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芳娟  杨丽 《党史文苑》2009,(12):57-58,75
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民意使普通民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其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因此,探讨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曹妍 《理论研究》2013,(5):56-58
网络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途径,但其弊端还制约网络民意进一步发展,使得网络民意与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势必影响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的良性互动,因而有关网络民意影响公共决策的现实合理性争议的声音越来越大。网络民意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模式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要合理利用网络民意来保障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相似文献   

3.
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政治参与使普通民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其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因此,探讨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共决策的正面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网络的兴起与普及运用推动了政府公共决策与公众参与之间的互动,这对于提升政府公共决策的民意代表性、科学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在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上仍然存在着诸如法律规范滞后、互动的有效性不足、政府回应机制低效等问题。构建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机制,应建立适合网络公众参与特性的辅助决策机制;加快对网络公众参与行为的法律规范;构建地方性的网络公众参与长效机制;建立快速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5.
当代社会,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力体现在决策运作的各个环节中.网络民意影响力一方面来自于它自身的内在生成性,另一方面来自于它所处环境的外部促进性.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不仅需要它自生力的增强,还需要外力的扶持,由此构成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试论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网络促进社会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对公共决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民意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民意和公共决策本身所具有的利益性,使它们之间呈现出矛盾性和冲突特征。为此,应该在民主协商和对话交流的途径下寻求双方的平衡与协调,统筹各方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理论导报》2012,(6):58-58
答题思路: 1.决策民主化被强调。“微博时代”由新媒体所形成的新型公共领域,为民意表达提供了重要的表达与交流平台,民意由此获得了话语权,民意诉求通过这个平台聚合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对政府决策进行干预,从而打破了政府对于公共权力的垄断,使民意在政府决策中得到体现。民主意志通过新媒体凸现出的强大决策干预力,将决策民主化推上一个新的进程,政府决策面临着由单纯的精英式决策,  相似文献   

8.
透视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主流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民意作为一种原生态民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为公共决策的价值取舍、利弊权衡提供了重要依据。而网络民意传播及时、覆盖面广、参与方便的特点,则为政府了解民心向背提供了成本低廉、反应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10,(4):61-64
与网友在线交流是总理倾听民意的一个新形式、新途径。从邀请基层代表座谈,到"农家小院商国是",再到与网友在线交流,最广泛、最真切的民意通过更直接、更有效的途径汇集中南海,体现到政府工作报告中。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广集民声、征纳民意,网络民意受到重视更加激发数以亿计的网友两会期间通过网络来参政议政。通过网络这一新通道,两会成为最大的民意场和政府回应民意的最重要平台,人民大会堂与"网民大会堂"之间的良性互动已然形成。如果说以前的网络只是推动了不少个案的解决的话,现在的网络则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工作的真实力量。在一个有着3.38亿网民、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的互联网环境下,理性看待网络民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实现政府和网民的良性互动,这既是"善治"的要求,也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0.
网络问政是网民表达诉求、进行网络监督;政府问计于民、汇集网络民意的重要平台。网络问政体现的是一种政府领导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在网络问政中领导的沟通艺术的运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由网帖引发全国舆论轩然大波的公共危机事件——“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不仅凸显网络民主作为一种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而且也让我们看到网络民主所产生的巨大政治影响。这一事件值得我们反思的重要问题是:在信息时代和公民意识觉醒的今天,涉及公共利益的政府决策需要充分考虑对民意的尊重;否则,民意会通过网络的现代传播功能所形成的聚合作用而产生强大的反制力量,让政府决策处于被动和难堪。从网络民主的视角来看,“番禺垃圾焚烧事件”对我们如何正确认识民意、充分尊重民意和主动服从民意,促进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具有非常重要而积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新兴政治参与方式,网络围观对公民意识培育发挥着积极影响。但网络围观的虚拟性和个案化,导致网民言行缺乏戒律约束,使民主意识培育缺乏持久化动力。基于审议民主视角,可从三方面着手消弭网络围观对公民意识培育的不利冲击。一是"弱公共领域"应鼓励慎议,构建理想公共表达空间;二是要搭建"弱公共领域"与"强公共领域"间沟通平台,注重吸纳民意;三是"强公共领域"决策要重视合法性,强调明辨。  相似文献   

13.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具有自身偏好,许多政府提供的大量服务并非基于公共需求,由此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及低水平供给等系列问题。公共需求导向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让公众通过参与表达民意,并让民意进入政府公共决策的议程。  相似文献   

14.
正在网络时代,网民往往可能通过个人情感与信念取代事实真相来营造舆论。事实真相未至,甚至没有事实真相,政治心理、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已经通过网络政治人或网络道德人提前营造无根的公共政治舆论。这种所谓的"后真相"现象,使得网络公共权力的扩张与滥用、网络民意的随意爆发、网络商业  相似文献   

15.
正确处理网络民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公民了解政治、表达意愿、提出要求、行使权利等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直接、更加便捷。网民往往会对社会上的某一事件形成不同于官方舆论的民意,于是,"网络民意"应运而生。但是对于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网络民意表达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也会被人为操控而扭曲真实民意,给政府权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党和政府应该尊重和关注这些"网络民意"而不是一味的封堵,应通过认真甄别分析各类网络民意,采取不同的化解处理方式;加强主流新闻网站的建设,树立起网络传播信息源的权威性;提高广大网民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网络社会的责任意识等途径给予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6.
网络公共领域下我国社会结构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快捷、开放、平等的网络社会下,社会结构有公民—社会组织—政府(现实的社会结构),也开始具有网民—网络公共领域—网络政府(可以称为"影子社会结构"),这种现实的社会结构和"影子社会结构"交互运行的双重社会结构,构成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现状。本文基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分析了这种双重社会结构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公民通过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政府的平等直接快捷的双向互动而建立的"影子社会结构",是公民话语权的真实表达,真正反映了社会大众的民意,有助于减缓社会矛盾,使得公民权益和国家的权威合法性得到实施和保障,从而最终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同时针对这种双重社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说话的权利     
三月,2010年两会进行时。在网络民意发达的今天,关于两会的关注铺天盖地,其中网民评出的“十大雷人提案”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老婆做家务须发工资”、“取缔社会网吧,由政府办公共网吧”等提案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8.
说话的权利     
<正>三月,2010年两会进行时。在网络民意发达的今天,关于两会的关注铺天盖地,其中网民评出的"十大雷人提案"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老婆做家务须发工资"、"取缔社会网吧,由政府办公共网吧"等提案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9.
余超文 《唯实》2011,(4):50-54
番禺垃圾事件凸显出公民对政府决策参与的缺失。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的逻辑起点出发,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决策环境的变化,使公民参与决策变得非常必要。公民参与意识的兴起,对政府决策提出了新要求。公民必须参与到政府决策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并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实现政府决策和民意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20.
网意与民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了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阵地。网意的影响日益扩大,有人甚至直接将网意等同于民意。笔者认为,有关网意和民意关系的三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1.不超过总人口半数的网民意见是否具有民意的普遍性?中国互联网中心2011年7月19日发布统计报告称: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