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持续30多天的黎以冲突将中东拖入了20年来最动荡和最严峻的局面,使“9·11”事件以来不断蓄积酝酿的多种矛盾更加充分地显露,也使中东地区形势发展的一些新特点由此变得更加明朗,而这些特点的进一步演化将初步形成中东新的地区格局。一、什叶派穆斯林地带崛起效应凸显,伊朗在中东地区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提升“9·11”事件后美国在中东采取的第一个重大战略行动是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并扶植建立新的民主政权。这个行动最直接的结果则是长期被统治的什叶派穆斯林作为伊拉克多数派在2005年12月通过民主选举正式上台执政,进而使中…  相似文献   

2.
从宗派地缘政治的观点来看,美国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导致当前中东地区宗派地缘政治格局形成的根源。这场战争在推翻萨达姆逊尼派政权的同时,也解除了伊拉克对什叶派神权国家伊朗的遏制。此后,伊朗和沙特所代表的伊斯兰两大教派,在中东伊斯兰地区逐步形成了一种带有教派色彩的宗派地缘政治势力,并爆发了持续不断的冲突。"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民众反对专制政权的起义在宗派势力的利用下,日益成为宗派地缘政治冲突的工具,从而使得中东地区的宗派地缘政治冲突变得更为复杂,并造成叙利亚等多国的国内冲突长久持续。  相似文献   

3.
李鹏涛 《西亚非洲》2007,25(2):61-65
yh穆罕默德.巴基.萨德尔(约1935~1980年)是伊拉克什叶派的宗教和政治领袖,伊斯兰召唤党的创始人和最高教法学家,被称为“伊拉克的霍梅尼”。面对世俗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巨大冲击,萨德尔主张政治行动主义,反对伊斯兰教继续保持政治沉默和无为状态。他撰写了大量著作,对什叶派宗教理论作出了巨大创新:首先,他不仅设想了理想的伊斯兰国家制度———纯正的伊斯兰国家与教法学家统治的结合,而且第一个勾勒出了伊斯兰共和国宪法的蓝图;其次,他第一个以伊斯兰法为基础描绘出什叶派“伊斯兰经济学”的宏大体系。①萨德尔对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尤其…  相似文献   

4.
今年4月初以来,以萨德尔为首的伊拉克什叶派揭竿造反,加入伊拉克反美武装行列,不但造成美军伤亡人数激增,而且使伊拉克战后乱局更趋复杂化。什叶派在伊拉克人口居多数,其任何变化都将对美国主导的伊战后重建及地区局势产生重大影响。此次萨德尔扯旗造反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关闭了他主办的一家反美宣传刊物,并逮捕其一名重要助手。萨德尔属于什叶派中的激进势力,并不能代表整个什叶派,但萨德尔事件却揭示了美国在伊拉  相似文献   

5.
伊拉克重建之路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国家重建工作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几年来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三大力量为争夺权力进行了激烈而复杂的斗争,曾经作为伊拉克传统政治主导力量的逊尼派承受着政治边缘化的厄运,反抗也最为强烈.因此,只有妥善处理逊尼派的政治要求,才能实现三大力量的权力分配和制衡,缓解教派矛盾,使重建工作早日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6.
信息革命主要是指由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变革,这种变革正在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着重大影响。首先,信息技术以其对一国经济、军事实力的深刻影响而成为制约国家综合国力的新的重要因素。其次,由于少数发达国家凭借信息技术优势窃取战略情报,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以及信息武器的出现,信息安全已成为各个国家谋求综合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再次,信息革命引起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造就了新的权势集团和庞大的中产阶级阶层,这种变化必然会对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美伊战争爆发后,伊拉克国内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什叶派迅速崛起,逊尼派地位骤降,双方矛盾和权益争斗日趋激烈。2004年10月,约旦籍的阿布·穆萨布·扎卡维在伊建立了激进反美组织——伊拉克“基地”组织(AQI),广泛招募“圣战者”,为其所用。在这批人中,数外籍“圣战者”作战经验丰富,向AQI提供大量资金,并构成伊自杀式袭击主体。他们不断掀起恐怖袭击浪潮,使伊教派冲突愈演愈烈,安全局势持续动荡。  相似文献   

8.
2005年2月13日,伊拉克选举结果正式揭晓,具有什叶派背景的“伊拉克团结联盟”获得48%的选票,遥遥领先于其他参选联盟,什叶派主政伊拉克已成定局。作为占全国人口60%的一个教派,什叶派的崛起对于伊拉克、整个中东,乃至美国究竟意味着什么,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伊拉克国内矛盾盘根错节,其中相当部分与什叶派有关。因此什叶派在政治上崛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国内矛盾进一步浮现,由此增加了伊拉克政局的变数。首先,什叶派内部政治统合难度加大。在伊拉克政治中,什叶派通常被视为一支整体力量,实则不然。从此次什叶派参选政党的政治纲领…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存在差异和矛盾,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冲突。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什叶派的教派意识得到强化。总体而言,教派矛盾是表象,中东战略格局演变是实质。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意图导致中东地区形成亲美和反美阵营对立的战略格局。反美阵营包括多个逊尼派政权,伊朗并非核心,因此两个阵营的对立并没有被赋予教派矛盾的色彩。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反美阵营多为什叶派力量、伊朗成为核心,突出教派矛盾有助于孤立伊朗、掩盖美国霸权意图、维护海湾阿拉伯国家,因此,从教派矛盾视角分析中东局势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2011年中东变局发生以来,埃及淡化教派矛盾与伊朗改善关系,沙特等国则强调教派矛盾对抗伊朗,这反映了中东战略格局演变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伊拉克问题与美国政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伊拉克战争是新世纪美国安全战略和中东政策调整的产物 ,这次调整既有九一一事件的冲击、新保守主义势力上升等现实因素 ,也有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变迁等历史动因。美国虽然在伊拉克顺利地实现了“政权更迭” ,但在伊拉克政治、安全、社会等方面的重建却面临严峻局势 ,这种局面又对美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以伊拉克问题为核心的美国外交政策辩论是今年大选的一个主要议题。伊拉克局势的发展和小布什政府的政策调整不仅对这次大选有直接影响 ,而且影响新一届政府在伊拉克乃至中东问题上的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11.
伊拉克民族构建问题的根源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作为文明古国的伊拉克 ,在今天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民族构建问题 ,主要根源是 :领土和统一国家形成的晚近及各地区间联系的薄弱 ,现代伊拉克的版图最终确立至今不到 6 0年 ;库尔德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尖锐的民族矛盾影响到国家的稳定 ;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教派矛盾 ;游牧民的频繁袭扰与部族社会的长期存在 ,在定居农村、甚至城市中不同程度地保留了部落关系及其价值观念。它们对伊拉克现代民族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其具体后果有 :经济规模的小型化、血缘关系的长期存在及阶级关系的不发达、小党派林立并深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激烈而血腥的政治斗争及统治者的独裁等。  相似文献   

