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台声》2008,(12):77-77
恒春成为台湾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与一部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有关。  相似文献   

2.
席格 《传承》2012,(17):60-60
与文化资源他者开发成功进军中国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本土电影却无法将深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实现对国际市场的成功拓展。只有潜下心来推动美学对文化资源电影创意开发的有效介入,这样本土电影才能真正发掘出文化资源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新电影表征了当代台湾社会思潮的巨大转向:由乡土转为本土,由中华认同转为台湾认同。反帝反压迫、反思殖民现代性等批判性向度,是早期台湾新电影的乡土意识的主要内容;而继起的本土意识则失去了乡土意识的开放性与批判性,其以族群对立、省籍区隔为基础的电影叙事,反映了一种"反外省"、"去中国化"的台湾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乡土与本土是重估台湾新电影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类型、身份认同及国族想象,二者在台湾新电影中的对立纠结,也显示了"中国结"与"台湾结"在当代台湾社会之差异互现的结构性在场。  相似文献   

4.
杨娟 《统一论坛》2016,(4):11-13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是认识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两岸和谐文化关系构建对于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两岸统一意义重大。一、台湾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和特点台湾先后经历过荷西、明郑、清治、日本殖民统治、中华民国等不同时期,特殊的历史轨迹使台湾文化呈现多元并存局面,台湾的文化类型有数十种,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殖民文化、本土文化,是  相似文献   

5.
台湾本土化运动无疑是当代台湾社会文化变革的核心问题,它深刻地影响着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但为何当代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会以否定和削弱作为台湾社会文化根基的中华文化传统为前提呢?这种违背会对当代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发展前景造成何种影响?如何化解当代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内在矛盾?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尚道 《台声》2008,(12):57-59
《海角七号》在台湾创造了票房奇迹,迄今已有5亿多新台币进账,观众超过200万人次。有评论说,《海角七号》不仅是台湾本土电影市场的票房猛药,也成为一个社会话题,一种文化现象,成为反映当下台湾世态人心的最好影像化石。本刊特刊登此片剧情介绍,演员人物,导演专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胡文生 《黄埔》2010,(4):51-53
台湾本土化运动无疑是当代台湾社会文化变革的核心问题,它深刻地影响着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但为何当代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会以否定和削弱作为台湾社会文化根基的中华文化传统为前提呢?这种违背会对当代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发展前景造成何种影响?如何化解当代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内在矛盾?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6,(5)
正摘编自2月22日台湾《中国时报》周星驰的新片《美人鱼》日前在中国大陆票房突破24.5亿人民币,超越《捉妖记》去年创下的纪录,成为对岸影史华语票房冠军。可惜《美人鱼》没有抽中赴台映演的签。根据现行政策,大陆电影要赴台上映须透过抽签,每年只有10部名额。搞配额的政策目的不外乎本土电影辅导、两岸对等交流原则等等。但在两岸对等交流这一点已不适宜了,因为大陆对于台湾电影登陆几乎不设限额了。至于本土电影辅导,牵扯颇广,台当局若有心辅导,大陆  相似文献   

9.
台湾的文化研究发展有年,呈现出在地化关怀、国际化视野、协同化精神的特点。在地化关怀是台湾文化研究的根本特质,与国际化视野及协同化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建构了台湾文化研究独立的问题意识和自我主体位置,并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对我们大陆本土的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翠霞 《两岸关系》2008,(11):66-67
回眸:台湾电影的绚丽与滑落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陆和香港电影相比,台湾本土电影起步较晚,但不管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台语片、武侠片,还是60、70年代的乡土写实片、爱情文艺片,80年代的新电影,台湾电影在艺术造诣、市场开拓方面都曾经有过不俗的表现,为中国电影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绚丽华章。  相似文献   

