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刍论公民的法律至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军 《理论导刊》2005,(9):32-33
法律至上观是近现代社会法治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法律至上观尚未完全确立,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公民的法律至上观成为必然要求。公民法律至上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于体现“法律至上”原则的法律制度,这种法律制度的特征应是:法律高于任何社会规范、法律高于其他任何社会势力、法律高于权力;同时,为了保证公民的法律至上观的确立和实现,要做到以宪法观念为核心、服从法律、信仰法律、民间规范服从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治化过程是渐进发展的过程 ,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价值目标 ,必须实现三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大力培育全民的法治观念 ,使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对法律的信仰大大增强 ;二是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强化其为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供有效制度安排的能力 ;三是保障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然而 ,中国在推进法治与建设现代民主国家的进程中 ,不能忽略近 13亿人口中有 9亿农民在农村的国情 ,依法治国的推行难点是上述三个方面在农村的整体推进。农村的法治氛围和农民的法律意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法治化的进程 ,没有…  相似文献   

3.
构建公职律师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能力法治化的制度化手段之一.在借鉴域外经验进行公职律师制度构建中,必须明确制度构建目标并考察已有制度能否提供相似功能,以此决定本土化构建的方式.在我国公职律师制度旨在通过国家制度内设立法律专业团体实现依法行政.目前政府法制部门与公职律师制度在目标及功能上具有高度重合性.为此应在现有法律框架下通过对政府法制机构制度进行改造优化,将公职律师制度逐步纳入其中发挥功能以实现后者的本土化构建.此路径在功能延续、制度吸纳上具有可行性和经济性,更能适应当代中国法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问题既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精神条件,也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核心。澄清法律信仰是否可能、法律信仰何以可能,是法律信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要实现从重外在制度到重内在制度的转化,路径上要从培养大学生法律情感入手;要实现从重义务到重权利的转化,路径上要从培养大学生法律生活方式入手;要以法律意识为切入口,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法治建设中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艳 《青年研究》2003,2(12):1-5
法律信仰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一种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状态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观念基础。历史传统对法律信仰的缺乏 ,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化的进程。本文从法律信仰形成的法理基础、主客观条件以及如何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和谐社会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和谐社会道德精神与法治精神的融合有其规范基础和现实基础,实现道德精神与法治精神融合的途径是多元的,但最主要和首要的是要实现公民社会道德信仰与法律信仰的互通。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法律信仰危机的表现、成因与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广大农村,作为法律信仰主体的法律信仰状况令人担忧。法律信仰危机在我国农村的产生是由于传统法律文化、主体法律意识、立法及执法司法等复杂因素导致的。因此,现阶段我国要通过多渠道培育农村的法律信仰,推进农村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8.
法治行政文化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动整个社会的法治化进程,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法治行政文化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着权力失范、法治思想淡薄、监督乏力等种种缺失。深入了解我国法制行政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厘清当前法治行政文化建设中的现实困境,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我国法治行政文化,就必须培养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吸收优秀的行政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蕴含的民主理论、权力制约理论、人权保障理论等丰富的法治思想,对我国的和谐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法治和谐与和谐社会存在良性互动关系.实现法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培育法律信仰;树立法律权威;健全完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孙逊 《学理论》2009,(32):94-95
通过宪政实现民主与法治的追求,需要在社会中使公民建立普遍而广泛的法制信仰,我国走上宪政道路仅有30余午,受各方面影响公民还缺乏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因此从公民视角探讨构筑法制信仰并思考宪政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民间法与国家法的矛盾较为突出,法制现代化西方化范式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出现很多矛盾,不利于法治秩序的建构与法律权威的树立,因此反思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作用,十分必要。文章从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入手,对两者作用进行辨析,并提出整合办法。  相似文献   

12.
乡村法治建设的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法治化首先是中国乡村的法治化,然而,近年来乡村法治建设并不尽如人意。对乡村地方性知识的文化偏见,对法律制度的简单移植,以及缺乏文化传统、价值理念的支撑,构成了当代中国乡村法治建设特有的路径依赖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法治建设进程。因此,当代中国乡村法治构建必须进行范式转换,走一条社会演进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法治失衡,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中所面对的而又必须克服的法治难题。法治失衡是我国传统"路径依赖"诱致性因素与我国落后的经济基础、不完备的民主制度、薄弱的市民社会、弱化的法律制度等因素相互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何明智 《学理论》2012,(27):114-115
人的确是有差别的.平民英雄从根本上说来说是正义的化身.中西法律信仰是有差别的:中国信仰“礼法”,西方信仰法律.今日中国社会较为缺少对现行法律的信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日的法律制度不能深入人心而得到民众的普遍信仰.这应该是今日中国进行现代化法治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设,既要逐步建立健全发展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和法律框架,更要切实以法治维护和保障协商民主,同时加强全社会的民主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社区治理法治化是指社区治理中法治思维的培养和法治方式的运用。自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委员会组织法》之后,我国社区治理的法治能力、法治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出台了诸多关于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开创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法律服务机制,居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普遍提升。但是,社区法治建设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缺陷,如现有法律服务机制与现实法律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社区法律体系与社区法治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为了克服社区法治建设中的问题,适应社区法治化建设的新趋势,杨浦区率先进行了"社区法治专员"的制度探索,为我国社区法治化建设在立法、普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路径探索方面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论“制度”与“法治文化”的关系王先勇本文的“制度”是就国家制度而言的。这种国家制度不仅是相关法律予以规范的结果,而且现代法律和由现代法律予以规范的制度(即现代法制)与“法治文化”息息相关。一、制度须法律予以规范董必武曾经指出,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  相似文献   

18.
为了把我国建设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要靠法律治理国家.实现国家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而依法治国的关键和主要内容是建立法治政府,实现政府活动法治化。本文试探讨依法治国与建立法治政府的关系,重点结合我国特别是深圳的情况探讨如何建立我国的法治政府。一、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去年2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发表了(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讲话,指出:“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法治建设最根本的依据是国家宪法和党章,其基本原则是借鉴内生型法治和外生型法治的优点,实现自然演化与理性建构相结合;其具体途径是培养有利于实现国家法治文明与政党法治文明的法律文化、确立党员的法权人格、实现政党权力运行的法治化、实现政党民主的法治化、加强法治文化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法治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高度共融法 治国家的建设 ,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必须从经济、社会、法制、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法治国家的建立 ,必须依赖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体制改革的社会基础、正义弘扬的法制基础、法治导向的文化基础等共同的基底塑造来实现。而在诸多要素中 ,文化要素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法治文化 ,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 ,法治从来就是和民主相联系的。法治的根本精神 ,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法治的根本力量 ,在于人民的 拥护与支持 ;法治的核心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