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纪桥》2008,(9)
《世纪桥》杂志2008年第四期在"人物春秋"栏目中刊登了湖南省档案局黄禹康先生的"贺子珍与她的儿女们"的稿件。有关这个方面的材料,笔者也看到了一些,总的感觉是,大同小异相互转摘的多,立足历史反复论证的少。本文侧重谈的是贺子珍失落的几个儿女,同时就笔者认为黄文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进行了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毛泽东随大部队走在前面,贺子珍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等人编在干部休养连,紧跟大部队向前进发。 1935年3月,红军长征进到贵州盘县猪场五里排地区。这天,干部休养连和其他兄弟部队午饭后正在原地休息,突然遭到了敌机轰炸。警卫员吴吉清等赶紧让贺子珍到路边的沟里隐蔽。贺子珍却大声回话说:“队伍里休养员、伤病员很多,我们应该立即帮助他们隐蔽!”说着,她敏捷地跑上前去,呼喊着,指挥担架队隐蔽。敌机发出刺耳的尖叫声,朝着行走不便的伤病员俯冲扫射。吴吉清跳上去拉着贺子珍往路边跑。刚刚隐蔽  相似文献   

3.
1948年4月1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刊登了一张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主持召开会议的照片。照片上蒋介石站在主席台中央,与蒋介石仅两人之隔的一张小条桌上,一位女速记员正埋头记录着蒋介石的讲话。这位年轻的女速记员,就是我党“潜伏”在国民党中央的红色情报员、被誉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沈安娜。近日,笔者有幸见到沈安朔15的女儿,聆听她讲述母亲的“潜伏”故事……  相似文献   

4.
《广东党史》2009,(1):55-55
1928年5月上旬,湘赣两省的敌军对井冈山发动第一次联合“会剿”。为了粉碎敌人的“会剿”,配合红军主力作战,贺子珍接受了军部交给她的一项特殊任务:秘密潜回永新,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和有关情况,回来向军部报告。出发前,毛泽东嘱咐她说:“你这次到敌占区去,是深入虎穴,既要大胆机智,还要小心谨慎。我等着你胜利归来!”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喜欢释人名,常常因人、因地、因时即兴而发,娴熟自如,妙趣横生。早年,毛泽东刚认识贺子珍(原名自珍)时,曾问她的名字是谁取的。贺子珍说:“是我自己取的。”毛泽东笑道:“啊,自珍自重,自己珍重自己;这名字挺好,也挺厉害的呀!”30年代,毛泽东曾在江西宁都养病。一天,他问卫生所负责护理他的小战士:“你叫什么名字?”“钱昌鑫。”“是哪几个字?”“钱币的钱,日曰昌,三个金字的鑫。”毛泽东一听,笑了笑说:“哈,你姓钱还不够呀,还要那么多金子!小心打你的土豪啊!”平易近人的毛泽东,就是这样经常同身边的工作人员开开玩笑,调节气氛。后来…  相似文献   

6.
钟兆云 《湘潮》2014,(11):4-9
贺子珍的胞兄贺敏学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头上还戴着毛泽东称赞的“三个第一”光环(即武装暴动第一、上井冈第一、渡长江第一),他却与军衔失之交臂,转业地方后官不过副省级;虽然他是毛泽东的至亲,但从没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向党和人民有过任何索取,甚至连一张单独和毛泽东合影的照片都没有;  相似文献   

7.
东东枪 《廉政瞭望》2012,(22):70-70
最近,与一位朋友在街边小吃店吃了顿饭。店内客人稀少,老板娘便也坐下来闲聊了几句。聊到家人时,老板娘拿出手机,给我们看一张照片:“看,我儿子!身高1米82!当兵的!在××省委!”  相似文献   

8.
赵瑜 《当代党员》2008,(6):68-68
我在一幅摄影作品前凝思,它拍摄于1996年3月22日,照片的旁边有这样的文字:这是一个21岁的母亲面临的痛苦选择。两年前,她从山区农村来到城市,在一个批发市场卖菜.与一菜贩子同居,有了一个私生女。不久,那个男人锒铛入狱,这使她和孩子的生活失去保障。此时,孩子醒了,哭声让她揪心;睡了.她又倍感生活的无奈。她迷惘地说:“我想给孩子拍张照片留下,然后把她给人……”  相似文献   

9.
杨晓璐 《学习导报》2011,(14):48-50
红军时期,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1925年,16岁的贺子珍就成为江西永新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第一任妇女部长,17岁领导永新暴动。大革命失败后转战井冈山,成为井冈山革命队伍中的第一个女战士。在井冈山上,18岁的她与34岁的毛泽东相识相恋,并于1928年结婚。  相似文献   

10.
朱敏,作为共和国第一元帅朱德的女儿,又是前几年连获国内、国际多项大奖的电影《红樱桃》主人公原型,她无疑是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但一向淡泊名利、深居简出的朱敏却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朱敏的家位于北京新街口外大街一处普通的住宅小区内。斑驳的门椽,狭小的过道,简单的家具,谁能相信这就是共和国第一元帅女儿的“府邸”?!除了墙上挂着一张朱德的巨幅照片外,房间内的陈设再无惹眼之处。简单得有些寒伧。  相似文献   

