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忠尧 《中国司法》2008,(4):99-101
通览美国的51部宪法(其中联邦宪法1部,各州宪法50部)中关于征收条款(Takings),其主要的限制条款包括:一是公共使用条款(public use)的要求;二是公正补偿条款(just compensation)的要求。本文仅对美国公共使用条款的内涵及其演变作一些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要从本质上实现对美国宪法的认识,必须考究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全面分析美国宪法的基础上,仅详细描述美国宪法三项基本原则(联邦主义原则、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原则和"正当程序条款"原则)中的联邦主义原则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列举联邦最高法院审理的一些典型案例,揭示联邦最高法院对美国宪法基本原则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宪法所体现的平衡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宪法是一部对世界格局影响深远的杰作。本文分析了美国宪法制订的背景,以及美国宪法运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其自身蕴含的平衡机制。在美国宪法制订过程中,宪法制定者们最重视的就是各种因素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是参议院与众议院之间的平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之间的平衡、州与联邦之间的平衡,其中这一切平衡都以人民主权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林肯总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宪法解释者,他对建国宪法的解释结束了纵贯美国早期宪法史上的路线之争,解决了1787年制宪者"合众为一",却未"定于一"的建国不彻底的问题,由此成为新宪法秩序的奠基人。回到内战这场宪法危机所规定的宪法解释场域,林肯认为联邦共同体是永续的,因此南部蓄奴州无权单方面退出;由国父们所开创的立宪共和国是一场试验,而共和国是否有能力对抗内部敌人而维持领土完整,将是由战争结果加以裁决的问题;林肯是宪法的"维护者、保护者和捍卫者",护宪的前提在于护国,因此"拯救联邦共同体"是林肯这位战时总统至高无上的目标。一方面我们要在早期宪法史中发现林肯。另一方面,林肯可以成为我们进入美国宪法史的一种方法,丰富我们对于这段"漫长"而又"拥挤"的美国早期宪法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美国宪法被称为活着的宪法,其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并被美国公民视为心中的圣经。本文从回顾美国宪法的成长轨迹入手,从内外两个因素上对美国宪法之所以长久稳定的实施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6.
吴云 《法律与生活》2013,(16):24-25
底特律破产案,在本质上是联邦和州之间主权划分的问题,即哪些问题属于联邦问题,哪些问题属于州主权的问题。2013年7月19日,美国密歇根州英厄姆县巡回法官罗斯玛丽·阿奎丽娜向底特律市政府和密歇根州政府下达禁令,命令其在解决雇员福利问题之前,不得向联邦政府提起破产诉讼。对此,密歇根州政府随即向州法院提前上诉。7月23日,上诉法院的3位法官一致裁定,支持初审法院的判决。至此,底特律破产案演变成美国宪法史上的重大案件,成为考量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中"联邦—州权利边界"原则  相似文献   

7.
“第二代宪法”作为一个理论问题的提出,意在超越现有的关于美国早期宪法史的主流叙事.在由第二代宪法所组织起的早期宪法史叙事结构内,“代际”是宪法叙事的基本单元,美国早期宪法史由主流的“建国——重建”两阶叙事转化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三代叙事.传统的两阶叙事讲述的是一种“转型”故事,即重建对建国宪制的再造,而三代叙事则关切由第二代国家构建者所开创的守法道路,关键问题呈现为第二代是如何在漫长的建国时刻中守护并且传承原初宪制的.生活在“内战前”,美国第二代国家构建者所面对的结构性难题即是建国者通过制宪所规定的究竟是何种性质的联邦共同体.他们的政治求索未能挽救美国免于内战,但在守法主义的宪政视野内,他们并不是毫无作为的一代人.在三代叙事结构内,第二代与其说是“失败”的一代,不如说是“悲剧”的一代:他们面对着联邦党人宪制所遗留的建国不彻底难题,却无法启动制宪权进行宪制续造,而只能在原初宪制框架内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治标而不治本的妥协.  相似文献   

