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危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它强化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不和谐。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逐渐成为共识。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社会和谐离不开生态文明。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走生态文明之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纲领.它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生态伦理观念的支撑。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和谐社会的整个架构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生态社会主义主张把社会主义运动同生态运动结合起来,开辟一条既能消除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的绿色环境的途径。目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于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倡导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批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发展难题,离不开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道德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协调系统,包含三大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的本性回归,人与人的和谐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现实的延伸,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的终极目标。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是实现三大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生态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支撑,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生态伦理学应该树立与中国自身特点相符合的价值立场,在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提升生态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陈彦彦 《理论研究》2009,(6):23-24,F0003
当今时代,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社会进步观,把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马克思的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为当今人类摆脱全球性危机,走出生存困境,进而建构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华夏  钱振林 《探索》2005,46(2):76-78
21世纪和谐社会的主题日渐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良好的生态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寓于良好的生态安全之中,必须把生态安全提升为国家安全的新领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生态社会主义主张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行基层民主,建设生态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陈劲松 《求实》2005,(Z1):165-166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随后,各地均积极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然而,柳州市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生态却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1.
黄俊峰 《党建文汇》2006,(10):37-37
胡锦涛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权威论述中,谈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的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应有之义,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那么,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呢?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胡锦涛同志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一论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和谐诸原则的有机联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积累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合理解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  相似文献   

13.
许小主 《世纪桥》2008,(2):155-156
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中存在着与城市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城市文化伦理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城市的人性化价值取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树立城市生态文化观;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规范城市生态消费文化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由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各个层面的具体和谐构筑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基础。世人把杭州比作天堂 ,主要是杭州拥有独特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生态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杭州建和谐社会应从这个基点展开 ,增进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协调 ,促进杭州对“长三角”南翼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 ,提升杭州在国内外城市中的地位。杭州人与自然的和谐尚需从四个方面提升。1 建设“长三角”生态支柱钱江流域生态系统是“长三角”最重要的生态支柱性走廊 ,也是“长三角”内部的洁净水源。保护和优化这里的自然…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又迎来了生态文明时代的曙光。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在生态文明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是一种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它通过内在机理的方式制约着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促进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生态文化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8.
侯远长 《学习论坛》2005,21(9):17-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认识和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自然意识,促进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树立生态经济意识,促进生态生产力与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树立生态社会意识,促进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生态立区"是哈密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建立"生态立区"的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既包含了人与人的和谐,也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从这两方面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得人们有可能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上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另一方面,通过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将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一)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