11.
尚道 《台声》2007,(12):83-88
电影作为人类传播史上一个最重要的媒介,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文学、雕塑等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呈现出其他艺术所无法企及的感动效果,人们随着剧情的编排和人物的演出,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感受着感官的刺激和心灵的洗礼。1895年年12月28日,出身自法国里昂照相材料制作商家庭的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格兰咖啡店印度沙龙中公开售票放映10部影片,这些影片是用他们所发展出来的电影机cinematographe拍摄与放映的。这一天也标志着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 1904年慈禧太后70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进献了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来庆贺,第一套电影专业器材和专业素材从此进入中国。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从此吹响了中国电影的号角,开始了长达百年、缤纷艳丽的光影之旅。暮然回首,当电影在1895年诞生之时,正是日本向华发动甲午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从1895至1945年的50年间,台湾遂落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日本殖民化统治中,作为文化产品之一的台湾电影自然也不能幸免。然而回顾台湾电影发展的历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低落还是辉煌,台湾电影总是以一种凝重的符号,记录着人们心底潜藏的梦想和对生活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跨地域语境下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是中国形象的区域性建构与想象。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总是置身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的"文化三角"模式中,并以一个相对于"父"的"子"形象被加以建构和塑模。台湾历史性地纠结于我性的祖国之"母"、"宰制之父"(清政府和国民党当局)和"传统之父"与他性的"殖民之父"(日本)和"西方之父"(美国)所形成的文化"夹缝"中,表现为悲情"弃子"和现代"游子"的演变。台湾形象中强烈的主体意识、浓郁的文化乡愁和历史的无家焦虑之间的冲突,凸显了中国国家形象中最为纠结和最为繁复的特殊景观,昭示了想象和建构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13.
刘建林 《台声》2014,(8):60-60
中国历来有不惧死亡、秉笔直书、记述史实的传统,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台湾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身处战火纷飞的岁月,却将一腔热血倾注于一部鸿篇巨著《台湾通史》。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恪守祖国传统文化、保存台湾文献的智者,身上洋溢着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执著精神。他就是今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他以言立志,在追寻精神高地的路上,不断探索,笔耕不辍,耗尽心血,无疑是鲁迅先生口中的"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14.
从“台湾文学经典”看台湾文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学经典的确认是一个文学系统多个层面参与运作的动态累积过程,“台湾文学经典30部”的产生再次表明了人们对台湾文学所充溢的中国文化精神和所开掘的本土文化资源的理解、尊重,对其所呈现的历史厚重感、文化包容性的肯定、赞许,同时也启发着人们去思考“台湾文学中心时期”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5.
李滨夙 《当代广西》2010,(11):55-55
电影《寻找刘三姐》终于和大家见面了,首映式上此起彼伏的掌声和笑声证明了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广西本土影片。只看电影的名字也许让人联想到它是一个寻找歌仙的故事,看完整部作品才知道其实它是一部以音乐为线索,以相亲为故事,以民族风情和文化为主要展示内容的旅游推介音乐风光故事片。之所以用那么长的一种定位,是为了准确地突出它的要素和优势,也是我看了影片后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16.
向云鹏,这是一个在台湾中年人中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20多年前,他是蜚声台湾影坛的英俊小生,电影金马奖得主。1980年,他在影片《乡野人》中凭借精彩演技,获得了第1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传男配角的称号。第二年,他在影片《同班同学》中的表演,又获得了第1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奖。  相似文献   

17.
漳州市政府、福建省旅游局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于6月9日闭幕。作为大陆与台湾文化交流重要窗口的东山,将如何进一步“弘扬关帝文化,密切两岸关系”呢?日前,记者为此走访了漳州师院闽台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东山县政协副主席兼文史委主任刘小龙。“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关帝信仰的发祥地。”今年51岁的刘小龙,对闽台文化颇有研究。近年来他己先后出版了《海峡圣灵——东山关帝庙志览》、《海峡神缘——东山岛寺届概览》、《东山与台湾》、《开漳圣王文化》等多部著述,在两岸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王凯娟 《台声》2004,(6):76-77
凌峰,这位以电视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闻名两岸三地的台湾艺人,己很少出现在影视作品中。而近日,他正襟危坐,一身皇袍亮相在大型电视剧《大宋提刑官》。 凌峰说,这是他“从艺数十年来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在此之前,凌峰只学过电影、唱歌和做电视节目主持人。现今也只是在文化专题的访谈栏目中见到他的身影,突然介入电视剧行列,让人甚感意外。  相似文献   

19.
余习惠 《求索》2015,(1):178-182
中国武侠电影作为在国际电影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类型片,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新世纪武侠电影的文化国际传播以影片中特有的人物、景物画面为载体,以侠义文化、江湖文化、儒家文化等中国本土文化以及英雄主义、自由、爱情与和平等在内的普适文化为传播内容,使影片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特征,这使得武侠电影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文化走出国门的条件。同时,追求东方内核与西方形式的完美结合,兼顾中西观众的共有情感及审美习惯,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并为世界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刘合心 《台声》2002,(6):14-15
2002年元月,我们三晋文化暨尧文化学术交流团,飞越海峡,登上了祖国的宝岛———台湾,进行文化演讲和座谈。在台湾访问交流,时间虽然短暂,但我们切身感受到台湾同胞的浓烈亲情,感受到中华文化深植于台湾同胞心中。赴台湾的第二天、我们即拜访了著名的考古学家石璋如先生。石先生今年101岁高龄了,早年就在中原大地进行考古发掘,行迹遍及祖国大地,一部又一部著作积累出了丰厚的人生。在石先生的研究室里,我向他介绍了我们来自山西临汾,来自古平阳。石先生说、平阳是帝尧建都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帝尧是我们中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