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泽克与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异同主要表现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具有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双重维度,而齐泽克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偏执于"商品拜物教";马克思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观念都是意识形态,而齐泽克却认为意识形态的幽灵无所不在;实践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维度,而齐泽克则强调意识形态彻底批判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齐泽克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结构出发,对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幽灵式"的诠释和重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存在",是无所不在的幽灵.这一认识是时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传统意识形态理论的再反思.其二,意识形态已被神秘化和崇高化,是构建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与"无意识"密切相联.在对意识形态挖掘中,齐泽克注重对现实行为的心理分析,关注意识形态现象背后的主体心灵,彰显了齐泽克批判精神的价值所在.其三,意识形态幻象的功能就是用来修饰、填补"能指"秩序的空缺,隐藏其非一致性,赋予社会以一致性和整合意义.尽管齐泽克力求"穿越"意识形态幻象,但他依然认同并维护意识形态幻象.因此,最终未能摆脱在"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进行截然的本体论式的区分的传统做法".  相似文献   

3.
齐泽克认为,当代意识形态的支撑物并不是"虚假意识"而是"意识幻象"。对于意识形态幻象需要采取发现"征兆"、尊重与包容"他者"、揭示"空无"等三种策略来进行穿越。穿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幻象必须要认识到资本存在"崩溃点",在日常生活中抵抗住资本的诱惑,在政治领域中坚持阶级斗争对抗资本的压迫。齐泽克意识形态幻象批判理论扩大了意识形态分析领域的理论视野,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齐泽克看来,意识形态不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假"反映,而是一种与"意识"关系不大,倒与"无意识"、"欲望"有关的"社会存在"。因为意识形态建构着社会现实,参与了"社会存在"的形成。但这种由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社会现实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存在着不可弥合的"分裂"。这一"分裂"既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又成为意识形态存在的根据,因为没有现实的"分裂"也就不需要意识形态的"缝合"。然而意识形态这种"缝合"现实的努力不仅是漫长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雷 《理论探讨》2008,(3):55-58
在齐泽克看来,幻象是对大他者不一致性的隐藏,是对他者欲望的屏蔽,只有经过幻象构造的想象性场景,我们才能接近现实,避开难以忍受的实在界.根据幻象理论来把握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构建社会现实的无意识的幻象,意识形态批判就是要"穿越幻象",揭示幻象背后一无所有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莫雷 《理论视野》2013,(5):24-27
围绕意识形态普遍性的含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这三个方面对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拉克劳、墨菲与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现出从"外在建构的普遍性"到"内在否定的普遍性"的演变历程。这种演变体现出某种回归马克思的倾向,但他们对普遍性和意识形态的理解和马克思相比,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形。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那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则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化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这不仅表现马克思经意识形态纳入"观念上层建筑",并阐述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且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批判和资本主义拜物教这一意识形态"替身"的深刻揭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进一步实现了由"外在"的批判转向"内在"精细的分析,意识形态也从高高在上的天国被拉回到世俗世界中。  相似文献   

8.
齐泽克在正义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和立场不仅在他的政治哲学中具有奠基地位,而且也是人们窥见齐氏独特的哲学思维的一个绝佳地点。本文以齐泽克的正义观试为切入点,力求展现他在批判资本主义的不义、主张实践真正的正义方面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理论特质,同时也力图披露其独特的思想方法和思维特质。齐泽克对于正义问题最有意义的贡献在于,他用自己独特的辩证方法为当代的正义论题讨论进行了"清场"工作,所谓"清场",就是迫使人们超越当前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范式来思考正义问题,从而为实现真正的正义打开空间。尽管他的思考中还有不成熟之处,但是其思想方法的独特性在我们对正义的探索中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程恩富  刘召峰 《理论探索》2012,(4):11-14,18
马克思对现存世界"问题"的分析进展与他"未来构想"具体内容的演变具有"同步性"。"社会关系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马克思凭借其拜物教批判理论,实现了对这一"问题"的透视,并预测了这一"问题"不再存在的"未来"。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都只是"社会形式"的定位,对"社会形式"的"历史性"的揭示,以更加严密和有效的方式论证了共产主义"未来构想"的合理性。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除作为"社会存在"的"拜物教现象"赖以存留的社会条件,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现实通达理想之路"的核心命意。拜物教批判理论对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1)
马克思的拜物教范畴既有拜物教的宽泛内涵,又有特定关联域或语境下比喻意义上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社会协作、分工关系中生产出的产品或物,却变成了独立于这一社会关系之外的异己存在。对这一异化存在的迷恋和崇拜就是典型的拜物教。它从商品拜物教经货币拜物教发展到资本拜物教。基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本文提炼出拜物教在一个社会中是否存在的三个标准(称为"拜物教判明法"):第一,实行商品经济;第二,经济上存在着剥削;第三,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阶级垄断了行政权力且拥有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的权力,并实际占有财富。马克思的这一拜物教批判理论,对于今天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企业、工厂日渐增多的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剖析和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拜物教思维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虚假性,并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了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为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观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宁夏自治区委党校杨旭东商品拜物教及其衍生的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一向被认为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特有现象,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利益对立关系的特有范畴。那么,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根据主体时空背景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社会意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三个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语境中想要凸显的"主流"应该是社会场域中的主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是我国官方的主导意识形态,但官方的主导意识形态并不天然就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与"主流"之间潜藏着巨大的建设空间。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从场域定位来看,其本质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意识形态建设成为社会场域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以使其在价值多元的社会意识形态竞争中居于主导性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4.
病态社会的典型病例:阿多尔诺视野中的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多尔诺将大众文化看作病态社会的一个典型病例,对其意识形态本质,标准化生产,商品拜物教特征进行了深刻批判。其观点对后世的文化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阿多尔诺的观点也有偏颇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阿多尔诺的批判主要局限于理论分析,很少伴以具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二是阿多尔诺没有看到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没有看到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都是一个生成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列宁依据时代特征的新变化,对意识形态的内涵作出了新的说明:意识形态是包括不同意识形式的思想体系,是意识形态家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坚持物质生产对意识形态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等同于阶级意识,认清意识形态本质的关键在于认清其"华丽外表"所包裹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需要"出发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传统思维方式,而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应实现思维方式的提升,把"现实的个人"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关注人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7.
试论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动因及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和政党政治进化的趋势,执政党都被迫对自己的意识形态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意识形态"中间化"是一条比较好的应对措施,它是政党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发展自己的一种调节行为。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在当前有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思潮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相互转换的桥梁,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起着"晴雨表"和调节器的作用.当前社会思潮日益多样化,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影响力增强.分化趋势加快,彼此间相互影响增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愈加复杂.有效疏导社会思潮的根本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中国特色的政治意识形态价值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9.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象体系,体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世界的无意识"体验";第二,在西方近现代社会发展中,将个人建构一个具有理性意识的主体,这正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策略,使个人在一种主体的幻觉中实现了对社会生活的认同;第三,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具有庞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通过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为社会提供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拜物教——一种人类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并呈现出不断泛化的趋势,即拜物教摆脱宗教信仰形式的框架束缚,作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使现代人沉沦于片面的和物化的生活之中,并最终导致当代信仰危机的生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形式,其合法性正源于对拜物教及其实证主义思维方式的总体拒斥。但是,一种物化的"现代生活"及其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却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总体性产生了现实矛盾,即阻碍人之总体性的生成。然而,传统的宏观视域下的研究方法在处理这一矛盾时却陷入了困境,因此,需要通过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微观视域下的研究方法作为传统宏观视域研究方法的补充,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向日常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