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启正 《民主》2008,(12):31-33
在200年前,我们中国人可以不知道欧洲也不知道美国.照样生活得挺好。但现在不知道欧洲、不知道美国,可就不行了。那么,我们说一下“公共外交”的概念。外交,传统认为是政府之间的事情,外交部对外交部.或国家领导人对国家领导人,这叫“政府外交”。无外乎解决双边关系,如果到了联合国就是解决多边关系。“公共外交”也可以翻译成“公众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的不一定是政府间的内容.如果说我们的国际广播电台是国语的,  相似文献   

2.
简军波 《党政论坛》2014,(18):32-33
2013年下半年,学术界提出的中国外交“西进”战略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外部延伸,也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有所作为、更趋进取的外交风格。和中国的中亚政策、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新政一起,“西进”战略宣告了中国外交未来一个阶段的政策重心,即以中亚为核心,辐射南亚、独联体、中东的“大周边外交”。  相似文献   

3.
巴以之间发生严重流血事件之后,中东和平进程面临夭折的危险。在国际社会为打破僵局、恢复巴以和谈的努力中,欧洲联盟在法国积极倡导下采取的行动格外引人注目。一切迹象表明,欧盟正设法在中东事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法国则准备通过这种外交努力达到“重返中东”、同美国分庭抗礼的目的。 9月底,以色列军队同巴勒斯坦人连续发生3天流血冲突,使中东和平进程受到致命的打击,恢复对话、挽救来之不易的和平进程成为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美国总统克林顿出于国内竞选形势的需要,匆忙撮合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相似文献   

4.
刘顺 《瞭望》2002,(28)
美国总统布什的中东和平新计划出台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的命运顿时变得扑朔迷离。继在“新计划”中要求阿拉法特下台后,布什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宣布,如果阿拉法特在大选中连任,就不会得到美国经济援助,甚至别指望美国帮助巴勒斯坦建国。阿拉法特现在面临的情况是:要么被美国和以色列“强行”赶下台,或驱逐出境甚至暗杀,要么主动隐退,要么继续与美进行外交周旋。  相似文献   

5.
7月30日,也就是黎以冲突进入第19天的日子,有两件事引发全球媒体的空前关注:一是加纳村事件,二是黎巴嫩总理西尼乌拉拒见美国国务卿赖斯,让希望推行美国新中东计划的国务卿赖斯吃了个闭门羹。赖斯遭拒,清楚表明黎巴嫩人对美国及其新中东计划的失望和愤怒。事实上,自7月12日黎以冲突爆发以来,尽管黎巴嫩平民伤亡严重,大量基础设施顷刻变成废墟,布什政府却一直纵容以色列,并一再阻止国际社会致力于“立即停火”的努力。作为主管美国外交的赖斯还在7月22日公开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声称这是“一个新中东诞生前的阵痛”。  相似文献   

6.
姜红  吕耀东 《党政论坛》2010,(22):48-48
几本新政府外交理念主要调整为:放弃“平衡外交”,借美国全球战略东移亚太,修复、强化日美关系;以“道歉外交”,“战略阵地利用日韩关系”,加强“日韩信赖关系”为亚洲外交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以色列新总理巴扭党组阁后如何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巴拉克登上政坛后的外交之旅,丹始打破积淀厚重的政治冰层,使人们霍到了和平进程的好兆头。巴以反复商谈执行休伊协议之举可视为和平进程已经后动,谈判不断出现的僵局,只能说明原来的“冰层”之厚,但是执行怀伊协议不仅是巴以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愿望。不刊驻加沙记者就中东和平进程的方方面面、恩恩怨怨做了下面的报道,要有助于读者了解中东和平进程。中东和平进程程:结束中东百年战乱的多国行动中东和平进程指的是中东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为结…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11,(14):21-21
奥巴马中东“新思维”“新”在何处 美国总统奥巴马19日刚就中东政策发表演讲,提出了中东“新思维”,有几大特点值得关注。1.主导中东地区事务的决心未变。2.明确支持目前发生的中东大变革。3.仍以“世界老大”自居,粗暴干涉别国内政。4.首次提出巴以的永久性边界应建立在1967年边界线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国总统克林顿11月14日至23日访问了土耳其、希腊。意大利、保加利亚和马其顿,同时还视察了驻南斯拉夫科索沃省的美国军队这是克林顿在第二任期内开展的一次重要外交活动,是美国为建设外交战略“枢纽工程”而进行的一次努力美国下届总统大选已经拉开序幕,克林顿第二任期已经为时不g,美国政界、尤其是共和党人士,批评克林顿在外交上没有取得多少成果,克林顿希望在剩余时间里开展更多外交活动,改变其‘外交无建树’动形象按《华盛顿时报》的说法是,争取在外交领域留下自己的“遗产”_此次欧亚之旅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一克林顿此行日…  相似文献   

