对伦理道德和乡村习俗的遵守和自觉维护已经形成习惯,而对国家法律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11,(9):62-62
苏力在7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中国的法治建设是同改革相伴随的。所谓改革。意味之一就是要突破已有的某些法律制度,因此改革时期常常出现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情的现象。是否仅仅坚守合法。拒绝合理和合情?如何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预先考虑到改革发展的长期和综合的社会后果,平衡法治的成本收益和改革的成本收益,这是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法律保护处于弱势地位。完善农村法律的运行,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妥善解决宗族问题;建立起保护农民利益的有效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农村治安专门机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孙昌乾 《世纪桥》2009,(3):85-86
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法治为保障,当前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着农村干群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经济落后制约农村法治的发展等现实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必须提升农村干群法律意识和法治素质,完善和有效落实关于农村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农民地权改革经历了30年的进程。家庭承包制解决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中国当代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突破家庭承包制的路径依赖,重新进行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赋予农民长久不变的、严格受法律保护的土地产权,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改革以及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民权利觉醒的表现。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有其时代背景和独特的特点及原因。正确认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加强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是保证政府依法行政、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利、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农村法治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本文针对农村中突出和集中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素质,加大法律服务等对策,以期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进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重点论述了法治对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当前农村存在的诸多问题,而法治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法律不健全和执法不严、滥用职权,导致了无法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机制,因此,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难以根除.针对于此,文章提出了大力加强法治,促进农村发展的建议.并呼吁在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同时,大力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是农民权利觉醒的表现。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有其时代背景和独特的特点及原因,正确认识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加强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是保证政府依法行政、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利,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无讼”思想的长期影响,造成法律在农村地区失去应有的权威地位。巡回法庭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以其特有的仪式教育作用,可以针对性地提升农民的法治意识,树立法律权威。在此过程中,农村文化礼堂庄重的建筑空间保证了巡回法庭审判活动的神圣性,审判活动的长期开展也推进了农村文化礼堂法治文化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