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辩证法既是一种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又是一种人生哲学。人生需要哲学,哲学指导人生。用哲学的思想武装头脑,指导人生,在心理上就会感到愉悦,在思想上就会少一点疙瘩,在工作上就会懂方略、增信心、有动力。因此说,人生应学辩证法、应懂辩证法、应用辩证法。作为领导干部,要用辩证法看待执政中的“三不怕三不白”。  相似文献   

2.
唯物辩证法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江泽民同志一再号召各级干部“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我们的眼力不够,必须借助于唯物辩证法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毛泽同志十分欣赏邓小平同志的一句名言:“照辩证法办事。”因为只有照辩证法办事,才能无往不胜。辩证法的表现是生动丰富的,无处不在。为了帮助广大干部学习运用辩证法,本刊从这期开始,开办“学一点辩证法”栏目,欢迎来稿。文章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给人以启发教益,字数请勿超过3000字。  相似文献   

3.
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用唯物辩证法去认识事物,指导工作,就会胜利;反之,违背辩证法必然受惩罚。我国农业生产所经历的曲折发展道路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农业生产之所以长期处于徘徊甚至倒退的状况,其根本原因是“左”的指导思想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世界观起作用的严重后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连续发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农村经济工作的新政策,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光辉重新照到了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生产出现了空前的飞跃。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赖以发展的社会形  相似文献   

4.
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真正科学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但目前学界对辩证法的发展史多是断续式或单线条的白描。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角,追溯辩证法产生发展到完善于马克思辩证法的源流脉络和丰富内核;随后,借助批判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澄清当前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存在的误解。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内涵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站在形而上学的对立面,科学的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有极强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经受住实践的考验,是人类从感性认识转向理性认识并指导人类科学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世界现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出现使唯物主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就马克思主义世界现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来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不仅是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出现而产生的,而且是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可以说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一点,对于全面、正确地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对于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结合新的实践条件和时代特点,自觉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具有科学的方法论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抓住利益是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动因;坚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抓住内因,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求实》1982,(Z1)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按其固有的规律无限发展着的。思维的辩证法,只不过是物质世界的辩证运动的反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离开唯物辩证法,就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9.
<正>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望远镜"和"显微镜"去解释历史、研究现状、解决问题、指导工作。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今时代是大变革大调整的时  相似文献   

10.
《理论导报》2014,(6):9-10
在西方话语中,任意解读"中国模式"的现象司空见惯。对"中国模式"的另类解读和随意涂抹,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之外,不讲辩证法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模式"是一个完整的认识对象,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智慧,科学解读"中国模式"不能不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论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涵盖了社会历史领域、经济政治领域、实践认识关系范围等诸多领域,科学地指出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思想,历史价值观思想,主客观辩证法思想,深刻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诸多科学经典理论,让人们看清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逻辑规律,为正确学习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决定于科学发展方向。当代科学的系统化推动哲学系统化。系统唯物主义将实体物质概念拓展为物质系统,物质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系统辩证法不断运用系统科学范式表达客观世界辩证发展。辩证法重要规律可以通过信息增值进化等运动规律得到论证。系统历史观认为满足人们多层次信息需求的生产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以经济、政治、文化的环形网络取代单一决定论。系统生命观是哲学系统化的必然延伸,生命、意识、心灵的信息本质揭示,对物质、意识关系,认识、实践规律的深刻理解都具有重大意义。哲学系统化将促成人类一切思想精华的体系化,不同流派哲学的融合互补,乃至哲学和科学的综合与复归。  相似文献   

13.
一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的体现。 “辩证法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是客观事物本来的辩证法,它客观上要求人们在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改造过程中必须贯彻  相似文献   

14.
通常,辩证法被理解为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仅仅是从理论形态和知识形态的角度来界定辩证法的,并没有充分说明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其实,辩证法的主要之点并不只是它的“普遍适用”性,而在于它揭示了思维向真理运动的途径以及实践地改造世界的方法。所以,必须把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以此来研究实践中的新课题,推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从而更有效地认识和改造现实社会,这才是辩证法的精神实质之所在。实际上,辩证法以两种方式表达着  相似文献   

15.
徐冬先 《世纪桥》2012,(9):28-30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西方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与探索,其理论一些方面属于马克思主义,有些方面又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思想。本文就最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格奥尔格·卢卡奇的总体辩证法思想展开深入地论述,从其继承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科学内核三方面出发,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相联系,着重地探讨了他的总体性辩证法的当代功能,为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借鉴这一理论,并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有的同志认为,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辩证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具有不可忽视的方法论意义。不研究这个规律无法认识事物的发展,也不可能真正理解辩证法诸规律。如果以为懂得了对立统一规律就等于懂得了辩证法,从而不去研究甚至取消另外两个规  相似文献   

17.
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因此,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就是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发展过程和发展道路的普遍规律。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毛泽东曾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比作"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并认为",一切做对了的事,考究起来,都是合乎辩证法的"。陈云也说过,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  相似文献   

19.
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都是深刻揭示辩证法实质和内涵的科学论断。然而,辩证法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学习辩证法?这并不一定是人人都明白的问题,似有进一步加以讨论的必要。首先,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基础,没有辩证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其青年时代都属于“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有其“合理内核”,即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现实经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毛泽东曾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比作"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并认为",一切做对了的事,考究起来,都是合乎辩证法的"。陈云也说过,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