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理念内在地蕴涵着鲜明的目的性与超越性。自由与平等作为人类理想的价值追求,是价值的目的性与超越性的本质显现。人们对自由与平等的诉求就是对于价值的目的性与超越性的追问。自由与平等(尤其是平等)问题在我国备受关注,这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平等问题的日益凸显,从而导致对平等、公平和正义等价值追求受到普遍关注直接相关。这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而深化改革拓展自由与平等的凸现路径无疑是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对平等理念的认识经历了由寻求普遍化视野下的同一性平等,到要求更为具体化的权力平等,再到诉诸正义视阈内的差异性平等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笔者借助于对平等理念的历史性演变的梳理,一方面透视和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意在彰显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方面看,由普遍的道德意义上的平等权利诉求逐渐发展为正义视阈内的差异性平等的强调,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不但拓宽了平等研究的理论视野,而且开启了平等研究的多维面向,突显"平等"追求的现实化和理性化.  相似文献   

3.
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实践,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性问题,也为从不同侧面认识自由、平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提供了现实根据。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至少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分别加以阐释:1、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认识自由、平等与社会主义;2、从内源与外源的关系上认识自由、平等与社会主义;3、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上认识自由、平等与社会主义;4、从价值理想与现实发展的关系上认识自由、平等与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孙平 《前沿》2010,(22):28-31
当代新自由主义将平等价值作为时代主题来探讨.围绕这一主题,罗尔斯提出了以解决现实社会经济不平等为核心的"民主的平等";诺齐克以权利为根基来论证平等,提出"权利的平等";德沃金则将平等价值作为核心来系统阐述其"资源的平等".由于历史性和特殊性的限制,当代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们所关注的都是经济上的平等,这就为我们构建新型社会正义观、平等观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5.
传统户籍制度将每个人固化在可以世袭的利益坐标上,否定了机会平等,限制公民的迁徙自由。机会平等意味着公民在一些基本生活领域享有同等的自由,而迁徙自由则是实现这些自由的前提条件。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社会进步决定了自由和机会平等的必要性。我们应该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构建新户籍制度的价值目标,寻求应对现实对策。  相似文献   

6.
确定目前政治体制改革应以哪一种政治价值为核心有两种方法:一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二是从目前存在的重大问题、政治改革的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的地位着手。前者实际上存在着难以克服的苦难,后者才是切实可行的。结合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政治价值应该是平等。  相似文献   

7.
<正>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价值准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普遍的价值诉求。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平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核心价值观必然以平等观作为基本的价值导向。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鲍晓艳 《前沿》2011,(7):162-164
蒙古族文化中含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两个平等思想,我们认为"两个平等"是公民意识的内核,因此传承蒙古族文化是培养人们树立"两个平等"公民意识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也是传承蒙古族两个平等文化思想的现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对经济行为的公正追求,乃是对人的关怀,经济公正的道德源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平等要求,共同富裕的追求及人们在具体经济行为中对公正诚信、自由平等及和谐的追求.其载体包括作为实体的经济制度和体制,作为观念的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它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它为人们提供平等发展机会;保障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缩小贫富差距、增进人与人的平等.  相似文献   

10.
由于每个公民具有同等的平等权利是现代国家具有统治合法性的基础性支持,就不仅要求现代国家在理论上给予平等的公民身份,而且要在实践上提供起点平等制度化和物质方面的保障,尽可能减少先天或人为原因所导致的不平等差距和歧视。起点平等是现代国家建设的逻辑起点,尽管起点平等也是机会平等的一种,难以解决仅凭自由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差距,但是起点平等又是最能让人信服的、也可能是成本最小的一种平等模式。尽管结果平等也因为关爱弱者而充满了正义感,但结果平等更大是在修补不平等方面具有价值意义,而真正挖掘社会的活力、调动每个主体的积极性,还得在制度设计上发现保证起点平等的机制。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管是起点平等,还是结果平等,都少不了政府的调配和干预,只是一个在初始阶段就纳入补偿机制,另一个是在最后阶段提供再分配机制。而且,政府在起点平等的阶段就充分预设必要的补偿机制可能也是最有利于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各方的能力来保证平等有效制度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复合平等是指尽管社会存在许多小的不平等,但只要不平等不会通过转换过程而增加,也不会在不同的物品之间累加,这种不平等就是正义的。复合平等主张限制权力与金钱的支配性,反对不平等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渗透,这是合理的。但它承认小的不平等的存在,认为物品的分配可以相对自主和独立,认可物品的垄断,忽视分配物品之间的等价性,这又是不合理的。尽管如此,复合平等对解决中国社会中权力和财富的支配性等现实问题还是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走向平等     
近代以来 ,如何走向平等成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资产阶级平等观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经历了一个从起点平等和机会平等到结果平等的逻辑展开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为指导 ,吸取前人研究成果 ,研究中国的现实国情 ,建立平等的竞争秩序 ,实现起点平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辩证统一 ,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性别平等的现代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沁芳 《理论月刊》2005,(12):96-98
男女平等,是现代社会两性关系的发展目标,且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男女平等的实质涵义是什么?现实中的男女平等又应把握怎样的尺度?此类基本但却十分重要的问题,常常困扰着现实中的两性关系,进而影响着社会生活状况。本文在厘清男女平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现代社会性别平等的价值取向,明确两性关系的合理定位,以寻求一种和谐的两性关系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4.
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分配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平等以及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中世纪的社会契约论也涉有对弱势群体保护的理论。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公共政策必然以社会公正作为自己的价值诉求,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公共政策调整,关注并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实现社会富裕文明,保证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5.
平等对待的根据是缔约主体平等、缔约贡献平等、种属尊严平等和人权权利平等;平等对待的价值在于良善的生活和我们的共同体;平等对待是一种国家责任。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依然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的,因此实现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现代法治社会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将不平等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因此,平等是法治应当达到的一个目标,法治是实现平等的有效途径。显然,只有认清平等和社会层面其他价值的内在联系,我们才能正确培育践行平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是罗尔斯提出的普遍正义原则 ,这是罗尔斯对工业文明后资本主义非正义现实深刻反思的结果。罗尔斯认为 ,就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一旦社会制度是正义的 ,许多社会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罗尔斯对普遍正义原则的论证既吸收了分析哲学的成果 ,又继承和发展了康德逻辑建构主义和传统契约论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何宝峰 《前沿》2012,(17):8-10
自由和生命是现代社会的两个终极价值.现代社会的一切价值争论、社会冲突和政治冲突从最终意义上都源于自由和生命.平等是以自由和生命为前提条件的价值,理性只是一种程序性价值.确立自由和生命两个普遍价值可以有效地反对传统忽视普通民众的基本自由和生命权利的观点,使人们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同时还可以为有效地反对自然法理论、解决关于正义问题的争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教育机会不平等起源于对教育平等的研究,如今已经成为解释教育不平等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本文就学术界对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状况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整理,从教育机会平等概念的演变、发展、类型、成因、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回顾,以求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研究做个总结.  相似文献   

20.
刘华安 《桂海论丛》2004,20(5):59-61
累积型不平等是一种凝固的、扭曲的不平等,具有世袭性、剥夺性的特点,它不断滋生着社会的怨愤和不满。流动型不平等是一种由规范的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动态的、流动的不平等,机会的开放性、规则的平等性是这种不平等固有的特点。中国现代化进程就是从传统的累积型不平等向现代流动型不平等跨越的过程,执政党必须遏制累积型不平等,调控流动型不平等,不断提升自己的利益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