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我国现行农地制度不合理造成的,因此,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键在于改革我国现行农地制度。根据国情及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应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产权明晰原则、家庭经营原则和适度规模原则和土地有偿流转原则。据此,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路是:废除事实上的国家、集体双重所有的现行农地制度,实行“公田”和“私田”并举的新型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2.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一项创新,对于加强土地使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我国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产生的背景,论证了此制度的功能与效应,揭示了当前该项制度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上海市土地储备制度为例,提出了完善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12)
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法的权利的概念,甚至可以说对于老百姓来说,权利观念并没有真正形成,因此对于私人财产权的保护是十分有限的。在缺乏权利观念的法律传统下,中国古代土地立法制度也存在着对私人财产权保护不足的问题,旨在通过以现代财产权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不足,总结出其对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破解“三农”难题,应当对现行的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以利于实现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规模经营。这种改革,就是在坚持家庭承包制不变的基础上,再建立一种促使土地相对集中的制度,从而克服分散经营的缺陷,使家庭承包制能够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5.
刘小玉 《学理论》2014,(20):85-86
家庭农场是一种具有企业化法人特征的现代化、市场化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在中国,家庭农场是在传统农业低、小、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解决当前问题的几点可行性建议如下:完善我国土地制度,给家庭农场提供一个安定健康的发展基础;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为家庭农场生产的农产品提供一个良性循环的市场;加大基础设备和资金技术的投入,为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提高经营者的整体素质,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增添色彩。  相似文献   

6.
当前家庭农场在全国范围内呈井喷式发展,但立法缺失导致其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做好家庭农场立法是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的必然趋势。针对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立法重点关注的实质内容应包括:通过确立一般规定来界定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通过制定特殊规范来厘清家庭农场内部人员及财产的法律关系,通过吸收政策规定明确家庭农场的市场准入规范。家庭农场立法还要注意与相关法律对接,主要是与《民法典》《合伙企业法》对接,与经济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接,与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规定对接。  相似文献   

7.
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陕西农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陕西农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王学习从建国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陕西省农地制度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本文主要从分析几次大的土地变革入手,探讨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陕西省农地制度改革的模式,分析其制度创新的起源、方式、制度绩效及其发展趋势。家庭承...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失地农民现象不可避免;而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尤其是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是造成失地农民失利和政府超限征地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快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特别是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阶段,农用土地不断被征用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客观上产生了国家经济建设与居民安居乐业之间的博弈,要从制度上分析如何通过市场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严格规范土地管理,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0.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地经营制度环境变迁产物,经历了从"鼓励种田能手"到"发展专业大户"再到"培育家庭农场"历程,内涵也由"适度规模经营"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结合"再到"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而不断丰富。作为实践者,郎溪县通过促进规模化生产、形成集约化经营和提升家庭农场主经营能力三方面培育家庭农场。但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一是"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实践中持续探索过程,需要家庭农场和基层政府基于技术、政策、本地实际共同探索。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影响家庭农场集约化经营。三是融资是"瓶颈",金融政策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四是家庭农场主素质整体较低,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因此,培育家庭农场,一是夯实基础,切实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注册标准,制定扶持政策和做好立法工作。二是普惠金融,增强银行信贷供给能力,鼓励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三是健全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培育、资源整合、环境完善,创新服务方式。四是提升素质,建立家庭农场主资格准入制度并完善培训体系,发挥示范家庭农场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的农地利用制度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界定为用益物权是导致当前农地征用征收过程中农民利益严重丧失的一大重要原因。我们应在借鉴英美法系国家地产权制度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的农地利用制度。农地持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形态,应该替代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我们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走过了土地改革、集体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较长的制度变迁过程,其中具有诱致性变迁特征的土地制度改革是在农民自发要求下形成的,强制性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土地改革时期农民享有土地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农民获得了除土地所有权以外的绝大多数土地权益,产权的激励作用得以彻底释放并达到空前最大化.伴随土地流转的日益增多,土地发展权成为从原有权益基础上派生发展出的新权益,是农民分享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设立和尊重农民的土地发展权,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开发制度的需要.我国未来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突出尊重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绩效.  相似文献   

13.
周建 《学理论》2010,(18):148-150
中国现行鉴定人制度存在问题和缺陷,为建立符合我国现代法制理念、与中国司法改革和诉讼制度的价值目标追求配套的司法鉴定人制度体系,应当对现行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4.
以土地流转为载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影响家庭承包制度的关键,具有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积极意义。在农民自发创新以及国家政策制度层面积极引导下,我国提出了不断稳定和完善农村发展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政策。我国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建国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随着土地制度的不断变革,不同时期相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冲破"一大二公"管理体制的束缚,在一定时期内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要想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进一步创新改革思路,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改变城乡二元经济制度,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6.
农地征用制度: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我国现行的农地征用制度在立法、征地补偿制度以及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三个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致使失地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为了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应对现行的农地征用制度进行改革: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加强土地立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改革征地补偿制度;改进征地程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村实行以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家庭承包制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获得的最大硕果.继续稳定完善现行的土地经营制,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应成为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和稳定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制度框架内土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变迁.农村经济发展是形成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动力.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条件,规模化经营的相对优势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关键因素,土地产权制度的清晰与稳定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核心条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制度保证,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前提条件.农地产权交易制度需要在产权制度、土地供给机制和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农场(农户)作为农业的基本经营单位的变迁折射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农地制度的变迁,农地制度作为农业基本经济制度,它的选择与创新是我国能否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山区农村土地租赁经营探析○刘道平一、现行土地制度在山区农村的利弊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村各种经济关系的载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其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