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两次具有典型意义的失业高峰。本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这两次失业高峰进行多视角的全面系统深入的比较分析,有助于从中发现自生型失业高峰出现的综合原因、失业高峰维持和化解的内在机理,从而有助于揭示自生型失业高峰产生、发展与消退的规律。在十二五开局期间,中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这种比较分析对于我国预防和化解可能到来的下一失业高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解决好国民就业问题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引发了来自政府、社会与学界等不同方面的关注和思考。事实上,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也似乎被赋予了更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就业主体之外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是制定相关公共政策的关键。从就业主体之外寻找就业难问题的根源一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知青返城可以算作我国的第一次失业高峰,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工人下岗是第二次失业高峰,而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就业压力则引发人们产生了关于“第三…  相似文献   

3.
1、女职工的失业率女职工的失业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把握女职工的失业问题 ,必须把它与社会上存在的失业问题联系起来考察。90年代以来 ,我国进入了解放后的第三次失业高峰。这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城镇企业的职工大量下岗失业 ,平均每年800多万的城镇新增劳动力无法及时就业 ,农村1 5亿的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 ,其中一部分涌入城市参与就业岗位的竞争 ;另一方面我国每年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 ,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使劳动力市场严重地供大于求 ,社会的实际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上…  相似文献   

4.
<正>无规则的市场是一个“驱逐人才“的市场,人才贬值和失业高峰都是“市场驱逐人才”的鲜明表现。继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浪潮后,第三次就业高峰已经到来。这次浪潮前锋凸至,预计今年9月达到最高点,而且要蔓延“十一五”头两年。目前,如果把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算入,我国失业率将高达20%;如果把500万下岗职工也统计进去,失业率将更高。(6月19日《中国经济周刊》)  相似文献   

5.
目前上海正面临改革以来第二次失业高峰(前一次是1978-80年)。到1995年底,本市失业人员积存14.35万人,失业率为27%,再加上积存下岗职工19.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2%。经一年分流23万余人次后,到1996年底,尽管失业率与前二年持平,但下岗人员仍积存近20万人,上海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市场机制的转换,企业改革,结构调整,一部分工人下岗、失业。这些下岗、失业职工大多是1998年底到1999年初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根据有关文件规定,下岗失业职工在服务中心里最多享受三年失业保险金。2002年,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高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这一社会问题早有准备,加大了再就业的力度,力争今年新增就业800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但再就业高峰的到来,并没有引起一些部门的高度重视。再就业形势,让人欢喜让人忧。  相似文献   

7.
我国失业的定义、类型和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失业,应当是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劳动力市场做过努力,仍未获得就业机会。我国失业主要有三种情况六种类型,自愿与非自愿失业、摩擦与结构失业、公开与隐性失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失业问题曾有过三次高潮。  相似文献   

8.
走出失业成因的三个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出失业成因的三个认识误区能否把失业归咎于改革?□高善罡能否把失业归咎于改革改革以前,我国一直以高就业标榜于世。随着改革深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失业登记率则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1992年为23%,1993年为25%,1994年为28%,1995年...  相似文献   

9.
湖北失业保险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制度并轨和失业高峰阶段,失业保险的功能应该主要体现在通过社会保障的转移支付机制,对资源进行再分配,确保失业保险金和下岗职工生活费的发放,以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创造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  相似文献   

10.
再就业问题是我国转型时期特有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为了更好地解决再就业问题我们必须对再就业的工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或定位,本文准备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我国再就业工程中的问题。一、再就业工程是否能解决所有下岗人员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国家,一般把失业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愿性失业,二是摩擦性失业,三是非自愿性失业。政府要管的主要是第三类,也就是在现有工资水平上想就业而不能就业的非自愿性失业。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国家这些类型的失业在我国都存在,但是在我国就业问题中矛盾最突出的主要…  相似文献   

11.
姜龙飞 《人民公安》2011,(18):52-55
给沪警备司令部、上海市警察局破案赏金,给了一次不够再来二次,加上地方政府及失业军警诉苦强借,荣家把领回的赎金全部用光还不够。  相似文献   

12.
失业,这个人们讳莫如深不敢面对的问题,终于摆在了我们面前。多年来,我们把失业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失业。其实,失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与社会制度无关,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物。目前,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失业的现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也是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以及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有人说,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同时就选择了失业。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正视失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把失业所带来的负效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3.
《时代潮》2000,(12)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失业不但造成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影响到经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因此,有的经济学家把失业视为当今中国的首要问题。经济学家钟朋荣认为我国的失业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就业岗位总量绝对少于劳动总量引起的失业;男一部分是由社会需求不足,也就是消费不振所引起的某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和人员失业。根据各方面专家的计算,前一种失业大约在1.5亿左右,后一种大约在3000万左右。中国所面临的失业,其大头(1.5亿左右)是长期问题。这部分失业,不是因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失业、下岗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面对严重的失业、下岗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一些学者的见解引起了笔者对一些问题的深思:1、失业、下岗产生的都是负效应吗?2、能否把失业、下岗归咎干科学技术进步?3、失业是改革的结果吗?4、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我国失业、下岗问题之根本吗?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失业、下岗产生的都是负效应吗?根据经济学家胡鞍钢的统计显示,1997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589万人…  相似文献   

15.
著名劳动法专家、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吴向红近日透露,“国家即将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将明确两次固定劳动合同之间的间隔时间只要不满一年,都算作连续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劳动者与同一用人单位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只有两次劳动合同订立时间的间隔超过一年,才能视为‘不连续’合同,否则就要算作连续订立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现行失业登记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大量社会失业人员呈边缘化状态,给社会经济秩序、政治稳定埋下了相当程度的社会隐患。笔者对我国城镇社区失业状况跟踪调查后认为,造成如此现状的主要根源在于我国社会失业管理制度设计的消极、被动特点,提出了我国完善失业制度设计的重点就是要积极治理,促使失业政策和相关生存型法律、法规向积极治理导向转变。  相似文献   

17.
视点     
□加强失业调控和失业预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1月17日发出通知,提出切实措施,强调要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失业调控和失业预警,对本地区可能出现的规模裁  相似文献   

18.
关注     
《政协天地》2009,(11):34-35
破解失业挑战 建国以来我国成功破解了三次严峻的失业挑战。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果断实施“统包统配”,解决了旧社会遗留下的400万失业人员。“文革”结束后,面对1000多万返城上山下乡人员,党中央、国务院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就业相结合”的方针,扩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21,(13)
正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代表大会、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高度评价过去五年江苏文艺取得的成就。近年来,江苏文艺发展高原与高峰并举,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文艺工作者需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已取得的成就当作新的起跑线,全面把握新使命新目标,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中国青年失业群体分类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的30年间,我国青年失业群体内部已经发生了与改革前的青年失业群体完全不同的变化.在户籍和学历的二维划分下,新时期的我国青年失业群体内部可以区分为三个较具有同质性的小群体,即农村青年失业群体、城镇青年失业群体以及大学生青年失业群体.这三类青年失业群体间既有诸多重叠部分,也有各个群体所特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