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唐的诗歌殿堂里,李贺和杜牧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李贺诗歌因其语言"奇峭"、"瑰诡",而被人称为"鬼才"。李贺诗歌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擅长用奇伟的想象营造浪漫的诗歌情境,且追求"务去陈言",注意语言的创新,因此,从立意到遣词造句都羞于雷同,笔者主要从其诗歌的拟人、夸张、婉转这种修辞手段入手,从语言角度来谈谈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唐,元和年间。细瘦的李贺骑着匹瘦驴走在乡间柳下的土路上,梳两个的髽髻的书童左顾右盼地跟着。这位被后人称之为"诗鬼"的李长吉有个习惯,他通常把随手偶得的诗句记录下来塞入身后的破皮囊中。书生、驴子、童子各怀各的心事走在同一条路上。闲庭信步间,只见一贼人悄然而至,电闪雷鸣般把那装满呕心沥血词句的口袋一把抢走绝尘而去,看着贼人远去的背影,人、驴、书童结成了一个目瞪口呆的表情同盟。2013年6月27日,也就是我的手机丢了以后,我在梦里  相似文献   

3.
从孔子至汉儒建构起来的"儒家诗教",搭架起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主要框架,奠定了两千年来中国诗学的主流思想,影响后世深远。唐为诗之大国,元结、杜甫及白居易等诗作深蕴教化,这自不在话下。然而若摆在盛唐普遍追求"风骨"、"兴寄"与自然音律等美学范畴底下,对历代学者公认诗风冲淡澄彻的自然田园诗派以及雄奇浑厚的边塞诗派之作品进行考察,尝试挖掘彼等诗作中蕴含讽喻教化,体现诗教精神之思想内涵,则是饶有兴味及颇具学术价值的探究,可为儒家诗教影响后世既深作一道有力的注解。  相似文献   

4.
李贺诗歌魅力表现在许多方面,独特的结构方式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李贺诗歌的结构艺术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总体章法上跌宕跳跃,起伏不定;二、句法连接上起结无定,不蹈常轨;三、表现技巧上虚实错综,变化多姿;四、审美追求上意脉内藏,连接无迹.李贺诗歌的这种结构方式使之在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之后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杜梅 《前沿》2013,(17):199-200
李贺和龚自珍是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文人,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文人有着一定的影响。他们有着某些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两位文人诗歌创作过程中运用共有的意象——“神鬼”和“剑”。本文的中心在于探究两位文学巨人诗歌意象的相同之处,同时作为文学独立的个体,两位诗人的文学作品又“同中有异”,因此意象的相异性也当成为文章比较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坚强因而讨厌柔弱的伪装定有一个男人意识到自己也有脆弱的地方因而不愿再伪装坚强  相似文献   

7.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伴随着我走过了近40个年头,直至今日,那熟悉的旋律和激昂的曲调依然是萦绕耳边,吟唱自如。  相似文献   

8.
交往的距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盛唐时期的两个大诗人、好朋友惺惺相惜,以诗寄意,传为佳话。知己之间的交往方式很多,也可以是,你做你的事,我做我的事,虽有感知,心中常念,但互不打扰,这是一种无言的尊重。  相似文献   

9.
米彦青 《前沿》2004,(12):229-231
张若虚虽然在《全唐诗》中只留下了两首诗 ,然而他的《春江花月夜》中显现出的阔朗的意境和深邃的宇宙意识 ,却有开启盛唐气象之功。其后的陈子昂深化了初唐人的这种宇宙意识 ,并且沿革到李白时终于开创出了一个朗畅的有盛唐气象的天地。  相似文献   

10.
江岸 《小康》2013,(9):117
她们心中最敏感尖锐的地方,常常恰是她们心底的柔软。时代不同,但黛玉、探春、贾母们的惧怕和眷恋,和今天的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当前八十回《红楼梦》已近尾声的中秋夜里,黛玉和湘云两个父母双亡的孤女在一起对月联诗时,黛玉提醒湘云"事若求全何所乐",人生从来难以圆满,此事古难全,但也正是因为有缺憾,才让人更懂得珍惜眼前所有。  相似文献   

11.
李家伟 《传承》2008,(23):1-1
总有歌声淌过心底,不自觉地、自然而然地,在你脑海里盘旋着,在你心底激荡着。在这淌过心底的歌声中,你可以成为一株水草,柔柔地随波伸展,自由地飘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鬼诗”是一个常用术语,其内涵多指作品内容方面对幽冥世界的想像与摹写,风格幽曲凄迷、起落无迹,思想感情上的“不可磨灭之气”,其评价一般来说是正面的。“鬼诗”一是作者内心郁结所致,二是妙手偶得的名篇佳句。“鬼诗”说的产生,源于文人的谈鬼风尚及神秘化的创作思维模式,也受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利民 《理论月刊》2008,(8):117-119
本文将李白在安史之乱期间的经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统计和分析了各阶段重要创作题材所占的比例,又通过前后比较反映和分析了各题材的变化趋势,从而揭示出李白在安史之乱期间的精神退化趋势以及它所带来的诗歌精神风貌的总体变化。  相似文献   

14.
余禺 《福建乡土》2008,(5):11-12
蕉城,晋代属温麻县,隋代并入原丰县,唐代归长溪县,五代时期升为宁德县,今为宁德市府所在地。这里,是大诗人李白足迹所到之处,大儒朱熹写下《中庸序》之所。  相似文献   

15.
就南宋诗歌的发展而言,江西派诗体甫始作为典范出现,就面临人们的不断反思并寻求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南宋人对唐音宋调两种诗歌范型及其风格差异逐渐自觉把握、对诗歌本质的思考逐步深入,尤以杨万里、刘克庄、严羽等为代表的诗歌观念和批评理论具有突破性.由于错综复杂的认识最终未能定于一尊,南宋后期的诗歌创作也就相应呈现为江湖诗人依违折衷于江西、晚唐间的混杂状态,没能在唐诗和江西体之外构建出新的诗美范型.  相似文献   

16.
品诗     
最近,读到两首诗,一如品尝美酒,回味无穷;一则味同嚼蜡,令人咂舌,诗品之雅俗,如天上地下。  相似文献   

17.
向卫国 《前沿》2002,(8):122-124
人的心理机制分“原发过程”和“继发过程”。阿瑞提认为人的创造能力取决于原发过程与继发过程的“特殊的结合”。诗歌语言相应地也有原生性和继生性 ,不同的诗人偏重于不同的语言倾向 ,李白的诗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原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这里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一个普通的人敢单独地和一只曾经是野生的华南虎独处一室(除非是小虎刚出生就由人工驯养大的马戏团驯兽员),而我却有这一段传奇经历,这不是童话小说中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彭萍 《前沿》2007,(4):218-222
毛泽东一贯主张诗言志,还用诗是否言志作为评价诗人和诗作的重要标准。“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理论的奠基石。对“志”的不同理解构成我国不同历史时代的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言志”说、“缘情”说和“情志统一”说就构成为我国诗歌的几种基本倾向。毛泽东对“志”的理解是宽泛的。“诗言志”使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丰厚的内容,正如诗人本人的胸怀一样——精深博大,天地万物之精灵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20.
许多基层干部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私下表达的观点表明,要解决干部怨气问题,除了要求怨气干部自我调整外,作为领导应树立这样一个观念,这就是:要把干部当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