10.
刘洪 《瞭望》2000,(46)
巴勒斯坦发言人阿什拉维10 月底指责美国在中东和平进 程中明显偏袒以色列一方,她要求结束美国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垄断地位”。 在中东问题上,美国确实是很“热心”的。但令美国颇感尴尬的是,对于它的“热心”,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的人民似乎并不领情。在游行示威中,一些巴勒斯坦人公然呼喊反美口号,焚烧美国国旗。这又是为什么呢? 暂且不说美国“热心”中东问题的最大目的是出自美国本身的利益,而最令巴勒斯坦人不能容忍的是美国在调停中的有失公正、偏袒以色列、欺人太甚,才使巴勒斯坦许多人忍无可忍,做出了一些过激行为。 …  相似文献   

11.
时近年终岁尾,美国总统克林顿12月12日至15日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区进行正式访问。这是克林顿主持巴以领导人10月23日签署怀伊临时和平协议外交行动的延续。从怀伊协议到克林顿中东之行,表明美国为维护其中东和平主导地位和保护自身石油和安全利益,加大了...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矛头再次对准叙利亚,令中东地区本已动荡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不安与关注。 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害案国际调查委员会负责人梅利斯10月20日向联合国提交了他的首份调查报告,指责叙利亚安全官员涉嫌卷入这一事件。美国政府立即抓住机会掀起针对叙利亚的新一轮外交打压,会同法国和英国于25日在安理会散发了一项威胁对叙实施经济或外交制裁的决议草案。美国的矛头再次对准叙利亚,令中东地区本已动荡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不安与关注。  相似文献   

13.
美国总统布什11月6日在华盛顿“全国民主基金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讲时宣布,美国将对过去实行的中东政策进行调整,决心在整个中东地区推行“迈向民主自由”的中东新战略。布什强调,美国能否在伊拉克建立“民主”,对推动整个地区的“民主化”进程利害攸关,因此,美国在伊拉克作出的“牺牲”是值得的。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布什在演讲中公开敦促美国的传统盟友沙特和埃及推进民主改革,并对约旦、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曼  相似文献   

14.
一、全方位。新政府上台以后,奥巴马、希拉里、副总统拜登等人的足迹已遍及欧洲、东亚、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同数十个国家的领导人会晤、会谈。对奥巴马政府的外交,希拉里4月22日在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作证时称,“过去三个月中形成的外交议程基于三方面行动:加强美国与欧洲、亚洲、非洲和西半球民主伙伴国的联盟;发展与重要地区性大国的伙伴关系;与中国和俄罗斯建立建设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升 《瞭望》1995,(26)
李登辉大搞“务实外交”意欲何为王升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李登辉不管以什么名义、什么方式到美国访问,都是一种赤裸裸地制造“两个中国”的行为,而且标志着台湾当局以“台湾问题国际化”为目的的“务实外交”活动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金钱交易的“务实外交”进...  相似文献   

16.
4月底到5月份,美国先是公布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后又派国务卿鲍威尔两次赴中东,鲍威尔5月的第二次中东之行以斡旋巴以和谈为主旨。美国推动“路线图”计划具有积极意义,但实施中东和平“路线图”尚有重重困难。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近日在国会陈述伊拉克问题时说,“伊拉克战争能够重整中东秩序,使之符合美国的利益”。中东的报刊认为,鲍威尔的论调是一个信号,美国不仅要借攻伊推翻萨达姆政权,还要按照美国的战略设想,描绘中东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版图。美国认为,无论从能源供应还是从地缘政治来讲,中东都是美国必须控制的战略要地。“9·11”事件以后,美国对其中东战略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伊拉克则是美国实施其中东新战略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两极格局终结后,中东地区也由美苏两霸争雄的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一年来,中东地区形势总的趋势是由紧张向缓和,尽管这种缓和是不稳定的。 一、海湾战争后,美国已成为中东地区最强大的霸权国家。原苏联势力退出中东后,已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大国能与美国匹敌。美国已取得了在海湾石油产区的军事存在,美海空军力量已控制了从海湾到地中海海域。美国霸权主义恶性发展,公开提出要在中东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 二、伊拉克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在海湾战争中遭受重大削弱,伊朗的综合国力迅速恢复。海湾地区各国  相似文献   

19.
尚鸿 《党政论坛》2009,(6):29-29
美国新政府对外政策向何处去,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奥巴马提出的政策主张和美国面临的内外形势看,奥巴马外交“新政”将主要从理顺五大关系入手,着力消化布什政府留下的“外交遗产”。  相似文献   

20.
东京专电 日本首相海部俊树从9月28日至10月9日对美国、埃及、约旦、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阿曼进行了访问。海部这次出访重点是中东五国,是日本首相12年来对这个地区的首次出访,也是海湾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七个工业化国家中第一位高级领导人对中东五国的访问。海部此次出访立足中东,面向全球,透露出日本外交随着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动以及自身经济实力的迅猛增强,将采取“不仅出钱,而且出人员、物资和智慧”的新方针。这是日本外交政策一个新的重要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