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腐败中升迁,在升迁中腐败,成了近年部分落马高官不同履历中的共同“印记”。面对官场“边腐边升”症,人们不禁要问:谁为这些腐败官员打开了升迁之门?谁纵容了这些官员在升迁中继续腐败?  相似文献   

2.
背景资料丛福奎,男,1942年9月出生,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8月任黑龙江省副省长,1995年6月调任河北省副省长,同年10月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经查,1996年,丛福奎结识了自称有特异功能、能治病、能预测升迁祸福的殷凤珍(女,因涉嫌诈骗已被逮捕)后,为达到所谓“保平安、保健康、能升官”的目的,开始信佛、供佛、念佛、拜佛,迷信佛教。1998年初,他让五台山白云寺住持为其举行了灌顶仪式,并接受了“妙全”的法号,皈依了佛门,彻底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此后,他感到升官无…  相似文献   

3.
高原 《检察风云》2004,(13):8-11
原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丛福奎,已于2003年6月13日被判处死缓.河北这地面也算是与贪官有缘.从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案,到现在的丛福奎、李真、程维高,可谓一茬接着一茬.特别是在原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案发后,舆论界的风头似乎就盖过了丛福奎这个副省长.然而,丛福奎腐败案还是有它的神秘之处.因为,其作案手段之狡猾、对佛教之迷恋、对女"大师"之情深,的确算得上是绝无仅有、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4.
已被查处的腐败官员中,一些人拥有多名情妇,人们通常谴责其道德水准低下,而在专家看来,性伙伴越多,意味着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毒的几率越高。这是一个覆盖了3000名中国地方官员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忧虑。少数官员为易感人群15省市官员的个人性行为选择,也被纳入到此次匿名调查之中。调查报告称:“中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带来的社会文化多元化,也表现在官员的行为选择中。”对于“为了预防艾滋病,您个人的行为作何选择”的问题,选择“只与一位性伴侣交往”的近七成,选择“尽量避免婚外性行为”的约半数,选择“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的三成多…  相似文献   

5.
凤华 《检察风云》2003,(23):28-29
朱琴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官太太”,当丈夫“落马”漂泊天涯后,她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打工方式重塑真我,将彷徨失落的丈夫重新打造成了能人。 我们关注腐败官员的查处,我们更关注他们的改造历程……  相似文献   

6.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针砭“官员老板一肩挑”的现象。既是官员,又是老板,是为官商。而官商是一种“权力经济”,既破坏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公正公平,也是最易导致腐败的渊薮。腐败,按其本质来说,就是“权力资本化”。一般的腐败,权力得进入市场交易,得有老板出钱去买权力,因而得有一个过程和程序。而“官员老板一肩挑”,亦官亦商,权钱交易的手续就大大简化了,只要他愿意,由他的左手交给右手就可完成。因此,官商现象,一直遭到社会上的炮轰。中央不止一次地下发了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干部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党政机关干部不兼任经济实体职务…  相似文献   

7.
记者6月到安徽省阜阳市采访,正赶上中央对有关毒奶粉事件官员的处理,从工商局长、卫生局长到市长,记过的记过,撤职的撤职,了一大批。市民有拍手叫好的,为受处分的官员“叫屈”的。认为,中央这样“问责”那些在毒奶粉事件中“严重失职”及“严重失察”的官员,是整治吏治的有力举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一些城市的公共服务,特别是环卫服务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非常值得学术界与实践部门关注的“逆向合同承包”的现象。导致基层政府做出“逆向合同承包”选择的原因,可以通过交易费用理论和中国基层政府的激励结构来加以解释。交易费用会提高合同外包的风险,这些风险部分来自政治一行政的双重体制,部分来自于市场体制。交易费用影响基层政府官员政策选择的途径既体现在经济维度上,又体现在政治维度上。尽管市场化可能会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组织费用,但是由此而来的交易费用却会降低基层政府官员对于上级政府重点关注又可以直接考察的政策项目的回应能力,使基层政府官员在升迁竞争的“政治锦标赛”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当基层政府官员感觉到市场化限制了他们对此类政策项目进行回应的能力时,中国基层政府现有的问责、晋升和监控机制就会使他们有很强烈的动机去选择“逆市场化”的政策方案,导致公共服务的“逆向合同承包”。  相似文献   

9.
20年前的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文学“傻冒”的时代,那时我刚好是“弱冠青年”,也就认真地“傻冒”着;15年前,中国渐渐走向“法治”,又因高考填志愿时我无意间选择了法律专业,也就成了一名司法工作者。我所从事的司法工作,用行内的话来说,是“反腐败第一线”的工作,如此,便不时遭遇形形色色的官员腐败案件,更因职业关系而对形形色色的官场腐败现象、病态逻辑,有着深刻的感触。党和国家从不否认中国存在着一种机关病、存在着官员腐败问题。十多年来,在办案的间隙,我总是在想,机关人本应是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何以腐败这个“丑陋”现象却发生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由社会体制调整和市场经济运行带来的诸多问题便日益暴露出来,其中令国人一直诟病不已的便是官员腐败。透视近年来全国各地查处的大大小小的贪官腐败轨迹,不难发现他们中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的“特长”——善于伪装。笔者以下归纳的十大“伪装”是贪官们日常惯用、蒙蔽组织和群众并屡屡得逞的伪装“法宝”。“专家学者”型有一部分贪官在成为党政官员之前,本来就是大学教授、技术专家或者知名学者。从政后,他们就利用专家学者这个“伪装”,大干贪污腐败之事,如四川省交通厅原副厅长郑道访,本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  相似文献   

