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东北没有国民党军队的一兵一卒.蒋介石为了独占东北,在抗战的硝烟还未散尽之时就迅速派兵闯入东北地区,一度号称"天下第一军"的国民党新一军就在这时被蒋介石急调东北.这支王牌军会同其他蜂拥而来的"国军",与长期在此地坚持抗日的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一起恶战于白山黑水间.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犯上的直接军事行动,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3.
“9.3”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的代称。1951年8月13日,政务院发表《政务院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通告》,指出:“每年9月3日,全国人民应对我国军民经过伟大的8年抗日战争和苏军出兵解放东北的援助而取得时日胜利的光荣历史行为纪念。”民主党派“九三学社”也就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而命名的。“9.18”1931年9月18日夜,驻扎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突然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进攻沈阳。当时,由于蒋介石采取了“绝对不抵抗”政策,导致日军轻而易举地战领了中国东北许多地方。至1932年初,东北三省已经全部沦丧。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将日本在“9.18”发起的战争称为事变,其实,这已不是事变的概念,而是日本企图  相似文献   

4.
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寇的主要方式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蒋介石看到八路军、新四军打得有声有色,1939年,也提出让“国民党以游击战为重点”,并先后派出50万军队开到敌后。为了训练国民党军打游击战,蒋介石还专门在湖南衡山开办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请共产党的教员来授课。  相似文献   

5.
季路 《政府法制》2013,(14):26-27
1946年,“五个月内,打垮共军!” 这一年(1946年)的5月5日.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万众欢腾。蒋抵南京不久,即飞去东北督战。5月19日,圜军攻占四平,林彪率部北撤;5月23日,国军攻占长春,在东北战场取得暂时胜利。  相似文献   

6.
路琰 《政府法制》2010,(10):34-34
新中国面临的帮派问题,是国民党政权留下的恶果。早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帮会就成为他破坏革命的反动工具。即使在败逃台湾前夕,蒋介石仍然在考虑如何与黑社会组织互相勾结,“铲除共产祸害,反共复国”。  相似文献   

7.
章士钊188l——l973湖南长沙人,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编,辛亥革命后,曾任《民立报》主笔、北京大学教授、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等职,1933年起在上海从事律师职业,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大律师,并任上海政法学院院长。建国后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柳文指要》等。章士钊与陈独秀原是青年时代留学日本的知交,虽然在“五四”运动前后二人在政治主张、文学体裁等方面的观点出现分歧,但当1932年10月蒋介石当局制造的“陈独秀案”发生后,为维护正义,章士钊当即声明愿为陈进…  相似文献   

8.
梁琨 《政府法制》2011,(26):15-16
不久前有人撰文称,第一个喊“毛主席万岁”的人是蒋介石。该文说: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曾六次高呼:‘毛主席万岁!'”文章最主要的根据是《大公报》的报道。文章说,1945年10月9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张治中设宴款待毛泽东的消息。在酒席上,毛泽东作了希望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演说,“毛先生在高度的热情中,结束了他的演.说。毛先生的话音一落,蒋委员长就咆哮般地大喊道:‘毛主席万岁!’连喊三次,回赠毛泽东”。  相似文献   

9.
佚名 《政府法制》2012,(2):15-15
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结束后,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李卓侯赶编了一出《庐山雪》的剧本,内容是写红军杀上庐山、俘虏蒋介石的故事,寓意国民党统治就像庐山上的春雪,很快就会消融、瓦解。  相似文献   

10.
刘继兴 《政府法制》2012,(23):31-31
蒋介石平素不苟言笑,缺乏幽默感,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评价蒋介石“古板,极其乏味”。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心情更是很沉重,据蒋介石侍从室(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下属机构)的人回忆说。很少见到“老头子一笑”。然而,抗战初期胡适的一首白话诗,硬是把蒋介石逗笑了。  相似文献   

11.
1948年,毛泽东曾预言:同蒋介石的这场战争,可能要打六十个月。这六十个月又可分为两个三十个月,前三十个月是我们“爬坡”到顶点,也就是打到我们占优势;后三十个月,叫做“传檄而定”,那时候,我们是“下坡”,有的时候不用打仗,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  相似文献   

