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前不久,一位多年从事干部工作的老领导在谈到自己的体会时说:“荐贤者要自贤,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贤者才能真正做到识才,惜才、爱才、荐才。否则,你自己不是人才,不是贤者,又如何做到荐贤举能呢?”令人深有所悟:荐贤者贵自贤。每个干部工作者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个人才吗h自己是个贤者吗?”荐贤者应具备怎样的理想与品德,怎样的胸怀与情操,怎样的眼力与才能,怎样的胆量与卓识?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史有三长”的理论,认为要成为一个历史学家,需要三方  相似文献   

2.
人才史鉴(三则)峻岭管仲论用人不求全责备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文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  相似文献   

3.
知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一般同志而言:不知人无以辨敌我,不知人无以明善恶,不知人无以择交;就领导同志而言,则不知人无以举贤,不知人无以善任。从前,鲍叔牙荐管仲,于是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徐庶荐诸葛亮,刘备遂有西蜀,使天下成为鼎足之势。楚怀王不用屈原,终于客死秦国;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言,项羽不纳范增之谏,卒至兵败身亡。可见,一成一败,  相似文献   

4.
荐贤者贤与荐贤者私赵化南最近一位朋友向我诉苦:说是他的一位老领导,过去曾向组织部门推荐过他,说过他许多好话。在他的职务提升以后,这位老领导已经退休。一次,这位老领导提出让他高抬贵手,对其孙子的提升、住房、晋级诸方面给予“优惠”,因其孙子在单位形象不佳...  相似文献   

5.
正"识人"是"善用"的基础。干部考察工作是选拔任用干部的关键环节,是做好干部工作的前提。组工干部作为干部考察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要做到知人善用、任人为贤,提升干部考察工作质量和水平,就要下功夫提升"识人"能力。要锤炼高尚品德。古人云,"荐贤者当自贤""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组工干部要准确识人,必须先成为德行高尚的人。一要诚实可靠。干部考察是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考察结果必须  相似文献   

6.
《晋书》记载了一个"羊祜焚草"的典故,晋国大将羊祜向晋武帝举荐人后将荐书焚毁,被荐人都不知是谁举荐的自己。面对旁人"慎密太过"的评价,羊祜回答:"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羊祜认为自己推荐提携人才,是"拜官公朝"的应尽之责,担心人才私下谢恩自己,形成官场"圈子",因而做出"自焚奏稿"的凛然之举。  相似文献   

7.
人才的春天     
背景:“黄金系千,不如一贤”,历朝历代,或黑或白,都懂得人才的重要性。爱才重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鲍叔牙荐贤举管仲、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些故事都讲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才,是一个国家制胜的根本所在。时光进入21世纪,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一种观  相似文献   

8.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变革的时期。管仲是这一时期的杰出政治家,他輔佐齐桓公整治齐政,使齐国成为当时的第一流强国。管仲名夷吾,颖上人。少年时家贫,经过商,当过兵,总不顺利。后来在好友鲍叔牙的  相似文献   

9.
邓忠强 《学习月刊》2013,(13):52-52
作为领导者,选官用人是件挺重要的事。从原则上说,当然要出以公心,选贤任能。问题是所荐之"贤"未必贤,彼时的"贤"也可能现时"不贤"。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那么一旦发现自己用人失误,该怎样对待?唐文宗(李昂)时的宰相李石,为官正直清廉,但他有一次就用错了人,误荐了一个贪官。据《资治通鉴·卷245》记载,唐开成元年(公元636年),李石认为金部员外郎韩  相似文献   

10.
广闻博览     
<正>贤材者处厚禄【原典】明主之为官职爵禄也,所以进贤材劝有功也。故曰:贤材者处厚禄,任大官;功大者有尊爵,受重赏。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是以贤者不诬能以事其主,有功者乐进其业,故事成功立。【译文】英明的君主设置官职、爵位、俸禄,是为了用来提拔有才能的人,同时奖赏有功劳的人。所以说,有才能的人就得到丰厚的俸禄,  相似文献   

11.
石俊志 《党建文汇》2014,(11):47-47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被人评价说“能力一般、长相一般、贪财好色、人品很差”.但他有一个优点:会带队伍,会用人才。齐桓公最重用的人才,非管仲莫属。史书上记载,管仲被齐国任用为相后,推行改革,齐国逐渐强盛,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相似文献   

