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绵羊多头蚴脊髓寄生一例多头蚴病又称脑包虫病,是犬等兽类小肠内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多寄生在羊的脑内,其它部位很少见。1992年元月,笔者在盐池滩羊场发现一例从延脑沿至脊髓极长形状的多头寄生病例,实属罕见。临床症状病羊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行动缓慢,...  相似文献   

2.
羊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系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的幼虫。它寄生于羊的脑内能引起羊多头蚴病,俗称脑包虫病。此病2岁以内的幼龄羊最为易感,就宁夏区部分乡调查:绵羊平均感染率为3.5%,4月龄羔羊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用羊脑多头蚴囊液和囊壁粗抗原以12mg/只的免疫剂量与等体积的白油-司班佐剂乳化,分3次免疫羊。于第3次免疫后14d,经口攻击感染多头绦虫虫卵2500枚,攻击后225d,剖杀检查免疫效果。结果囊壁粗抗原免疫组羊只全获保护,囊液粗抗原免疫组羊只(3/4)获保护,另1只羊脑中有直径0.6cm钙化的多头蚴病灶,其间为干酪样物质。而感染对照组羊脑中均有多头蚴寄生,其中1只羊脑中有3个多头蚴包囊,致使羊的脑组织极度萎缩,呈一层薄膜包围在包囊周围。免疫羊血清抗体滴度与免疫保护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免疫羊体重略高于对照羊  相似文献   

4.
牦牛脑包虫病,是由多头绦虫幼虫多头蚴寄生于牦牛脑内所致。在我县昌台牧区,本病对幼龄牦牛的危害严重而突出。我们在本病诊疗方面作了探讨性改进,效果较好。共手术治疗牦牛脑包虫91头,治愈87头,治愈率达95.6%,现报告如下: (一)诊断 1.发病托牛年龄:4月龄1头(占病牛总数的1.1%),6~8月龄5头(占5.5%),8~12月龄37头(占40.6%),1~1.5岁35头(占38.5%),1.5~2岁10头(占10.9%),2~4岁3头(占3.3%)。可见,1岁左右牦牛易感,发病率达79.1%。 2.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5.
(十一)多头多头绦虫病多头多头绦虫病是由寄生在赤狐、北极狐、狼、豺、貂小肠的多头多头绦虫(Multicepsmulticeps)引起的一种绦虫病。该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寄生在马、牛、羊、骆驼、羚羊、獐、野牛及人的脑内。本病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6.
宁夏海原县甘盐池种羊场一只新蒙杂种一代羯羊,三岁,左侧颜面颊部有一拳头大的凸起,触诊无热无痛,没有炎症反应,但波动明显。用注射器穿刺探查,抽出清亮液体5毫升。将皮肤作2厘米长切口,取出一个比鸡蛋还大、充满囊液并含许多头节的、完整的多头蚴。 多头蚴是多绦头虫的幼虫,一般多寄生在脑部,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据资料载,斯氏多头蚴(Uultic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羊脑多头蚴的超微结构,寻找自然感染羊脑多头蚴的病羊,采集多头带绦虫续绦期幼虫,固定于25mL/L戊二醛中,分别取其头节、囊壁、颈部区,超薄切片后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羊脑多头蚴的囊壁结构具有微毛,远离头节的囊壁微毛与头节附近颈部区囊壁的微毛分布情况不同;囊壁可明显分为皮层、间质层、实质区;在实质区可观察到皮层细胞、实质细胞、成石灰小体细胞、焰细胞、成肌细胞以及排泄系统结构;头节中可观察到很发达的肌纤维结构,头节内部有类似于囊壁的皮层结构,并可见粗大微毛,细胞种类明显少于囊壁实质区,含颗粒的囊泡结构明显增多。证明羊脑多头蚴囊壁的结构和细胞种类与其他绦虫相似,但有比较发达的排泄系统;头节外表面无皮层结构,仅有呈环状围绕的纤维和囊泡结构。  相似文献   

8.
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是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的幼虫阶段,可引起牛羊等动物和人的脑多头蚴病。1988年,笔者对锡林浩特郊区8个养羊户进行了羊脑多头蚴病调查,在1072只羊中检查出39只病羊,发病率为3.6%。1985年以来,笔者用穿颅抽液注药的方法,治疗脑多头蚴病患羊49只,另有本校兽医院王建军同志也应用本法治疗患羊10只,共治愈51只。  相似文献   

9.
羊、牛多头蚴病(脑包虫、转圈风、偏头风)在我县经常发现,1969年以来我们详细记载了77个治疗病例(山羊47例、绵羊15例、牛15例)。经采用圆锯术或刀切术开颅取蚴,结果痊愈66例,死亡6例,不明5例,治愈率85.7%,在诊疗中先后发现5个罕见病例,其中1例为山羊羔先天性脑多头蚴病,4例为山羊皮下、肌肉多头蚴病,均经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10.
犏牛脑包虫及施术方法饶家荣,都几柒力(云南农业大学昆明650201)(中甸县兽医站)脑包虫病是由多头多头绦虫(Multicepsm-ulticeps)的幼虫脑多头锄(脑包虫CoenurusCerebralis)寄生在绵羊、山羊、黄牛、牦牛和骆驼等偶蹄...  相似文献   

