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桑业明 《学理论》2014,(20):37-38
《易经》之婚姻观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婚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是中国传统婚姻观的重要源头。《易经》以和谐婚姻为主线,说明了婚姻之产生是符合天道,一夫一妻是婚姻的主要构成方式,婚姻年龄合适,应坚持长久的婚姻等观点,对引导当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婚恋价值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易经与自然科学赵光潜《易经》与自然科学究竟是什么关系。近年来,在“易经热”中,有不少人认为,易经与现代向然科学关系十分“密切”。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故就人们常议论的易经与数学和天文学的关系谈点认识。有人认为,在中国,凡言及数的起源,总要同伏牺氏创八卦...  相似文献   

3.
陆浩 《民主》2006,(10):1-1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肇基于伏羲发明的八卦。八卦经周文王演绎而成为《易经》,由《易经》而下,中华文化万流竞涌,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诸子百家。《易经》开宗明义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脉络。天水,作为伏羲的故里,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们深感荣幸和自豪。人类文明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中途虽然会汇入众多的支流和无数的小溪,但它始终割不断同渊源的关系。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结晶。但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决…  相似文献   

4.
梵蒂冈图书馆藏有傅圣泽中文著作《据古经传考天象不均齐》一文,至今学界仍未对其进行解读。他合《易经》与道家经典,将“道”作为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核心概念,不仅首创了以《易经》为载体的“耶道对话”模式,而且也为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开拓了新的理论方式。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7,(6)
正《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系统、最厚重的典籍,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文和科技的基础。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道之源",起源于筮占,又高于筮占。"筮术"隐含与当下学科认知的对应性筮术种类繁多,包括六爻、八字、六壬、奇门、各派风水等诸多预测工具。我们反推它们的设计理念,都是以模拟宇宙天体运行规律,或者模拟社会运行规律,或者模拟自然运行规律为基  相似文献   

6.
朱丽辰  李永强 《学理论》2012,(8):140-141
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易经》64卦中有较广泛的体现,其中主要反映在妻从夫居、一夫多妻、无婚姻自主权、婚期婚龄、抢婚习俗、贞节观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在若干论文中提出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为“一体二元”。所谓“一体” ,是指统一的世界本体 ;所谓“二元” ,是指在统一的世界本体中 ,包含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素、单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远溯至《周易》 ,就提出了“一体二元”的雏形。在殷周之际产生的《周易》中 ,第一次出现了阴 ( --)阳 ( -)两个符号 ,这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形态。接着《易传》作者借释《易经》 ,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 ,它还说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这里“太极”就是“道” ,“两仪”就是“阴阳”。这表明 ,《周易》的“太极”(“道…  相似文献   

8.
王在华 《学理论》2010,(24):163-167
为了创新、发展、弘扬易经文化,推动现代易学发展进程,在坚持传统注解的同时系统探索易经经文新的阐释方式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依据作者提出的易经新释方法(祥见《伏羲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对易经之否卦进行了传统阐释与现代新释之比较研究,提出了否卦新的阐释系统,同时利用现代手段模拟了否卦的变化规律,系统破解了否卦的变化奥义,使该卦的卦辞、爻辞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数字化、符号化、图表化、语言化阐释,创设了否卦之卦、爻变数、变化趋势图、变化模拟表等,并用新的数、符、图、表、文等分别从变化模拟及变化趋势、应变法则、应变谋略等四个层次完成了否卦卦、爻的诠释,使否卦的象数及义理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了新的系统发展,从而提高了否卦的现代性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  相似文献   