12.
用人如器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一次,他责成大臣封德彝荐选贤能之才,过了许久仍无结果,唐太宗责问其故。封德彝回答说:“不是臣不尽心,只是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奇才。”唐太宗很不快地训导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其长而避其短。古代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的那些贤明君主,难道都是从别的朝代借得的人才吗?可怕的是自己不能知人,怎么能毫无根据地说世上没有人才呢?”唐太宗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赢得了人才济济,开创了“贞观盛世。” 清代顾嗣协对如何使用人才作了很形象的比喻。他在《杂兴》一诗中写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就其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相似文献   

13.
背景:“黄金系千,不如一贤”,历朝历代,或黑或白,都懂得人才的重要性。爱才重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鲍叔牙荐贤举管仲、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些故事都讲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才,是一个国家制胜的根本所在。时光进入21世纪,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加入WTO后,来自国际上的最大竞争,将不是市场,也不是资源,而是人才竞争。据公开的数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派出了40多万留学生,然而学成回国的只有三分之一。目前,全球跨国公司500强已有400多家“落户”我国,这些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国内大举招揽人才,美国英特尔、微软、郎讯等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100多家研发机构,利用中国的科技人才,把对中国优秀人才的竞争推向白热化。“人才安全”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烽火连年,诸侯争雄。一日,齐桓公问管仲:“何事会害吾霸业?”管仲曰:“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贤而不任,害霸………““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任贤难,原因有三: 一日疑而害任。有些人患有多疑症,贤能既用,疑心俱生。具体表现,一是不放心。所用之人,年纪尚轻,能否驾驭时局?所用之人,经验不足,能否轻舟泛波?所用之人,个性太强,能否息事宁人?——思前虑后,放心不下,难付重信。二是不放权。受权之  相似文献   

15.
左右者,领导身边之人也。春秋时期,位列“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在谋臣管仲的辅佐下,革故鼎新,知人善任,九合诸侯,一跃成为中原霸主。然而,在管仲去世不久,曾被管仲力谏应远离的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又重新侍奉桓公左右。当初,易牙为了讨好桓公,不惜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给桓公换口味;竖刁为了能进宫侍候桓公,自残成为宦官;公子开方为了服侍桓公,竟十五年没有回家一次。由于这三人在桓公面前善于伪装,百般逢迎,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所以受到桓公  相似文献   

16.
古人论用人的很多话,现在读来仍很有味道。如有的说:“夫尚贤,政之本也。”有的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有的说:“爵授有德,则大臣兴义。”这些都强调了任人惟贤。孔子就曾回答过如何解决民众不服气的问题。他认为,“举直则民服。”确实是这样。如果给无功无能者封官加  相似文献   

17.
北宋著名政治家寇准,把为政之本归纳为“举贤任能,辞退不肖”,可谓一语破的,击中要害。他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今领导干部和组织部门的同志如何坚持正确的用人原则,不能说没有启迪作用。 从现实干部工作的实际来看,人们往往热衷于做知人善任的伯乐,而不愿做知人善免的包公。领导干部和组织部门的同志发现、培养、选拔人才,将“贤”者委以重任,  相似文献   

18.
贤士荐相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10,(8):53-53
战国时,魏文侯继位后,励精图治,但魏文侯在选任谁做宰相的问题上颇费思虑。一次他问大臣李克说:“古人讲,家贫思良妻,国乱择良相,现在我不知道是选魏成子还是翟璜做宰相,你看这二人谁合适呢?”李克说:“臣才疏学浅不能深论,但是观察人的方法还是有的,这就是:做百姓时看他以何人为友,富贵显达时看他向国君举荐何人,  相似文献   

19.
汉宣帝时期的大司马、车骑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是个值得可圈可点的人物。《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载: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弗复为通。说的是张安世曾向组织上推荐过一个人,此人前来道谢,张安世非常生气,认为为国家举荐贤能,怎么可以私自酬谢,从此与那个人绝交。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常见这样一种情形:哪里空出一尊官位,参与竞争者的背后,就会出现一些“好人”。他们或是决策者的上级、部下、亲朋,或本身就是参与决策、拥有拍板大权的。他们有的通过打电话、递条子、请客送礼等各种途径为竞争者“帮忙”;有的则摇唇鼓舌为竞争者美言,玉成“好事”。 按说,为国荐贤,好事一桩,乃有功之举。当年鲍叔牙举管仲、徐庶荐诸葛,为国为民功不可没,至今为人称道。笔者所指“好人的问题在于:明知自己所荐的那位,水平离那尊官职“尚欠些火候”,或根本就不是那块材料,也要帮着通融,甚至拿党性原则送人情。这样的好人,当然就应当加引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