11.
裂头蚴Sparganum Diesing(1845)是假叶目Pseudophyllidea Carus(1863)裂头科Diphyllobothriidae Luhe 1910绦虫中绦期的蚴体。据文献记载,可寄生于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鱼、蛙、蛇、鸟、鼠、刺猬、貉、猫、灵猫、猪、猴、人等多种脊椎动物。Diesing(1845)将寄生于脊椎动物皮下、肌肉或其它  相似文献   

12.
采用剖检法检查西藏五县147只山羊、118只绵羊、114头牦牛、88头黄牛内脏器官、网膜、肠系膜、脑等组织器官,采集寄生虫幼虫,调查西藏家畜主要带科中绦期幼虫(细颈囊尾蚴、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感染情况和危害程度。结果显示,山羊细颈囊尾蚴、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总体感染率分别为46.94%、4.08%、0,绵羊分别为62.77%、13.83%、4.26%;牦牛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感染率分别为15.79%、2.63%,黄牛的感染率分别为4.55%、0,说明绵羊更易感脑多头蚴;截至目前暂未在西藏发现山羊感染脑多头蚴;牦牛感染率幼畜与成年畜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幼畜更易感。结果表明,西藏家畜这三种绦虫蚴病感染强度仍很高,需开展深入研究,加强寄生虫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3.
棘球蚴(Hydatid cyst)首先由Goeze(1780)在绵羊体内发现,目前已知主要寄生于牛、羊、猪、马、骆驼等家畜肝、肺内脏组织中。鹿、黄羊、羚羊等野生动物亦可感染,人也是适宜的中间宿主。棘球蚴的特征,常具一个流体的包囊,囊中充满液体,谓之囊液,是棘球蚴的重要组成部分。棘球蚴囊体一般直径可达15~20厘米,最大者甚至超过50厘米。因此,囊液的含量有的数千毫升乃至数万毫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旦包囊破裂,大量囊液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多头带绦虫TmAdh3重组蛋白作为脑多头蚴病诊断抗原的潜力,根据多头带绦虫TmAdh3基因组序列,人工优化合成TmAdh3基因ORF序列并连接至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利用Western-blot分析纯化的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优化检测条件,建立脑多头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成功表达了分子质量大小为39.0 ku的重组蛋白rTmAdh3。间接ELISA检测的最适反应条件为:5.00μg/m L重组蛋白rTmAdh3在4℃包被过夜;1∶100稀释血清在37℃孵育30min;1∶10 000稀释的HRP标记的酶标二抗在37℃孵育45 min,底物避光显色10 min。应用建立的方法可检测到人工感染脑多头蚴后第3~8周的绵羊血清;对40份自然感染脑多头蚴的绵羊(剖检确认脑部有包囊)血清的阳性检出率为22.5%(9/40)。与细粒棘球蚴感染绵羊血清和细粒棘球蚴Eg95免疫绵羊血清交叉反应率为5%(4/8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以TmAdh3重组蛋白作为检测抗原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可用于绵羊脑多头蚴感染早期的筛选。  相似文献   

15.
对自然感染绵羊的脑多头蚴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囊壁可溶性抗原和囊液抗原经二维电泳分析,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共显示79个多肽斑点,其中酸性多肽斑点26个,中性多肽斑点5个,碱性多肽斑点48个;囊壁可溶性抗原共显示59个多肽斑点,其中酸性多肽斑点20个,中性多肽斑点4个,碱性多肽斑点35个;囊液抗原共显示55个多肽斑点,其中酸性多肽斑点24个,中性多肽斑点5个,碱性多肽斑点26个。三种脑多头蚴抗原共同多肽斑点3个,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和囊壁可溶性抗原共同多肽斑点14个,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和囊液抗原共同多肽斑点5个,囊壁可溶性抗原和囊液抗原共同多肽斑点5个  相似文献   

16.
由于绵羊棘球蚴囊液(EgCF)取材相对方便具有较强的抗原活性,是诊断棘球蚴病抗体的较好抗原,但因EgCF成分复杂,在免疫诊断中有时与其它绦虫蝴病抗体发生免疫交叉反应。为查明绵羊棘球蚴和其它绦虫蚴抗原组分的异同,本文在分子水平上比较了细粒棘球蚴囊液细颈囊尾蚴囊液(CtCF)和多头蚴囊液(CcCF)可溶性蛋白多肽的异同。(一)材料与方法1.样品的制备:(1)EgCF:无菌抽取自然感染绵羊肝脏棘球蚴包囊液,5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PEG浓缩至1/10,蒸馏水透析除盐,经紫外吸收法测定其蛋白含量为2.4mg/ml,分装,-20°…  相似文献   

17.
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即棘球蚴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骆驼、猪、马等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及人的肝、肺及其他器官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俗称包虫病。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成熟的孕卵节片随终末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其中...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治疗黄牛脑腔多头蚴(脑包虫)的过程中,创制了取虫工具——倒钩刺针,五年来共用以摘除  相似文献   

19.
牛的多头蚴病俗称脑包虫病,从1962年就在我县流行,死亡率高,危害大,严重的影响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们遵照毛主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伟大教导,充分发挥群众智慧,群策群力,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从1964年起,对此病进行诊治探索,几年来,共治疗850例,治愈663例,死亡或淘汰的187例,治愈率为78%。  相似文献   

20.
棘球蚴(Echinococcus)是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的幼虫,可寄生在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骆驼、猪、马等家畜及多种野生哺乳动物和人的肝脏、肺脏以及其它各种器官。在以往的文献资料上尚无有关禽类寄生棘球蚴病的报道。1981年9月,我们在山东省兖州地区的一群麻鸭中发现棘球蚴病一例,现将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