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李淑云 《前沿》2006,(11):80-8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未能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股改后国有控股公司中的经营者的“提拔制”使其仍未摆脱政府干预。公司内部所有者缺位造成的监控不力,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可以通过国有资产所有者中的部分成员,即本企业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国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公司所有者通过构建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着重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而形成的以比较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为基础的一套制度安排。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西方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有突出个人和非金融机构作用的“英美模式”及突出银行和各种投资机构作用的“日德模式”这两种。我国的国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基本上是综合两种模式的优劣,在传统国有企业领导机制基础上构建而成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也正  相似文献   

3.
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目标的不一致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可能出现经营者侵犯所有者权益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差异使经营者有可能背离所有者目标。所有者可用激励和约束两种方法协调目标。针对国有企业对经营者激励和监督约束不够而出现的短期化行为 ,本文认为应建立经营者年薪制、引入股票期权和精神激励等有效激励机制 ;应建立产权约束、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行政监督、中介机构的监督等有效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5.
据1999年2月8日《经济参考报》报道,著名经济学家吴敬被教授日前指出我国大多数挂上了公司牌子的国有企业,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无老板”现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只是形式。吴敬涟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有两个基本内容:其一是建立法人制度,即明晰股权,把出资人也就是股东人股的资本组成具有独立生命的法人资本;其二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相互制衡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统治机构。从第一个基本内容来说,关键是所有者虚位,所有者功能丧失的问题没能解决。到底谁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抽象地说,是中华…  相似文献   

6.
目前 ,针对会计信息失真 ,国有资产流失 ,企业经营效益下降的问题 ,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都在分析其中的原因 ,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人认为 ,随着近些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如何客观、公正地协调好双方的利益关系。所有者最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保值与增值 ,经营者希望的是如何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各自的目的不同和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 ,风险不对称 ,在经营者控制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情况下 ,经营者很容易侵犯所有者的权益 ,操…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在逐渐建立以股份公司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制度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解决了所有者的分散化、多元化与经营的一元化之间的矛盾,实现这一分离的关键是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一套委托代理关系和确保委托人目标实现的有效制衡机制。一、现代股份公司内的三方制衡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的所有权、决策权和管理权,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家族中。相反,所有者、决策者和管理者构成了三个不同的行为主体。三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制衡关系。这种结合就是所谓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在这一结构框架中,股东或投…  相似文献   

8.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角色错位──我国企业制度不完善的表现之一陈胜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者和经营者是两个十分明确的概念。所有者又称投资人,股东,他们将自己的资产投入某一个企业、公司,是为了获得一种收益权。在受资企业里,所有者可以获得与其投入成本相对应的权...  相似文献   

9.
孙山河 《前沿》2006,(10):36-38
公司制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其基石是公司产权结构上的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但我国民营企业通常与家族制联系在一起,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股权过分集中,从而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相互制衡机制缺失,阻碍了民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显著问题,就民营企业如何实现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这一突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发展既具备高效的工作能力又具有合理的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的民营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者,应是介于国家与企业职工之间,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忧患意识、积累意识,按照市场需求将生产力诸因素实行最佳的良性运转,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兴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经营者。企业经营者市场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者按照市场规律来选用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中以市场成败检验经营者是否成功的一种先进的用人方式。企业经营者市场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市场运作,实现所有者资本的保值增值,从而最终向所有者负责。  相似文献   

11.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权力机构模式以及由此引发的公司经营者与股东利益冲突的公司治理命题,是英美国家公司治理讨论和法律改革的中心,并随着美国公司治理文化的输出主导了世界公司治理学者的思路。面对内部人控制问题这一公司治理的基本命题,不应囿于英美国家舶来的公司治理思想,而应结合我国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发生路径的特殊性,寻求解决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2.
刘西平  谌贻庆 《前沿》2004,(6):195-197
管办分离后 ,对部分报纸进行企业法人治理 (公司治理 )是报业改革的必然选择。但新主管、主办制构成的体制环境仍将影响报纸公司治理的效率。只有解决所有者虚位、政资不分以及制约机制与新闻管理的矛盾等问题 ,才能确保报纸公司治理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基于非上市公众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传统的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基础的委托代理理论,在该类型公司治理过程中演变为"作为大股东的经营者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导致内部人员控制问题突出,中小股东的利益极易受到大股东的侵害,在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出现了某种紧张关系。为了缓解这种紧张关系,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在总经理和董事长的人选上,应当避免"二职合一",并通过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累积投票制度及完善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实现非上市公众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4.
郑石明 《求索》2012,(8):87-88,62
本文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基础,分析公司治理中的政府角色问题,将公司治理视为公共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模式是一种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政府对建构良好的公司治理框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要积极履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发挥公共服务者功能,更要充分行使国有资产监管者权能。政府是勾连公共治理与公司治理的桥梁,政府通过政治控制、行政配置、经济计划、制度供给和行政执法等手段,谋求良好的公共治理,为公司治理营造适宜的经营环境,以公司治理的良好结构和绩效为政府善治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企业治理结构是在企业内部构建的以其产权制度为基础,规范和约束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各自地位、相互权利和利益关系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产权组织制度决定企业治理结构,不同的产权制度约束形成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状态。同时它的构建还要受到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公司治理结构是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仍属于国有企业。四大国有银行还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去年开始试点),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因…  相似文献   

17.
股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称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如何完善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股份上市公司在改革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就其实质而言是指联结并规范所有者(股东)、支配者(董事会)、经营者(经理人)、生产者(工人)相互权利、利益和责任的制度组合。其目的在于使资产诸多方面权  相似文献   

18.
王海峰 《人民论坛》2010,(9):280-281
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公司治理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研究,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一定层面上是人力资本被扭曲的反映。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可以采取三个层次的治理对策,即企业所有权制度创新、经营者人力资本地位创新和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与公司绩效机理研究 ,指出湖南省上市公司绩效、规模、经营者持股和年度报酬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究其原因 ,是因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要么属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合二为一的内部人控制 ,要么是属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相分离的“政企不分” ;但不管属于哪种情况 ,它们共同的弊端就是没有科学的激励、绩效机理理论指导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规范  相似文献   

20.
梁裕鹏 《前沿》2014,(15):133-135
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从不同的视角设立了公司所有者对职业经理人的认知假设,从而分别提出了“控制”和“信任”两类完全不同的治理策略,然而不论是“代理人”还是“管家”,单一的治理策略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复杂的公司治理问题。事实上,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是完全可以相容的,本文借鉴了以功能性需求为导向的组织设计思想,意在构建一个融合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双重视角的新的公司治理分析框架,为今后的公司治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