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时候总记得母亲给我讲她和爸爸来石河子看房子的故事,那时候我还小,在爷爷家待着,父母到石河子看房子,房子刚交工,地下管道长长的地沟还没有填埋.母亲和父亲边走边聊着天,说着说着话,母亲一回头父亲没了身影,赶忙返回找,发现父亲掉到了地沟里.回来给我讲述的母亲笑得乐开了花,每每带我经过曾经地沟的位置,依然会给我讲起这个故事.那时我才知道,在我生活的小镇外面还有一个城市,叫石河子.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父亲常带她去爬山, 站在山头远眺台北的家。“左边有山,右边也有山,这是拱抱之势,后面这座山接着中央山脉,是龙头。好风水!”有一年深秋,看着满山飞舞的白芒花,父亲指着山说,“爸爸就在这儿买块寿地吧!”“什么叫寿地?”“寿地就是死了之后,做坟墓的地方。”父亲拍拍她的头。她不高兴,一甩头,走到山边。父亲过去,蹲下身, 搂着她,笑笑:“好看着你呀!”十多年后,她出国念书回来,又跟着父亲爬上山头。原本空旷的山,已经盖满了坟,父亲带她从坟间一条  相似文献   

3.
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晚上,竟然成为我和父亲今生今世的诀别——父亲往往是男孩成长中最重要的导师。直到我做主持人,退伍,转业,进入中央电视台,父亲几乎从不干涉我对事业的选择,父亲信任我。尽管我没有自始至终继承父亲的军旅生涯,但是我却继承了父亲做事做人的原则。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看到电视屏幕上的我,只有淡淡的两个字:"还行。"在我记忆中,1999年父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监督我主持了一台节目,而让我最刻骨铭心的是,那次竟成了我和父亲的诀别……  相似文献   

4.
<正>1984年10月27日,胡耀邦同志视察革命根据地沂蒙山区时,在日照接见了我的父亲、致富能手魏振东,并兴致勃勃地为他写了一副对联":推翻三座大山是英雄,实现四化宏图是能手。"胡耀邦同志为什么称我父亲是英雄呢?这得说说父亲抗战的故事。父亲1924年出生在莱芜县辛庄镇芦城村一个农民家庭,15岁参加革命,在抗日军政大学入党,18岁毕业后,被党组织分配到滨海军分区日照涛雒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22年,她用内心的坚守兑现婚姻的承诺;22年,她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诠释着"妻子"二字的内涵;22年,她用不离不弃的守候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用责任与使命铸就了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用坚持和执着,抒写了人间最美的真情。她就是十师北屯市幸福社区居民陈琛蓝。喜结连理千辛万苦不抱怨1959年,13岁的陈琛蓝跟随父母从湖南来到新疆支边。19岁时,经父亲介绍与父亲同单位的柴树薪结识。异地  相似文献   

6.
张继焦 《党建》2014,(4):42-43
正我是焦家的"老七",名叫张继焦。我和焦裕禄的故事有五十年了。一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兰考县葡萄架乡,父亲叫张传德。1962年春天,兰考灾荒严重,家里穷得连一日三餐都保证不了,我的父母就扒火车前往江苏徐州。当年5月,我出生在逃荒要饭的途中,是父亲用割草的镰刀为我割断的脐带。为了铭记这段辛酸的经历,父亲给我起名叫"张徐州"。  相似文献   

7.
李永生 《党的建设》2008,(11):51-51
我家墙壁上挂着两个装满照片的大像框。像框里的照片记录了父亲作为一名铁路工人的大半生。从记事起,我就被父亲的照片所吸引,总缠着父亲讲照片中的故事,盼望着有一天我也拥有一张照片。小学四年级时,《自然》课中的小孔成像法,使我第一次知道了照片是如何拍出来  相似文献   

8.
2013年是中央美术学院建院95周年,也是父亲张启仁诞辰100周年,美院举办了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父亲逝世30年了,他越走越远,与他同时代的那些革命者大都离我们而去,知道父亲的人越来越少,了解父亲的人就更少了。我写文章回忆父亲,是为了纪念他们那一代献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战士。父亲生前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了整整20年,他两次被任命为副院长,第一次是在1963年,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央美院,有父亲青年学生时代的老师王森然大  相似文献   

9.
《党史纵览》2007,(1):56-56
陈子美,陈独秀的幼女,1912年生.乳名"喜子"、"洗子".陈独秀本来有四个女儿,子美是最小的一个,其中有两个女儿早夭.少年时代的子美与比她小一岁的弟弟陈鹤年是亲密无间的伙伴.在她十余岁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之际,父亲忙于公务,很少回家.子美和弟弟鹤年很少见到父亲.当父母感情破裂后,母亲带着她和弟弟离开上海,来到南京,独居在一间破草屋里.从此,子美开始了她艰难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李小林约我为纪念她父亲李雪峰写点东西,这使我有点为难。小林的意思,自然是写李雪峰和我父亲纪登奎之间的往事。可是对我父亲过去工作上的事,我知道得很少,对李雪峰和我父亲之间曾经有过什么工作关系和交往,也了解不多。只是从1988年起,我才去看望过李雪峰。不过,从一些不多的接触中,对这位老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我想,我就从李雪峰最初在我心中的印象谈起,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吧。  相似文献   

