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市望志路106号开幕。全国有七个地区十三名代表参加会议。陈公博、包惠僧、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张国焘、刘仁静、王烬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周佛海及第三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李克诺斯基,一共十五人。在此次会上,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身在广州的陈独秀被选为中共总书记。在中共“一大”会上,包惠僧和毛泽东地位相同,表现各异。27岁的包惠僧发言活跃,28岁的毛泽东沉默寡言。“一大”一结束,包回到武汉,担任湖北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回到长沙主持湖南共产党的工…  相似文献   

2.
<正>中共早期党员包惠僧曾于1922年6月至1923年9、10月间,在北京地区从事过一年多的革命工作。时间虽然短暂,却对北京地区革命运动尤其工人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包惠僧与北京地区党的活动包惠僧于1922年夏来到北京。他的到来并不是进京"高升",而是被迫的人事调动。包惠僧与当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张国焘素有不和。早在"一大"会议期间,张国焘主理党的财务,负责经费及其  相似文献   

3.
同刘仁静一样,另一位"一大"代表包惠僧也是中途脱党后又迷途知返.不过,包惠僧与刘仁静不同的是,刘仁静的"一大"代表资格清楚,而对包惠僧的"一大"代表资格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4.
散木 《党史博览》2017,(6):53-56
正包惠僧是中共一大的出席者,当时他是正在广州的陈独秀个人所派的代表。或是出于这个原因,后来他与一大代表张国焘、周佛海等皆有不薄的关系,当然更不必说与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的关系了。而陈、张、周,此后一个是中共"终身的反对派",另两个则分别是大叛徒和大汉奸。包惠僧(1894—1979),又名晦生(董必武在一封信中,曾误将包晦生写为包惠僧,后来其遂改为包惠僧),别名鲍一德、包生,湖北省黄冈人。早年崇拜孙中山、黄兴,以  相似文献   

5.
1952年7月1日,《解放日报》披露了一条重要消息——中共“一大”会址在上海发现。很快,制作精致的模型送到了北京。毛泽东亲自审看后,说了一句话:“叫包惠僧到上海去看看。”于是,1954年3月,正值花甲之年的包惠僧来到上海,以中共“一大”亲历者的身份,审看了中共“一大”会址,对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布展提出了重要建议。 时隔几年,又一重大发现使中共党史专家们为之震动。从莫斯科归还的几箱档案里,专  相似文献   

6.
中共“一大”代表的归宿中共"一大"代表由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选出,共有12人,另一名为陈独秀派出的代表包惠僧。在党的"一大"'以后,他们在激烈的革命浪潮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的归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7人。毛泽东1976年9月9日病逝于北京。董必武19...  相似文献   

7.
1976年7月2日,。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在北京去世,同年9月9日,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在北京逝世,还是这一年的12月3日清晨5时,中共“一大”代表、82岁的张国焘客死在了加拿大多伦多郊区的一家老人病院里,就此,当年的13名中共“一大”代表只剩下刘仁静一人了。常言说“物以稀为贵”,历经政治磨难的刘仁静其价值被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8.
包惠僧参加一大的身份考证——兼谈包惠僧的资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惠僧参加了"一大",但其代表资格问题一直成为党史界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他不是"一大"代表,"一大"代表数是12人;另一观点认为他是"一大"正式代表,因而"一大"代表数是13人,该观点又有三种看法:代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广东共产主义小组;代表陈独秀.本文通过考证广东共产主义小组的选派过程认为:由于陈独秀等对"一大"不重视,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只派陈公博一人作为代表出席"一大",陈独秀托其捎去致大会的信;在通知陈公博后的较长时间广东发生一些变化,陈独秀又临时指派包惠僧前往上海解释说明,包惠僧的这种特殊身份使其不是代表而得以进入会场参加大会,与会者对其资格有不同的理解,才有"正式代表说"和"非正式代表说".决定其资格问题的关键是身份.包惠僧只是陈独秀派往上海向临时中央汇报情况的使者而非"一大"代表,包惠僧不具备"一大"代表资格.  相似文献   

9.
孟昭庚 《广东党史》2011,(10):38-40
包惠僧这个名字,现在对于一般的人而言并非耳熟能详,然而却曾经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在历史上也曾风光一时。包惠僧,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党员,中共“一大”的出席者,当然也是中共“一大”代表。  相似文献   

