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太久的压抑一旦爆发便是山涧的飞瀑;太久的禁锢一旦挣脱便是草原的烈马,穷则思变,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和经济的迅速崛起.随着东营市委、市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与倾斜,饱受贫困之苦的广大农民开始觉醒了。他们经过多年坚忍不拔的探索与实践.经过对过去贫穷生活的反思,终于找到了磕开致富大门的钥匙.找到了新的致富支点.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宝。  相似文献   

2.
《当代广西》2006,(2):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强“三农”工作,推动我区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  相似文献   

3.
白毅 《传承》2013,(8):116-117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保证。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传播先进文化、科学把握农民的思想动向。应该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在农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文化资源,通过信息化网络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依靠信息化渠道及时掌握农民的思想动向,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白毅 《传承》2013,(6):116-117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保证。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传播先进文化、科学把握农民的思想动向。应该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在农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文化资源,通过信息化网络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依靠信息化渠道及时掌握农民的思想动向,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农”工作基本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6.
李名丽 《今日民族》2011,(12):22-23
牲畜有圈,垃圾定点,柴草垛外迁;水泥路旁,华灯明亮,绿树排成行;文化入户,墙体画廊,群众学习忙。走进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如火如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这个边城处处焕发新颜。群众高兴地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我们的村寨变了样!”  相似文献   

7.
从强化农民发展权的视角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有权与其他个人、群体同等地参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并享有成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必要上升到农民发展权的高度,并需要营造农民发展权的法制保障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和公力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研究部署2006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  相似文献   

9.
夏泽良 《新重庆》2006,(3):28-3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顺应"两个趋向"、着力解决 "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战略决策,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战略在农村中的具体体现,是一项惠及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宏伟目标,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开发表。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意见》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扎实贯彻《意见》,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甫入四月,普洱茶山万顷碧透,春芽吐新。  相似文献   

13.
白毅 《传承》2013,(9):58-5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等基本理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依据。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我国初步具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力,但"三农"问题依旧长期困扰,我们要抓好理论和现实迎难而上。  相似文献   

14.
《今日中国论坛》2006,(2):26-2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这一最艰巨,最繁重任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也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多次提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到“两个趋向”论断,  相似文献   

15.
孙续功 《前进》2006,(3):23-2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把“三农”问题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综合研究,统筹解决,跳出农业促农业,超越农村抓农村,对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这真是一个奇迹。”一个十几年前还被称作“山东北大荒”的东营市,如今变成了我国北方的一个粮仓:一个曾经是悲伤凄凉的盐碱荒滩.如今变成了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一个曾经靠讨饭和救济度日的农民群体。如今过上了幸福美满、富足和谐的生活。凡是到过这里的人们.无不为这座年轻城市的迅速崛起而震撼,无不为东营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惊叹。从此,一批批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一批批国内外新闻媒体的记者云集东营,探寻他们成功的奥秘。人们在调查和采访中惊奇地发现,东营市的广大农村之所以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意识。得益于他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系“三农”的执政理念,得益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他们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山东省委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从东营实际出发。闯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7.
总结经验,深化认识,不断创新“三农”工作的思路和机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难点和关键都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针对浙江人多地少这个最基本省情,对如何抓好“三农”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不少思路,积累了不少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三农”工作新路子,有助于我们理清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解放了我省的农村生产力,当时的省委、省政府根据农村新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积极探索我市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2006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徐州市委党校第二期县处级干部培训第二组全体学员对我市部分县(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大计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杜萍 《台声》2006,(7):32-35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生了新变化,迎来了新机遇。本刊记者杜萍以新农村建设为题采访了部分地区省市主要领导,请他们谈了本地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构想,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