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班一族     
《南风窗》1993,(2)
一位朋友准备跳槽,过五关,斩六将,撇下数十名对手,眼看万事俱备。一天晚上,对方单位领导席设大饭店,宴请这位踌躇满志的朋友。席间,朋友风流倜傥,大谈发展计谋,令未来领导颇为欣赏。怎料话锋一转,朋友竟骂起原单位领导来,直至把原单位说得一钱不值。未来领导仍是一脸笑容,但未发一言。第二天,朋友接到电话,说是新单位不要他了。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我们领导不喜欢不念旧情的人!”专家告诫:“不要诽谤你的前一个老板。”笔者同意这个观点。无论你曾经工作过的那个地方多么的令你伤心,但有一点请你别忘了:你水远也抹不掉这段历史。而且,我相信:人生的每一驿站,必定有值得自己回  相似文献   

2.
上班一族     
《南风窗》1993,(6)
我们时常调侃办公室主任,说他是个吝啬鬼。不是吗?领稿纸、便笺一次只准领一本.钢笔每年只准领一支,遇上报销什么的,那检查劲才够细呢……对于我们的调侃,他一概笑纳。有一天更“反击”说:“换了你,可能更吝啬,可能每次只准领半本稿纸呢。”我想他的话不无道理,我想绝大多数的办公室主任都会是个“吝啬鬼”。不是当家人,又怎知当家人之苦?一如不少女孩子在青春年少时,总幻想着有一个小家庭是多么的幸福、温馨,总以为二人世界就是不断的鲜花、美酒、烛光晚餐、嗝  相似文献   

3.
上班一族     
《南风窗》1995,(3)
对于本职的钟情,常常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DJ林小溪,就是一个极好的佐证。 有朋友说,小溪天生注定是吃这碗饭的。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小溪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出色的DJ,除了先天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她对广播事业、对生活的一份缱绻情怀。 8年的广播生涯,小溪与听众走过一段不平凡的心路历程。“带走心的诺言,留下情的旋律”(选自小溪节目的版头语),心与心的交流使许多善良的人在电波中相遇、相知,从此不再陌生。  相似文献   

4.
上班一族     
《南风窗》1994,(3)
毛宁、杨钰莹在大江南北走红,人们认识了这对金童玉女。但是,知道毛宁、杨钰莹的人,未必知道新时代影音公司,未必知道在这对金童玉女的背后,有一位幕后英雄。 直至庆功会上,当鲜花随着赞美拥向金童玉女、拥向“新时代”时,我  相似文献   

5.
上班一族     
《南风窗》1993,(12)
安居乐业无疑是上班族的一种理想境界。我们身处一个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社会,工作的压力及来自各方的诱惑,不时会使上班一族陷入一种心力交瘁的境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乃至精神病学专家都列举过数不胜数的“减压”方法,以帮助人们从这种现代病症中解脱出来。方法千奇百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求人们每天回家后,能安安静静地好好憩息,以迎接明天的挑战。家,应该是一个温馨、惬意的家征,而良好的居住条件,似乎是这种象征的大前提。就为了一个像样的家,多少上班族历经多少酸甜苦辣!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围绕此话题讲述不少于一个的故事。话又说回未,安居乐业始终是一种理怨境界,理想与现实  相似文献   

6.
上班一族     
《南风窗》1995,(1)
信念上一期“上班铃”敲响之际,我们曾为维护“前门上车”秩序的人拍手叫好。确实,一个城市的进步,有赖于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 不过,有朋友提出疑问:“前门上车”固然是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但如果司机允许乘客走“后门”呢?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难堪的问题。一如  相似文献   