10.
包惠僧参加了"一大",但其代表资格问题一直是党史界争论的焦点,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他不是"一大"的正式代表,而是陈独秀个人的"指派代表","一大"的代表人数应为十二人。但本人认为包惠僧应该是作为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一大"的正式代表,而不是陈独秀个人的"指派代表","一大"代表人数应该是十三人。  相似文献   

11.
刘婕 《党史博采》2007,(11):24-25
包惠僧参加了"一大",但其代表资格问题一直是党史界争论的焦点,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他不是"一大"的正式代表,而是陈独秀个人的"指派代表","一大"的代表人数应为十二人.但本人认为包惠僧应该是作为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一大"的正式代表,而不是陈独秀个人的"指派代表","一大"代表人数应该是十三人.  相似文献   

12.
苗体君 《党史博采》2011,(10):55-60
1979年7月2日早晨,85岁高龄的包惠僧起床后多有不适,晚上10点40分,包惠僧突然猝死在家中的床上,医生诊断是“腹主动脉瘤”破裂,大量失血而死。由于包惠僧身份特殊,他追悼会的悼词很难拟定,在他去世20天后,即1979年9月22日下午4时,包惠僧所在的工作单位国务院参事室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包惠僧举行追悼会。  相似文献   

13.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3):F0002-F0002
<正>包惠僧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湖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中共湖北党组织的领导者、中共早期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建国后孜孜不倦地撰写了许多回忆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和早期工人运动的史料,为中共党史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为了深化中共创建史研究,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将于2014年9月18日(周四,暂定)举办"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研究学术座谈会",诚邀诸位专家学者赐稿。  相似文献   

14.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毛泽东等外地代表住在博文女校。据包惠僧回忆:当街的两间中靠东的一间是张国焘、周佛海和我住的。毛泽东是住在靠西的一间。这房屋很暗,  相似文献   

15.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市望志路106号开幕.全国有七个地区十三名代表参加会议.陈公博、包惠僧、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张国焘、刘仁静、王烬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周佛海及第三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李克诺斯基,一共十五人.在此次会上,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身在广州的陈独秀被选为中共总书记.  相似文献   

16.
正包惠僧,1895年1月15日(农历1894年12月20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东乡包家畈的一个农民家庭。包惠僧1920年加入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正式开始革命生涯。作为一名党的早期革命活动的领导者,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脱离党组织为止,这期间,包惠僧频繁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行革命活动,为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开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报道武汉五四运动1917年,包惠僧从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按规定,成绩好、人缘好的毕业生可以留在一师附属小学教书。但包惠僧虽然成绩好,人缘却很差,虽然最后勉强留  相似文献   

17.
在一些出版物中,一般都说中共“一大”的代表为十二人,按地区分,计为: 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武汉:董必武陈潭秋上海:李达李汉俊济南: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刘仁静张国焘广州:陈公博东京:周佛海但当事人回忆有不同说法。有回忆十二人的,也有回忆十三人的。回忆材料的分歧点,主要在包惠僧身上。现将各种不同说法分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21年7月23日晚,中共"一大"开幕,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齐集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个令人关注的事实是,"一大"13名代表中,竟然有5人为湖北籍,他们是: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包惠僧、刘仁静。他们在时代洪流中涌现,后来却经历了各自迥异的人生历程和归宿。  相似文献   

19.
在中共一大代表中,包惠僧的名字是很具特色的,一看到就会让人联想起出家的僧人.其实,他的原名并不叫包惠僧,据<包氏宗谱>载,他原名德芬,号梅生.据说他刚与董必武认识不久,董必武在写给他的信中把"梅生"写成了"惠僧",后来他就将错就错,把名字真的改成了"惠僧".包惠僧本来是共产党武汉支部的成员,1921年1月到上海准备赴莫斯科学习,但没有去成,,就留在上海,5月,他赴广州向陈独秀汇报工作.  相似文献   

20.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曾给予了中共许许多多的援助。一、从建党到抗日战争之前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的确当时中国已经具备了成立共产党的条件,但包惠僧也曾说过:没有苏俄领导下的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