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检察机关实行"捕诉一体"刑事办案机制是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刑事司法价值和目标的重要方式。对比分析T市A区检察院实行"捕诉一体"办案模式前后的办案质效,可以发现办案效率明显提高、引导侦查效果显著等优势,以及检察机关内部监督难度增大、对外部监督弱化等实践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建立有效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强有力的侦查监督机制、提升检察队伍专业化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重民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他提出了"民贵君轻"、"暴君放伐"理论,"正经界","制民之产";"薄税敛","取于民有制";"省刑罚","罪人不孥"及"四德五伦"教化等具体的民本措施。孟子的这样一种民本思想有其进步意义也有局限性,对我们当代社会也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唐代律令中财没不追,地还本主这一法律用语究竟是指价金没官,还是指买方丧失价金追索权,卖方保留田价,从《唐律》的版本及其与《宋刑统》引录唐令的方式可见,《唐律》苗子及买地之财并入地主并非讹衍或是《宋刑统》误植,因而与没官说矛盾,且其所规范的行为与《唐律》所规定的没官条件并不相契。从该用语所适用的共同前提,吐鲁番文书及唐代土地交易的实况可见,买方因未履行申牒义务而遭致丧失价金追索权的处罚,既符合法理,也有助于抑制土地兼并、实现社会财富相对均匀。敦煌文书和族谱所载现实案例也表明,当时的民事法律活动在法无明文禁止及意思自由的情况下,对这一倾斜性立法进行了适当变通。  相似文献   

4.
一、自侦案件“侦捕诉一体化”工作机制与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科学性 在我国现阶段刑事诉讼中,控辩裁三方分别由检察机关、辩护方、审判机关来担任控方证据的最初收集权,根据案件性质不同,按照刑诉法规定,分别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内设的自侦部门等机关和部门行使。检察机关内没反贪污贿赂局  相似文献   

5.
刘夏 《北方法学》2016,(5):69-82
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女性犯罪人被判处或执行死刑的数量与比例要远低于男性犯罪人。死刑适用中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引发了美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他们主要从司法制度与公众情感两方面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了"骑士精神"、"邪恶女性"等理论,并就性别歧视与平等保护的原则冲突与协调展开深入论述。这些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死刑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除了严重违背女性社会性别的罪行之外,我国应当严格限制对女性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中“诉”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中,如何遵循诉讼的客观规律,服从诉讼的内在机理,以“诉”的视角审视我国刑事程序的设置和运作,提出改革与完善的建议,是诉讼法学界应当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一、刑事诉讼中“诉”之缘起在刑事诉讼中存在两种基础的关系,一种是国家与个人之间存在的具体的刑罚权关系;另一  相似文献   

7.
正连续3年新收案件重大信访出现率为零。连续3年新收执行案件实现零信访。3年来中政委、省市政法委等上级机关交办的43起重点信访积案,全部得到有效解决。2012年列入全市政法系统信访积案"百日攻坚"活动的8起信访积案,全部化解。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上列一组看似简单的统计数字,引发了记者对于基层法院涉诉信访问题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8.
马贺 《犯罪研究》2007,(5):72-80
自建设欧盟"刑事司法区"理念提出以来,欧盟成员国致力于加强彼此之间的刑事合作。在欧盟宪法性条约的导引下,欧盟及其成员国通过制定与实施一系列重点行动计划及项目,在引渡、刑事互助、刑事判决的相互承认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一个欧盟范围内的"刑事司法区"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9.
在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在处理被告刑事责任过程中附带处理由人民检察院或者物质、财产、身体遭受损失的被害者针对被告犯罪行为导致的损失要求赔偿而提出的诉讼称之为刑事附带民事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所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除概念、意义外,还有特征、成立条件、赔偿的范围、以及其中存在的反诉问题等。本文主要就"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反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刑事诉审合意之实践样态我国刑事审判在法律层面基本确立了控辩双方平等、法院居中裁判的等腰三角形诉讼结构。但在实践层面,公诉机关与审判机关(具体为承办案件的检察官与法官)却表现为天然的同盟者。双方除了依照法律在法庭上各司其职外,还经常性地在法庭外就个案处理进行非正式的交流和沟通,希冀就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及程序性问题达成共识,笔者称其为刑事诉审合意现象。  相似文献   

11.
2003年以来,笔者在检察工作中办理过几十件控申案件。在办案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到, 当前控申检察工作中确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控告人与举报人的身份有时难以准确区分按照法律的规定,控告人与举报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是不同的,享有不同的诉  相似文献   