11.
学会自救     
去年,《经济日报》刊登了宜昌市第六塑料厂下岗女工杨本珍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杨本珍身着碎花外套,手握小石磨木柄,精神焕发,满面笑容。谁曾想到,不久前她还是一个生活困难,一脸愁苦的下岗女工。就这么一幅极为普通的照片,拍摄者却别出心裁拟了个好标题,叫“‘磨’出来的笑”。的确如此,这笑是“磨”出来的。刚下岗那阵子,她的脸上何曾轻松过?为了生活,她不找市长找市场,一连几天在各集贸市场上转。通过仔细观察,多方询问,最后确定做豆浆生意。出乎意料的是,她做的豆浆因质优价廉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从此,她的生…  相似文献   

12.
湖北荆州“挟尸要价”的照片获得中国新闻的“金镜头奖”曾引发一场讨论。在详细看了一遍这张照片出台的前因后果,以及同时的其他数张照片之后,我个人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张打苍蝇不打老虎的照片,  相似文献   

13.
贺子珍这个名字在人们眼中总是与毛泽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多年来人们关注更多得是她与毛泽东的婚姻悲剧。可在红色革命的历史中,贺子珍不仅是作为毛泽东的妻子存在,更是作为一个出色坚强的女红军战士清晰地存在于许多革命亲历者的记忆深处。作为长征中的“30女杰”之一,贺子珍的长征路见证了她作为一名女革命者的坚强无畏。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2,(12):22-23
2010年1月7日,孙中山次女孙婉的干女儿、美籍华人司徒倩女士从美国发来一个电邮,打开电邮后,我惊讶地发现在她发来的孙中山家族的旧照片中有一张宋庆龄亲笔签名的孙中山半身像片。司徒倩女士在来信中这样写道:“1925年3月,国父临终时由夫人宋庆龄亲笔签名在国父的一张大照片上,  相似文献   

15.
尹纬斌 《党史纵横》2002,(12):26-27
毛泽覃的夫人、贺子珍的亲妹子贺怡,15岁即投身革命,是一位革命坚决,性格刚强的女中豪杰。1940年,她在广东韶关被捕后,为保住党的机密,忍受敌人酷刑,坚贞不屈,给人们留下难忘的记忆。1939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实行“限共”、“防共”、“溶共”政策,中共广东省委的工作面临十分艰难的局面。1940年6月的一天,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妇女部部长的贺怡趁着轻纱似的薄雾还未消散,去一所学校联系工作。她像往常一样,出门后警惕地观察了一下四周,见四周无可疑之人,便朝目的地走去。不料,刚转几个弯,身…  相似文献   

16.
王巧捧 《廉政瞭望》2012,(24):18-20
早上9点多,一个电话把李昭吵醒。“游行了,一起去吧。”朋友在电话里说。挂了电话.李昭没动,“睡起来再说吧”。不过按照习惯,他刷了微博,看到同事上传了一张照片,就在公司门口,几个同事拉着游行用的横幅合影。李昭一下子从困意中清醒过来:好家伙,越来越有形式规模了。这必须得参加。  相似文献   

17.
据报道,前年石家庄市纪委举行“与民结亲”活动的认养仪式.58名来自贫困山区的孤儿与市纪检干部欢聚一堂。在每一个纪检干部与所认养的孤儿分别合影后,领导对他们说:“这不是一张随随便便的合影。这是一张责任照,照片要放大到12英寸,一式两份,一张挂在你办公室的墙上.另一张给被认养的孤儿,他(她)有困难,拿着照片来找你,你不能反悔。”  相似文献   

18.
《廉政瞭望》2012,(22):6-6
一天下班回家,我看见几个人围在小区门口,不知在做什么。过去一瞧,原来他们正在张贴公示,正当我打算细看到底是什么内容时,其中一个彪形大汉挡住我说:“有什么好看的,快走!”我是小区业主,凭什么不能看,我使劲儿往里凑,没想到却被他们几个推出来,还威胁说:“惹急了当心哥几个揍你!”我一个人势单力薄,还是走为上策。可没走多远,就看到他们对着告示拍照,然后又撕下告示,迅速离开。我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19.
左进 《当代党员》2013,(5):32-33
2012年3月的一天,永川区仙龙镇大石坝村。下午两点,村民何祖英家的电话铃准时响起。“快点来哟,三缺一,等到你的!”“来了,来了!”近半个月来,何祖英家的电话每天都会准时响起。给她打电话的人叫王孝贵,王家院坝早巳热闹起来,三张麻将桌整齐排开,茶水、瓜子都已准备就绪,村民越来越多,好客的主人王孝贵忙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20.
李中 《湘潮》2012,(2):39-42
2011年4月,澳大利亚总理朱莉娅·吉拉德应邀访华。她在为访华做准备的时候,看到一张澳工党元老惠特拉姆1973年访华时和邓小平的合影照片。这张照片引起了她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