8.
刘延东 《法制与社会》2011,(13):251-252
各国宪法在促进妇女参政方面主要采取以下路径,即首先确定男女平等权或男女平等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明确公民的选举权、被选举权、担任公职权等参政权利;制定最低比例、保留席位等积极措施,提高妇女参政机会;赋予宪法司法适用效力、设立宪法审查制度,推进宪法规定实施,保障妇女行使参政权,以实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9.
论宪法未列举权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性、成文宪法本身的局限性和基本权利内容的发展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宪法文本中将应当受到保障的基本权利尽数列举,由此而产生所谓宪法未列举权利的问题。相对于宪法已列举的权利,宪法未列举权利以何种形态存在,如何去证成与保障,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可以使宪法的基本权利体系能够不断接纳新的权利而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不至于僵化;同时又可以合理区分宪法权利与普通法律权利,避免宪法对权利的保护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宪法解释方法论之辨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进学 《现代法学》2006,28(5):38-49
自美国宪法诞生至今,关于宪法解释方法存在着各种方法论流派,大致可以把它们概括为解释主义与非解释主义、原意主义与非原意主义、积极主义与消极主义、历史主义、德沃金主义和基础主义等。不同的方法,具有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宪法解释方法论之梳理与辨思,在于揭示其内在法理及差异,为正确解释宪法文本提供理想之途。  相似文献   

11.
宪法实施的概念与宪法施行之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全面、系统地分析、阐述宪法实施的几个基本概念出发,对宪法保障、宪法实施、宪法监督、宪法适用、违宪审查、宪法诉讼的概念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和区分。从而提出宪法私权诉讼这个独立的概念。作者认为过去我国宪法实施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与理论上对宪法实施的片面理解有关。提出宪法私权诉讼概念有利于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并对如何在中国建立宪法诉讼制度作了理论论证和设想。  相似文献   

12.
聂资鲁 《河北法学》2004,22(3):6-11
历史留给后人许多经验和教训 ,也留给人们思考的空间。通过对中美两部宪法在立宪理念、宪法内容、行宪结果及其原因的比较、分析 ,认为契约精神在我国的推广 ,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宪政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宪法解释:"麦迪逊两难"之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进学 《法律科学》2006,24(6):10-14
在美国宪法解释实践中长期存在着被学者们所称的“麦迪逊之两难”问题,即民主多数统治的自由与少数自由权利之间始终处于一种似乎不可消解的张力之中。不同的学者和法官由于基于各自不同的民主与宪政原则,而在宪法解释的理论与实践中采取了不同的解释方法与立场,主要分属两大宪法解释流派:原意主义和非原意主义。然而,认真考察和分析美国宪法与宪政原意与原则理想,则会得出“麦迪逊之两难”命题不过是一个假命题的结论,因为真正的民主自身包含着自由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14.
范进学 《北方法学》2011,5(1):106-110
美国宪法解释方法虽各不相同,但每一种方法论背后基本上都围绕着相同的元素进行解释,这就是:宪法文字的含义、立宪者意图、司法判例和价值判断。无论上述哪种情况,总会涉及到法官的价值判断,这是无法摆脱的现实。只要是对文字语言的解释,解释者必然会将解释建立在自身的价值判断之上,关键是这种价值是否符合人类的整体价值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宪法实施之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实施是构建宪政秩序的重要环节。宪法实施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 ,要使社会主体对这一过程加以关切并对宪法加以依赖和遵循 ,离不开社会主体对宪法实施及其产生结果的评价和由这种评价所产生的信仰之支撑。因而 ,从理论上探讨宪法实施评价是深入研究宪法实施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宪法是一个政治结构。美国宪法诞生于18 世纪,对它来说,如何能够合众为一,将十三个分散的“主权人民”联合为一个统一的“美国人民”是从独立之后一直到内战期间的核心问题。联邦主义是这个政治结构的核心。对于美国宪法中任何特定的制度,包括司法审查制度,都必须以这个背景和框架作为基本的出发点来进行理解。只有从联邦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才能够真正明晰司法审查在制宪后大约一百年间的美国历史和美国宪制中所处的位置,即维护联邦的统一,约束各州的离心力。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宪法权威树立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树立宪法权威,维护宪法根本法地位,对于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原因,导致公民宪法意识相对单薄。因此,树立宪法权威对于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美国人崇敬他们的宪法,监督制衡、联邦主义、个人主义、个人权利和司法审查作为美国宪政体系的四个基石,为全球所钦佩和仿效。在危机时刻,宪政体系帮助美国免受暴政、失序与压迫之苦;平静时期,宪法性文件毋需再去应对那么多灾难,但依然要去直面诸多困难。本文谈谈对美国民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齐玉苓案的批复从2001年8月高调出台,到2008年12月黯然废止,历时7年有余。伴随批复一度风行于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宪法司法化思潮,如今也应该寿终正寝、冷静反思了。客观而论,批复的出台和宪法司法化的盛行作为现阶段中国宪政进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对推进宪法适用、强化宪法权威这种社会呼吁的积极回应,但其本身却是缺少理性思考和实际合理合宪性考量的,所以,废止批复是宪法适用的理性复归。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