10.
正《科学社会主义前史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是对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章的扩写,旨在为科学社会主义领域的研究人员、专业研究生和党政干部了解早期社会主义提供一本"入门"读物。把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称作"前史",是为了突出"社会主义"而不是"空想";突出"先驱者"而不是"空想家"。本书将其上限追溯到古代世界的文化传统,下限延伸到英国作家威廉·莫里斯1891年出版的《乌有乡消息》。受《易经》最后一卦"未济"的启发,以"未竟事业"一节结束本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何大海 《学理论》2013,(20):30-31
儒家和道家学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深远而巨大的作用。虽然由于历史上政治、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以今人角度来看,儒道两家学说是不同的思想,但是若深究其发展历程,却可发现二者"同源一体"。从儒道两家学说的产生渊源、与巫文化的关系、与《易经》的联系等几方面进行考证,通过"儒道同源"这一主题来寻求儒道文化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11)
将《易经》中"太极"及其化生的"易理",与《矛盾论》中"矛盾"的变化规律进行比较,从矛盾与太极的内涵、矛盾的转化与太极的卦变、矛盾与太极中的"相对"与"相依"三个方面着手,以求证"易理"在《矛盾论》中的体现情况。  相似文献   

13.
养生三法     
邵林 《党政论坛》2011,(10):48-49
杨力头衔很多,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学者、养生大师等等。1980年出版的《周易与中医学》,110万字的学术专著让她一举成名。其后,她将《易经》、《黄帝内经》与养生相结合,先后出版各种养生书籍30余种,对于养生,她强调:“有个体差异,养生方法不能完全复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西学语境与中国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田辰山先生嘱我给他的英文著作《中国的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中文翻译把把关。说实话,当初读田先生的文章,是想了解中国思想的英文表达,尤其是涉及中国哲学思想(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的话)的英文表达。此前通过阅读张东荪先生40年代的哲学著作、叶秀山先生的篇章和当代中青年学人方朝晖先生的著述,  相似文献   

15.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16.
《侨园》2021,(6)
正近年来,大连太阳谷华夏学校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素质教育领域取得重大成功,吸引着海内外人士关注的目光,校内新建的华夏弘文阁百年图书馆更给每位参观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步入弘文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道德经》《易经》《孝经》《中庸》《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构成的"八福书壁",寓意着先哲用他们的智慧与能量护佑着华夏心性教育四平八稳。中间棚顶设计为汉字"中",  相似文献   

17.
王氏易学理论:易经新释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在华 《学理论》2010,(17):90-97
该文针对易经阐释及应用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突破传统的诠释习惯,从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手段、基本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由数字、符号、图表、文字等手段构成的易经阐释方法体系,提出了重要的易经"变数"概念,首次使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十二消息卦、三十二对错卦、六十四卦等经典易图的量化模拟表示及六十四卦变化模拟简表、六十四卦变化模拟表谱的形成成为可能,从数字化、符号化、图表化、文字化等方面对易经经文的现代阐释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为易之数、符、图、文等进行新的通释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增强了易经的现代性和现代价值,该方法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易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易学文化创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7,(8)
正张知然是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专家顾问,走近他之前,先说说关于易经及其应用的话题。当下懂得易经科学、明白这个中国文化领域最早哲学体系的人,大体分两类:—是理论上行而实际运用(实战)不行;二是实际运用行而理论不行。显然,二者的片面性在于:前者理论上头头是道,实际应用束手无策;后者实战上得心应手,而理论上苍白无力。然近访张知然先生却不禁一惊:他是理论与实战兼备的专  相似文献   

19.
关公文化之源在关羽这一历史人物。关羽的故乡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的常平村。东汉延熹三年,即公元160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关羽诞生。关羽祖上,当时历史并无记载,《三国志·关羽传》亦未提及。郭沫若先生1965年11月25日在解州关帝庙题辞:“传说关羽是铁匠出身……这可能不是虚构……”联系到关羽造刀等传说,其父很可能是个手艺人,且有文化,能习读《春秋》、《易经》等书。  相似文献   

20.
大概是《易经》上有这么一句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可见我们的古人早已认识到合群的精神力量之无坚不摧。反过来,这也使我懂得:人们的习惯为什么胜过磐石,任何一点改变,总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未必见效。 就说过年吧,废阴历,这在我们中国,掐头去尾,快要一个世纪了。可新历的新年,迄今也没有废历的新年来得热闹,火爆,喜气洋洋。八十多年前过废历新年的各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