11.
“灰色收入”,在官场上是古已有之。拿清朝来说,官员的薪俸是不高的,一品总督的年俸不过180两白银,五品知州的年俸为80两,七品知县的年俸则只有四五十两。以当时的物价计,一个人每月的开支一般需要一两银子,因而一个县处级官员,也就只能养活3个半人。可那时的官员多是腰缠万贯,  相似文献   

12.
浩清 《政府法制》2005,(7):16-21
苦读、为官、升迁、退隐、获罪,从政近20年最终却黯然收场。在戏剧性的变化中,这个原本是“淡泊名利、冲破官本位典范”的学者型高官的形象也渐趋真实。而此事件后面的权力监督、官员问责与退出机制等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马朝虎 《政府法制》2014,(26):85-85
古代把履历称为“脚色”,简称“色”。“履历”一词始于北魏,其意是指人的资格、职位和经历。填写履历书或履历表则源于唐宋,其中要详细叙述祖籍、个人经历、社会关系、年龄和形体相貌等,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证明身份,防止假冒;二是朝廷掌握官员经历,以便升迁任用。  相似文献   

14.
乔志峰 《政府法制》2011,(31):18-19
这年头,所谓的“国家机密”是越来越多了。特供食品是“国家机密”,官员的财产是“国家机密”,贪官背后的女明星是“国家机密”……现在,就连领导干部的简历居然也成了“机密”!怪不得有人老是指责群众“不明真相”,你左一个“机密”、右一个“机密”,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知情权都没有,又能明白什么“真相”呢?忍不住想盘点一下这几年看到过的那些有中国特色的“机密”。  相似文献   

15.
《法制与经济》2009,(21):3-6
经过几年的部署和取证,国家公安部终于向中国足坛中的赌球、操纵假球下刀了。近日,随着沈阳一个长期操纵国内联赛的赌球集团被抓获,中国足球“抓赌、打黑”的行动已经拉开帷幕。据悉,广州足协官员杨旭、广州广药足球俱乐部前副总经理吴晓东等几名相关人员被请去协助调查。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生活》2012,(20):19-20
在官员财产不公开的情况下,公众对官员廉政与否存在怀疑,官员身上任何一件物品都可能像手表那样成为一个麻烦。 名表、眼镜、腰带……一件件身价不菲的衣着饰品,让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深陷“多宝门”,被眼尖的网友顶成了新闻的“主角”。经陕西省纪委调查,杨达才因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被撤职。在官员财产公开的情况下,收入和财产可以解释所有之时,戴什么表是官员的私事,网友无须大惊小怪。在官员财产不公开的情况下,公众对官员廉政与否存在怀疑,官员身上任何一件物品都可能像手表那样成为一个麻烦。  相似文献   

17.
韩莉 《江淮法治》2011,(4):32-33
他是一个前途无量的政坛明星,转眼却成了“阶下囚”,成为国内首个因股市内幕交易而获刑的副厅级政府官员。  相似文献   

18.
媒体和政府     
在肯尼迪学院有这样一门课,专门教授公务员、政府官员如何和媒体打交道。老师是newsweek的总编辑,我们几个做记者的去了一次,向他提了一个问题:“身为媒体,却在教授官员如何防范媒体,是不是觉得有点利益冲突。”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被这么直接地问这样的问题,他显得有点尴尬,不过很快就解释说,他不是记者,他是编辑。如何和媒体打交道,身为媒体人的他给予官员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千万不要和媒体做朋友,因为每个记者,都是希望在官员和政客的身上挖掘消息,饭桌上的聊天,很可能就成为了一条爆炸性新闻的来源。这点和我们中国不同,至少我自己的原…  相似文献   

19.
旧时一个戏子,要想在圈子里站稳脚跟,在社会上被捧红发紫,便要寻找靠山。这些靠山,要么是握有大权的官员,比如手握着枪把子割据一方的军阀和手握印把子占据一方权力要津的大员,要么是家财万贯、呼风唤雨的阔佬。至于怎么个“靠”法?最便捷和有效的途径往往是通过认“干爸”“干妈”的办法,虽然是“干”  相似文献   

20.
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登文章说,我国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一年的总数高达6000亿元以上,几乎相当于财政收入的20%左右。如果再加上“公费出国”,这个比例会更高。由此联想到为摆脱教育、医疗困局,常常被提及的“财政投入不足”问题,笔者以为在“三公消费”数目惊人的背后,是财政管理的“无奈”。一方面,各级财政部门本应依法依规管钱用钱,可是在某些政府官员的眼里,财政部门被视为他们个人的“出纳”和“管家”,钱往哪儿花、花多少,往往是由某些官员个人或几个人说了算。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也不得不被“长官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