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金属环连接起来的长条——链,常常与我们相伴:项链、手链、表链……各式各样的链,多得很。不过,在有形、直观、本义上的链之外,还有种虽无形却可以感受到的、比喻义上的、极应引起国人关注的链——“监督链”。●《宪法》有言:“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宪法》还有言:“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上海市实施〈代表法〉办法》也有言:“(代表)接受原选区选民或者选举单位的监督。”如此,一通引  相似文献   

2.
王波 《小康》2006,(6):6-6
《小康》杂志2006年第1期刊登了《中国小康休闲指数:63.5》,文章一经刊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普遍关注。4月30日,新华社陈芸、宋振远、张景勇、王立彬等四位记者就“中国休闲小康指数”采访《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5月2日开始,新华网连续报道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中国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昭示生活方式变迁》、《“休闲小康指数”昭示生活方式变迁》、《“休闲元年”:“休闲小康指数”标记中国变迁》。5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以《“休闲元年”:“休闲小康指数”标记中国变迁》为题进行了详细报道。一周之内,…  相似文献   

3.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后,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学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知》,要求“以这次宪法修正为契机,在全党全国集中开展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活动,进一步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的伟大事业。”认真学习宪法,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宪法包括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对于增强宪法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宪法,保证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正确实施,实行依法治  相似文献   

4.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的历程是相当曲折的。从 1979年下半年起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陆续设立起了常委会。在这之前它历经“三起三落”的酝酿和准备。第一次“起”“落”发生在 195 4年制定宪法前后。在全民讨论《宪法》草案的过程中 ,一些学者提出地方人大也应当设立常务委员会 ,但这个意见当时没有被中央采纳。理由是越是下级人大 ,地区越小 ,就越易于召集会议。如果另外建立人大的常设机构 ,反而会使机构重叠 ,造成不便。所以地方各级人大不需要在人民委员会以外另建常设机关。第二次“起”“落”发生在 195 7年。由于县级以…  相似文献   

5.
姚小林 《人大研究》2004,17(9):41-42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历来是我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的重要内容 :《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以宪法的形式初步确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 ,规定了人民主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普选原则和议行合一制原则。“七五宪法”名义上保留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但在宪法实践上又破坏了这一制度的根基 ,如革委会成为实际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于一体的国家机关。“七八宪法”及其两个宪法修改决议案 ,还有 1979年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选举法等基本法律 ,坚持和发展了“五四宪法”关…  相似文献   

6.
谢宝富 《新东方》2006,(6):45-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以下简称“代表法”)第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代表法的这一规范是我们正确认识人大代表代表性问题的法律依据。显然,据此规范,人大代表应当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对人民负责。但究竟应当对全体人民负责还是应当对选民负责,宪法及有关法…  相似文献   

7.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列宁曾说过:“什么是宪法?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如果没有法律  相似文献   

8.
一、充分认识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宪法还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  相似文献   

9.
小康辞典     
《传承》2003,(1)
小康小康,古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小康”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全…  相似文献   

10.
本刊资料     
小康概念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简单通俗的描述。 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 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如下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全国人民正在讨论宪法修改草案。这是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和祖国大家庭中各族人民享有完全平等的权利。宪法修改草案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一科学的结论,完全符合我国民族关系的实际,体现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是由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特点决定的。这些特点是:  相似文献   

12.
江国青  李宏勃 《人权》2004,(2):40-41
一、直接出现“人权”概念的一类 1、《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宪法》(1991年12月8日) 序言:……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庄严宣布忠于人权和国家主权原则…… 2、《中非共和国宪法》(1961年4月20日) 序言:乌班基人民郑重宣布,坚信人权、民主和人民自决的原则。 3、《吉尔吉斯共和国宪法》(1993年  相似文献   

13.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以下简称《低保条例》)已于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保障领域中的一件大事。城市低保制度的法律支持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运用法律、行政法规、条例等来界定、明确、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宪法》为建立城市低保制度提供了根本的法律支持 《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据此《低保条例》第2条规…  相似文献   

14.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广大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给农民以城镇居民一样的国民待遇,不仅是改善中国人权状况的重大举措,也是时代赋予中国各级政府的一项历史使命。在全国积极推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浙江省在2001年8月率先以立法的形式颁布了行政规章《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法规的出台不仅将浙江省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纳入了依法行政的轨道更是用法律形式将农民群众纳入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范围,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按照《办法》的规定,凡本省城乡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其户籍所在县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村民,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遵循“保障基  相似文献   

15.
人大的个案监督工作,近年来一直是在争议中不断深入、规范和发展的。本文试图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就人大个案监督的依据谈一些粗浅看法。宪法原则——依据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就是说,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  相似文献   

16.
抓好对社会困难群众的生活救助,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浙江省从1995年开始探索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1997年基本铺开这项工作,2001年8月省政府颁布《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全省初步建成了“制度统一、整体覆盖,城乡联动、标准有别,管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坛》2012,(1):36-36
崔巍2011年11月17日在《光明日报》上撰文《宪法与人文主义精神》认为,宪法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人成其为人”,并以此为出发点制约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的永固权力。自有宪法以来,它就肩负着保护人民权利的使命,成为人文主义的最具表现力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政体中,县乡(镇)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州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间接选举产生,代表的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都实行差额选举,人大及“一府两院”领导人的选举也实行差额选举.实践证明,差额选举原则符合中国的国情,它的施行合民意顺民心。  相似文献   

19.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是人代会闭会期间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肩负着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重要使命,代表着本行政区人民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国家权力。《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法》规定,“常务委员会的决议,由常务委员会以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以上规定清楚表明,人大常委会是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构建起来的,是以常委会组成人员集体行使权力的方式履行工作职责的。从上述意义上说,开好常委会会议,提高常委会窜议质量,对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此,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据 7月 2 1日《羊城晚报》报道 :广东有政协委员在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提案建议 :应对无可救治的晚期癌症患者实行“安乐死”。近日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否决了该提案 ,理由主要有二 :一是立法实行“安乐死”有违《宪法》。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生存权是《宪法》直接保护的权利 ,不管实行“安乐死”自愿与否 ,实际上是对生存权的剥夺 ,违背了《宪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