12.
陈宁骏 《政府法制》2014,(27):25-25
由于种种内忧外患,蒋介石筹划很久的“行宪国大”延期至1948年3月底才匆匆开场.蒋介石“毫无悬念”地当选总统,李宗仁则“爆冷”击败孙科当选副总统. 5月20日,蒋介石、李宗仁在国民大会堂宣布就任总统、副总统后,来到总统府大礼堂接受军政要员们的集体庆贺.参加庆贺仪式的共计700余人.仪式期间,蒋介石夫妇、李宗仁夫妇四人在休息室小座,准备与参加典礼的政府高级官员到子超楼前合影.就在这时,进来一位女子,坐到了蒋介石(左一)与宋美龄(左三)夫妇中间,与蒋介石交谈起来.宋美龄只好知趣地转向郭德洁(左四),与其闲聊.搞得最不自在的是李宗仁(右一),只好无奈地一个人喝着闷茶……如此“高规格”的重要场合,哪个女人会有如此“厚遇”?这个女人是谁?原来,她是孙中山的儿媳、孙科的原配夫人陈淑英(左二).  相似文献   

13.
已铭 《政府法制》2014,(23):44-44
对蒋介石而言,“结拜兄弟”只是为了建立并维持小圈子,达到某些目的的手段而已,并无什么真正的“兄弟情义”。1927年年初,蒋介石为了拉拢李宗仁、冯玉祥充当北伐的先锋,先后与二人结拜为兄弟。蒋介石与李宗仁互换的兰谱上写着四句誓言:“谊属同志,情比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  相似文献   

14.
金满楼 《政府法制》2014,(23):33-33
翦伯赞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冯玉祥请他讲授历史课时。让随从和亲朋好友也参加听课。一天正在讲课,蒋介石来到冯玉祥的公馆,冯玉祥向蒋介石介绍翦伯赞后,汇报说是请他在讲历史课,蒋介石连声说“好”:“你继续讲,我也是来听你讲课的。”  相似文献   

15.
洪梅  春灵 《法律与生活》2010,(11):43-44
解放前,南京冠盖如云,纨绔肩摩,其中许多好色之徒将嫖妓作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1927年定都南京后,虽具文“严禁娼妓”,而实际却公然征收“花捐”,暗中对妓院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6.
朱骏 《检察风云》2012,(2):13-14
蔡锷、李烈钧、蒋百里、尹昌衡、唐继尧、程潜、蒋介石、阎锡山…一个顶个的都是这一时期“80后”的佼佼者。他们全在日本各级军事学校学习,光陆军士官学校这所学校—期就为中国贡献了“士官三杰”——蔡锷、蒋百里、张孝准,而辛亥以后各省都督很多都毕业于这所学校。  相似文献   

17.
东方明 《检察风云》2014,(24):78-80
国民党举行的群众大会有一种形式为“国父纪念周”,每周一次定期举行,雷打不动,届时全国所有党政机关、军队、社会团体、学校等自上到下人人部须参加。如此周复一周年复一年,难免使人有“老套”之感,于是产生厌烦,会场秩序就难以保证。1945年元旦,蒋介石在出席国民党“中央纪念周”时,面对着会场懒散疲沓勃然大怒。于是,就有了“委员长亲纠会风”的一幕……  相似文献   

18.
路卫兵 《政府法制》2012,(24):22-22
第二次东征,张发奎任第一独立旅旅长,在紫金县热汤圩与林虎部万余人相遇,兵力悬殊,军陷绝境。张遂把帽子一扔,衣服一脱,对部下大喊道:“有前无后,打死罢就,叼你老母,冲!”端挺机枪就往前冲。独立旅官兵见状,遂群起狂呼“叼你老母”发起冲锋,连破林部七处阵地。  相似文献   

19.
1971年秋,林彪命归大漠。蒋经国向蒋介石报告说发现了一份关于林彪的档案,是戴笠在西安与林彪那次秘密谈话的书面资料,但已经在绝密档案中尘封了几十年,蒋介石戴着花镜仔细地看完这份记录后,面色发青,双手颤抖不已,连连叹息道:“雨农(戴笠字)误我大事啊!”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受贿是在1928年,行贿者是第十二军军长、土匪军阀孙殿英。孙殿英当时驻守在河北省蓟县马伸桥一带,距离遵化马兰峪的清东陵不远。1928年6月,他以进行军事演习为名,秘密挖掘了慈禧太后墓和乾隆墓,得到了大批的宝物。孙殿英东陵盗宝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各社会团体纷纷发表通电,要求严办盗陵者。阎锡山命令河北省主席商震严查此事,蒋介石也发出了“通饬所属,一体严密缉拿,务获究办,毋稍宽纵”的命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