7.
上班一族     
《南风窗》1991,(5)
人生何处不相逢。当《上班一族》第三次与读者谋面时,我想对已经相识的朋友说声“我们又见面了,别来无恙?”我也要对刚刚相逢的朋友说声“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如果在这有限的篇幅里,你能得到一点启发,能引起你的一丝遐想,甚至你觉得讲出了一句你想说而未说出或是说不出的话儿,那么,我们——每一个参与编写《上班一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1992,(9)
在不久前的一个读者评刊会上,我问大家: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栏目是哪一个?一个读者不加思索就脱口而出:《上班一族》。我问:喜欢它什么? 答曰:亲切、贴近,讲出我们想讲而又表达不出的话儿。我觉得这是对编者的最高褒奖。可同时也有热心读者给编辑部写信说:《上班一族》初看还挺新鲜,可翻来覆去就那几套,一看再看就令人厌烦了。我们听够了那些倾诉、发泄。我觉得这是对编者的善意警告。反映上班族的生活、让上班族有个说话的地方,是我们办这个刊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1993,(4)
就是那么平平常常的一天,说不定成了你命运的转折点,你相信吗? 数年前,有几位朋友从一间工科专业学校毕业,满怀高兴地到一家大企业报到,怎料上班第一天便接到通知,分配他们到那些行政或后勤部门。眼看着同学们在业务上小有建树,他们却只有干瞪眼的份儿。虽然他们后来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少数人还当了官,但学非所用的挫折却一直在他们的心底留下阴影。就是从那“第一天”开始,他们的“工程师梦”破碎了,命运把他们引上另一条路。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1997,(2)
在1996年10月召开的全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会议上,人事部权威人士对“人才”的范畴作了如下界定:一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二是指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三是指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权威人士同时指出,对人才范围作界定不等于给人才下定义,这样界定也不等于说三个范围以外的人都不是人才。的确,在现代社会,“人才”已有了更多的内涵。相对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这样的人才标准实在太低。1996年11月,人才市场本应进入淡季,但广州南方人才市场举办的首届“高级人才招聘会”却出现了“火爆”场面。为期2天的招聘会期间,2000平方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1994,(5)
世上没有人从来做的都是好梦。 世上没有人所有的梦都能成真。 尽管如此,世上的人依旧做梦,世上的人依旧希望美梦成真。 一位编辑先生曾对我说:一个温暖而潮湿的冬夜,他为一篇文章的标题苦苦思量,却始终不满意,于是,干脆睡觉去。怎料,梦乡中竟出现一个绝妙的标题……第二天醒来,梦境历历在目,他挥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1992,(7)
当《上班一族》第10次与读者谋面的时候.我们向大家奉献一辑以“开会”为主题的文章,个中,上班族在开会时遇到的酸甜苦辣,你大概也有同感,而我,却感叹他们对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从中,我悟出“角色”二字是多么奇妙。回想自己初当记者时,从约好采访对象那一刻开始,心里就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1992,(3)
不久前,我接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中写道:他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有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却不甚被人理解,人们觉得这是“理想中的好人”,现实中不存在。朋友问,老人是政府信访处的干部,他能在你的《上班一族》里出现吗? 我回答他:当然可以,省长也是“上班一族”呢,怎么一个普通干部会划在其外? 由此我想到,世俗的力量真不可低估。有的人习惯把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当成是整个世界,习惯把自己所认识的朋友当成是全人类,习惯把自己所做的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殊不知,天外有天!其实,上班族中,最幸运的不一定是你,最倒霉的也不一定是你。所以,我们需要架起心与心的桥梁。就像那些在大街上巡逻的保安队员,看他们执行任务时铁面无情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1991,(11)
如果你是《上班一族》的老朋友,当你翻开这期杂志时,不难察觉到,继上一期采取专辑的形式之后,这一期又有了新面孔。“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在拥有了许多许多如你一样的挚友之后,《上班一族》还将不断改进,为的是更快、更活、更贴切地反映上班一族的生活和心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开设更多的新栏目,“成功路上”,可叙述你在发奋过程中一件铭心刻骨的事情;“第一次……”,可以讲你的第一位上司,第一位师傅,第一次领工资,第一次调动,第一次分房,第一次升职等等;“天涯若比邻”,将反映港澳、海外上班族的情况;还有……这个省略号的内容,要由你来充实、丰富。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1992,(5)
大概每个上班一族都有过出差的经历,而一千人有这种经历,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感受。大概每个人都有过人在旅途的经历,而一千个人有这种经历,也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感受。我们相信,人在旅途,必充满着荡气回肠的浪漫、豪气。因为人在旅途是动人的,动人之处在于有一个目标,寄托着自己的全部希望,如果是这样,就算日行千里、再苦再难也值得。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1991,(7)
蜗牛的幸运与不幸都在于它有一个壳,缩进壳里就可以逃避,于是便不再进化,于是便与世无争。人不同,人没有壳,人总得直面人生。当然,这种面对,得有勇气。无论多轰烈的生活,其实都是由一天一天平淡的日子组成的,甚至也就是天天上班下班那样简单。不过,它蕴含着我们对生命的追寻。追寻不容易,正如有希望就会有失望,追寻的过程,会有仿徨、孤独,追寻的结果,可能是失落、受伤……而逃避却比较容易,只要在自己身边筑起高墙,就行了。似乎没有争斗、没有烦恼,人家也就找不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1991,(9)
命运注定这一“族”是无法归于平淡的——曾经在海南海北流过泪、流过汗、流过血的“知青”们。为了组织这一期“上班一族”的稿件,我把三张大信笺翻烂了,信笺上,是30多位当年的“知青”的通讯录。认识他们,纯属偶然。在决定组织这期专辑的时候,我从“知青展”送展花名册上随意地挑,从他们那,我又认识了他们的“农友”,以至“农友”的“农友”。那三张信笺上每一个名字的背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1992,(1)
七八年前的一天,我到一个同学家去玩,同学家里有个电话,是那种黑色、拨号的笨家伙。在那个时候,这笨家伙是一种权威的暗示,正如同学所说:“这是身份的象征。”那一刻,我对那位同学与那部电话都毫无好感。后来,我想通了!同学出生在一个高级干部家庭,优越感与生俱来,不时口出狂言也在所难免。几年之后,许许多多如我一样的普通人家也装上了电话,再也没  相似文献   

19.
1992年美国国会议员选举,加利福尼亚州民主党与共和党角逐激烈。民主党女候选人巴舍(Boxer)与挑战者、共和党女候选人利宛((Levine)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获胜。巴舍是个竞选老手,她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到各地找选民演讲,投票前一个周末,更是花了连续24小时在演讲活动上。而利宛呢,由于是个新人,大家还不怎么认识她,她却把  相似文献   

20.
“If we can dream it,we can do it.”这是美国的一句格言,意思是:只要我们能梦想它,就能创造它。人因为梦想而比其它一切生灵伟大。然而,在中国,除了庄周、屈原、李白等少数想象奇瑰、浪漫不羁的大师外,人们对梦想的态度一直闪烁不定。南轲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