12.
司法改革的不断发展促成了刑事公诉之"诉"的多元化,侦查人员在不同的"诉"中也相应表现出了不同的证人身份。在程序合法性之诉中,侦查人员的实体证人身份随着程序进程逐渐向程序证人身份转化,这种程序证人身份的实质则是程序之诉中的被告。这种二元身份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回避和作证等问题上。虽然侦查人员作为被告乃程序合法性之诉中的当事人,但是其在缺席审判、申请回避以及获得上诉救济等方面却不具有实体之诉中被告人享有的相应权利。从侦查人员的多重身份这一程序元素反映出程序之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实体之诉,但其本质上仍是一个"迷你审判"程序,程序之诉的完全独立性有待于司法改革和理论研究的探索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院立足检察本职,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坚持树立三种理念、抓好五个方面、创新三项制度、打造一个团队的"三五三一"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了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捕、诉、监、防一体化,切实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一、牢固树立三种理念,有效维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一是牢固树立"挽救为主、重在保护"的理念,我们坚决贯彻执行轻缓的刑事司法政策,对可捕可不捕的  相似文献   

14.
段阳伟 《河北法学》2021,(1):88-100
2013年以来我国刑事司法解释有一明显趋势,即将行为人曾经受过行政处罚的事实作为定罪情节,纳入犯罪成立与否的考量之中。对这一现象,我国刑法学界多从刑事犯罪行为与行政违法行为"质"的差异,或者客观主义刑法观的角度出发予以否定。但是,在我国"定性+定量"的刑事立法模式下,刑事犯罪行为与行政违法行为以"量"的差异为主、质的差异为辅,行政违法性"量的累加"可以产生刑事违法性。"受过行政处罚入罪"的规定综合考虑了行为的客观危害程度和行为人的主观可谴责性程度,不仅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和责任主义原则等定罪时应坚持的一些基本原则,还有利于弥补劳动教养废除后的制度空白,调整我国"结果本位"的刑法结构,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5.
高凌燕 《中国律师》2003,(11):91-92
保护人权是现代法制的核心,在诸多与人权广泛联系的权利中,有一项特殊而又在我国时常遭到忽视的权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缺陷以及长期对辩护权的畸形理解,使得国内刑事辩护律师如履薄冰、律师刑辩水平徘徊不前。1996年颁布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引入了很多外国采用的基本原则,使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刑事辩护体制改革由此开始。然而,受文化、历史、立法技巧、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改革进展缓慢,为此,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与多方协商、交流,并邀请国外司法…  相似文献   

16.
深圳两级法院于2010年9月正式启动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审判体制改革。在该新审判体制下,截至2013年3月15日,全市两级法院共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0004件,审结18845件;其中,新收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7030件,审结16057件,新收一审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122件,审结1069件,新收一审行政案件9件,审结8件,行政非诉审查案件2件。重大知识产权案件不断涌现,比如,美国苹果公司、IP公司诉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律师》2014,(5):81
正2014年初,由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金道律师事务所编纂的两本案例集——《诉之有道—民商事经典疑难案例集》、《诉之有道—刑事经典疑难案例集》由法律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诉之有道—民商事经典疑难案例集》由中国著名法学家王利明教授作序,《诉之有道—刑事经典疑难案例集》由阮方民教授作序。两书汇集了金道所成立以来各类经典疑难案例(其中民商事29篇、刑事28篇),体现了金道律师承办重大疑难诉讼案件的专业能力。《诉之有道》的成功出版与发行,有助于持续提升"金道律师"的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刑事申诉案件“息诉难”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佳 《法制与社会》2011,(15):125-126
刑事申诉是当事人对司法机关刑事诉讼处理决定提出异议的权利。但由于我国法律对于申诉的时效、次数、审级等方面没有限制规定等程序上的缺陷,申诉人申诉视角与申诉受理机关审查视角存在差异立场等原因,致使刑事申诉息诉较为困难。通过建立刑事申诉时效制度、完善刑事申诉检察工作机制、加强检察人员整体素质等方略,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刑事案件申诉"息诉难"现象。  相似文献   

19.
卢艳红 《法制与社会》2012,(35):285+287
本文认为"刑事直诉"应当是以未逮捕案件为对象的一种完整的刑事诉讼程序,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执行各个阶段,其直接依据是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在理论研究方面,明确地将刑事直诉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或专著非常少。直诉程序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保障,直诉程序是否通畅,是否符合程序原则,是否具备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些问题都尚未被理论研究所关注。相比之下,实务部门以刑事直诉程序为对象的文字资料比较多。这些资料多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工作人员所作的工作总结、工作经验介绍,故往往只反映局部地区在办理直诉案件时的一些特殊工作经验,或者只反映直诉程序的某一方面,而无法将直诉程序的司法实践过程较全面地予以呈现。  相似文献   

20.
于明 《清华法学》2013,7(2):92-106
在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以英格兰普通法为代表的司法治理模式。以"新近侵占之诉"为例,本文试图具体展现早期普通法司法治理的运作轨迹及其演进秩序。尽管最初只是恢复"王之和平"的临时"刑事"措施,但在经历数次尝试后,新近侵占土地之诉逐渐发展成为常规治理手段和"民事化"的诉讼形式;并凭借诉讼效率与公正的优势,赢得与领主法庭管辖权竞争的胜利,确立了王室法庭对于"民事"案件的普遍管辖权。这一过程也生动展示了贯穿于普通法司法治理中的自生自发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