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在根据地的发展与革命的实践中铸就了以听党指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精神。在根据地发展的各个时期,苏区革命精神为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持久的动力支撑。作为苏区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集中体现,鄂豫皖苏区革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革命实践是充满坎坷的,走过了一条极不寻常的道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建设革命根据地的方式,在白色力量包围下生存、发展、壮大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些根据地被称为苏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称为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期间,带领苏区民众,开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凝结成了伟大的中央苏区精神。中央苏区精神既是对第二次革命失败后长征开始之前,中国共产党执政作风的总体概括,也是我党优秀革命传统的延续和体现。时至今日,重新翻开历史,学习苏区精神、体会其深刻内涵,对我们今天的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俊琼 《党史文苑》2012,(16):31-32
东固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创办贫民学校,开办识字班、夜校、半日学校,举办干部训练班,建立教导队、红军学校、无线电训班等多种形式,在苏区军民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的文化教育活动,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得到有效发展。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活动,是江西苏区文化建设的早期实践,在中央苏区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仅次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处在白色政权包围之中,敌人的军事"围剿"来势汹汹,战争频繁,加之严密的经济封锁,使得苏区经济紧张,物资缺乏.那么,当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如何过好"紧日子"、渡过难关的呢?  相似文献   

5.
邱笑宸 《党史文苑》2012,(24):37-38
苏区红歌是中国老革命根据地尤其是中央苏区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特有的革命歌谣。以《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为视角,透视苏区红歌鲜明的样式特征、独特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着的巨大的现代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闽西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建立较早也是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后来与赣西南苏区连接成为中央苏区。闽西苏区位于福建西南部,包括龙岩、上杭、长汀、永定、连城、武平、宁化、漳平、宁洋、清流、  相似文献   

7.
中央苏区是我们党在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中华苏维埃政府,简称中央苏区。苏区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孕育产生的重要时期。当年,面对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苏区干部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用“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好作风排除万难,赢得了苏区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苏维埃政府紧密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苏区人民谋利益,广泛发动群众干革命,筑成了真正的“铜墙铁壁”。  相似文献   

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三省,是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进行了治国安邦、局部执政的伟大预演。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文从苏区工业、农业、商业贸易、合作社运动等方面,考察苏区经济建设的总方针及各项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9.
在火红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北的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曾是闽北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闽北苏区金融机构的所在地。它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块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闽北苏区是由方志敏的亲密战友黄道主持全面工作。  相似文献   

10.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是从1935年3月28日强渡嘉陵江开始的.红四方面军原先活动于鄂豫皖苏区,于1932年12月18日进入川北,很快建立了总面积4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700余万、有23个县(市)苏维埃政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当时在中央苏区的毛泽东曾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  相似文献   

11.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著名的六大根据地之一。方志敏等根据地领导人从闽浙赣苏区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央苏区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开展了以扫盲为主要方式、以政治宣传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教育建设,教育和团结了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有利于根据地巩固和发展。通过研究闽浙赣苏区的社会教育,不仅可以丰富苏区教育史的研究内容,亦对当代社会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著名的六大根据地之一。方志敏等根据地领导人从闽浙赣苏区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央苏区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开展了以扫盲为主要方式、以政治宣传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教育建设,教育和团结了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有利于根据地巩固和发展。通过研究闽浙赣苏区的社会教育,不仅可以丰富苏区教育史的研究内容,亦对当代社会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弘君 《广东党史》2016,(12):39-40
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点。广东东江革命根据地曾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屏障,粤东北苏区更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是红军长征首先顺利经过的省份。广东人民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广东曾是中国大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东江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的南方屏障,粤东北部分区域属于中央苏区范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9,(11)
中央苏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色精神,对革命的发展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将乐苏区作为闽西苏维埃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吸收苏区红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将乐苏区红色精神,铸就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军民一心、团结奋斗,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将乐苏区红色精神,丰富和发展了苏区精神。  相似文献   

15.
湘鄂赣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共中央曾计划把湘鄂赣苏区和赣西南苏区连接为苏维埃中心区。中共湘鄂赣省委隶属于苏区中央局领导,党政军群等工作都得到了苏区中央局指导。湘鄂苏区是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战略地区。  相似文献   

16.
黄道是"东南半壁江山"著名人物,曾镜冰是"东南一旗帜"著名人物,他们在闽赣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情怀,生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了闽赣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黄道和曾镜冰于1933年4月,分别从中央苏区和闽北苏区调到隶属中央苏区的闽赣省工作。黄道任闽赣省委宣传部长,曾镜冰任闽赣省团委宣传部长。从此,他们就在一起共事。这年10月,闽赣省委驻地黎川失守,此时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被敌军切断。1934年2月,黄道和曾镜冰  相似文献   

17.
张鹏 《党史纵横》2011,(9):59-61
闽西苏区的建立与肃反的开始 闽西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建立较早也是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后来与赣西南苏区连接成为中央苏区。闽西苏区位于福建西南部,包括龙岩、上杭、长汀、永定、连城、武平、宁化、漳平、宁洋、清流、明溪十一个县。此地属丘陵地带,西接赣南,南靠粤东,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民国之后,福建地区军阀割...  相似文献   

18.
大埔县是广东省最早认定的中央苏区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埔苏区与赣南、闽西的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对大埔籍革命人物参加革命的的历史背景、教育程度、主要活动和革命精神等群体特征的深入分析,不但会加深对梅州革命人物的研究力度,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中央苏区史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中央苏区的贡献与苏区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苏区广大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在坚持革命战争,建立和扩大红军,发展苏维埃建设事业,以及支援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与英勇牺牲。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创造和培育出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弘扬苏区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闽西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建立较早而比较巩同的红色区域,后来又与赣西南苏区连结成为中央苏区。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邓子恢、张鼎丞等遵照“八七”会议精神,在农村积聚力量,领导著名的闽西暴动,开始了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一九二九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入闽,不仅在军事上给了闽西土地革命以巨大的推动,巩固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