12.
美国"改造中东"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卢陵 《西亚非洲》2003,45(4):22-26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的中东战略正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适应全球反恐战略的需要 ,美国根据中东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推出了“改造中东”的战略构想 ,把促进中东民主化、推广美式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作为其中东政策的基本目标 ,力求实现反恐与谋霸双赢 ,建立美国统治下的稳定、民主和繁荣的中东。“改造中东”战略将对阿拉伯国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产生持久冲击 ,并对美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地区格局、大国在中东的利益分配带来深远影响。但伊拉克战后问题、伊斯兰主义因素、反恐等问题也会对美国的新战略提出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3.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5年来,除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外,并未能实现推行民主、建设新伊拉克的战略目标,相反使伊拉克陷入持久战乱的深渊。伊拉克政治体制、新政府是在什叶派、库尔德人、逊尼派三大势力的争斗和妥协中产生的,进而形成了“多重分权”模式。近年来的动乱局势也主要是源于三大势力的争夺倾轧,特别是教派势力之间的厮杀和反对美国占领、控制伊拉克的斗争。随着主权恢复,伊拉克将步入后占领时期,但短期内仍无法平息混乱与动荡。  相似文献   

14.
大国对南亚政治格局变化起深远的影响。如果说70年代大国对南亚地区发生影响最重大的事件是中美建交和中日关系正常化,那末,八十年代大国对南亚政治格局产生最深远、最巨大的影响乃是中苏关系正常化和日本的崛起。近年来苏欧局势变化,苏美关系缓和以及海湾危机亦将对南亚的政治格局起一定的影响。一、南亚将是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维持四十五年之久的雅尔塔两极体制正在被打破,新的多极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形成之中。近年来欧洲风云急变,东欧不少国家改变政治经济体制,德国迅速统一,美苏从对抗走  相似文献   

15.
伊拉克战争对现有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造成强烈冲击,催生了全球多领域、多层次新的重大变化。伊战刺激美国加紧调整全球战略,美全球战略重心继续东移。中东将长期成为美对外政策重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正酝酿重大变化。伊战还引发了冷战后最为深刻的大国关系变化,美、欧、俄、日、中之间关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国际安全局势恶化,核不扩散机制面临严峻挑战。国际能源竞争加剧,能源外交在国际关系和大国关系中的地位凸显。  相似文献   

16.
从伊拉克战争看印度的务实外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期的伊拉克危机和美国对伊战争引发了国际关系格局的显著变化 ,对攻伊战争的立场成为众多国家外交的重大挑战。印度从务实的外交目标出发 ,衡量自己在新形势下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得失 ,奉行谨慎的“中间路线” ,一面在伊拉克问题上刻意表现中立与公正 ,一面拒绝公开批评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动 ,事实上以此作为与美国增进战略共识的重要步骤 ,并借此在南亚与巴基斯坦的对抗中谋求更主动的地位 ,以及致力在地区与全球范围内取得更大的利益空间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与此同时,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格局和拉美形势的变化对90年代拉美对外关系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拉美各国面对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和本地区形势,正在调整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以迎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李荣  唐志超 《亚非纵横》2005,(3):11-12,45
伊拉克战争后,特别是2004年,大国在中东的角力主要表现为欧美的软实力较量。应该说,伊拉克战争充分显示了美国硬实力的强大,同时也暴露美国软实力的缺陷。伊战后,法、德、俄等大国以其地缘优势以及政治、经济和外交资本,与美国展开软实力的较量,对中东地区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伊拉克教派问题主要是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冲突,这一矛盾的生成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英国殖民主义的插手,以及阿拉伯民族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在实践进程中的行动理念格格不入等因素。萨达姆的复兴党政权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使教派矛盾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大中东民主化”战略使伊拉克长期受压抑的教派矛盾得以释放,成为国家整合的结构性难题,其结果总是催生政治分裂危机和伊拉克内战趋向的显现。解决伊拉克教派问题,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互动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朝韩首次首脑会谈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重大成果。其重大意义:有利于朝韩实现民族和解与和平共处,进而成为走向民族统一的始发点;为双方自主解决半岛和平与统一问题创造了历史性契机;对两国恢复与发展经济,进而实现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于分裂国家统一模式的创新具有积极意义。会谈对周边大国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战略必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从而牵动整个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乃至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