11.
卿须怜我     
自古而今的佛经和笔记小说,都有很多劝谕世人的故事。而且这种故事似乎至今仍有,只不过其中颇多附会之辞。前几天网上看到今人辑录的《惜纸感应录》,谈及南京某人穷奢极欲广纳二奶三奶直至"多奶",还撰联"色即是空空即色,卿须怜我我怜卿",结果终遭报应,因"淫亵佛典家败人亡"。我虽然认同不要乱性的道理,但这故事本身却是明显移植而来,最起码那副对联不是南京某人的原创。  相似文献   

12.
中央大学的师生情谊张书旂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品读张书旂,忆其岁月,谈其教学,论其艺术,就得揭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段往事。家父朱世提和表叔何方华与张书旂先生相识于战时的重庆,在国立中央大学曾有亲密的接触和交往,尤其表叔何方华还是张书旂在中大艺术系执教时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正"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都说养儿能防老……"崔京浩的一曲《父亲》唱哭无数家庭和儿女,也唱出了无数儿女对父母的思念,唱出了无数儿女感恩父母的心声。上世纪60年代初,我的父亲响应党的"屯垦戍边,建设新疆"的号召,转业进疆,成为一名开发建设新疆的拓荒者。当过班长,干过排  相似文献   

14.
正在疫情防控期间,记者采访了成都市多名纪检监察干部,在督查一线,发现问题是他们的首责,同时,他们还被基层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的精神感动着。他们和记者分享了几个故事。曾艳是龙泉驿区同安街道福圣社区的一名全职妈妈。疫情发生后,社区发布了征集志愿者的消息,曾当过护士的她立马报名,她说:"我是党员,我先上"。随后,她主动到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进行宣传  相似文献   

15.
邓壮 《党史博览》2008,(3):35-38
我的母亲丁一岚,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她曾经与齐越共同负责了开国大典的现场实况转播工作;见证并实践了新中国广播新闻事业发展到兴盛的过程。也因为我的父亲邓拓,她经历了十年浩劫的磨砺。  相似文献   

16.
阿军 《党史文苑》2002,(5):25-26
贺捷生是贺龙元帅的女儿,是一位在襁褓中"走"过长征路的女将军.她从一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靠的不是父亲的荣耀和光环,而是父辈赋予她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7.
何奇 《党史文汇》2002,(1):22-24
一 “华子,你妈回来了,快回家!”这是我祖父的声音。我原名郭重华,华子是老人们对我的昵称。 这是60年前的事了。1942年8月,我高小毕业,准备考中学。一天下午,我正在太原新城街小学的院里洗衣服,祖父急匆匆地走来,报了这个喜讯。对于继母(以下称母亲)的回来,我是有思想准备的。前些时,母亲给我祖父来过一封信,说她为了打听我父亲的下落,曾去过山东省博兴县,结果还是打听不到,失望地返回天津,问祖父是否知道我父亲的下落。祖父让我给母亲写了封信,说我们也不知道父亲的下落,希望她回太原来。前几天母亲来信说她准…  相似文献   

18.
一、未成年人犯罪触目惊心张红,昆明市中级法院少年合议庭法官,多年的法官生涯,她已经记不清自己审了多少少年犯。让她难以忘怀的是一次次惋惜和一幕幕离别。她给我讲了最近两个印象深刻的故事:郭某,16岁,宜良县人,自幼父母离异,他一直跟着父亲生活。由于父亲工作忙,对他疏于管教,他渐渐脱离正道,经常逃学,在社会上游荡,最后竞走上偷盗、抢劫的犯罪道路。一次,他乘上一辆出租车,待把车引到郊区,他便用刀残忍地将  相似文献   

19.
李东方 《廉政瞭望》2013,(20):69-69
那一年,李宝圣一拳把他哥哥也就是我父亲的一颗门牙打飞了,父亲疼得嗷嗷直叫.像只受伤的野猫。那一年,奶奶迈开小脚,举着烧火棍满大街追打李宝圣,她嘴里不断骂着:“李宝圣,你个王八羔子,气死老娘了,气死老娘了……”  相似文献   

20.
正理想是造火车我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母亲是普通家庭妇女。儿时印象中,父亲每天下班回家时身上的衣服都是油污,脸上也沾满了煤灰。周边的邻居凡是与火车打交道的,个个形象如此。父亲"跑车"时总带个铁皮箱子,里面装着随身工具和生活用品。每次从外地回来,他都会买几个烧饼,放在铁皮箱里。所以父亲一进家门,我便迫不及待跑去翻他的铁皮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