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女大学生求职遭遇显性或隐性的性别歧视,相对男生女大学生需要更高就业成本,同工不同酬,无法跨越传统性别文化制造的职业门槛。除了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衡导致的大学生结构过剩之外,源于女性生理特征的劳动力成本的统计性成见,传统性别观念以及女大学生的非理性就业偏好等因素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就业。由此笔者提出建立女性社会保障制度,塑造现代性别意识,注意家庭教育的双亲化,转变传统的单位就业观念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市场中知识女性阶层的主导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无法避免用人单位的性别偏好,遭遇性别不平等待遇。目前,我国整体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女性的就业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尊重程度。社会性别这个概念为女性就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我国在实践中形成了国家政策支持、高校牵头搭建就业平台和毕业生自主竞争为主的就业促进机制。该机制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女大学生基于传统性别文化形成的就业弱势仍需要更为有效的社会支持,应该在社会性别的视角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4.
女子高校的体育管理,除了强调关注女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外,更注重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它将性别文化融入到体育管理中,从而凸现对女大学生的全面培养.通过对女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的分析,研究当前女子高校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从性别意识出发开展工作、提高体育管理工作者水平、健全管理机制和监管体系等应对策略,有助于提高女子高校的体育管理水平,促进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女大学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比男生,她们面临的就业环境更加复杂,就业呈现出质量低、录用门槛和求职成本高、就业观念矛盾三大突出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从男女平等、社会分工和社会经济角度分析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发现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女大学生自身.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从四个方面努力:社会层面,应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女性就业保障制度;家庭层面,父母应树立男女平等意识、提高素质、给予孩子关怀;学校层面,要重视性别平等教育,适当发展女性教育;个人层面,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女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性别文化对女农民工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造成侵害是其主要原因,应加强性别意识教育,努力塑造平等的性别文化,为女农民工提供培训教育机会,同时发挥好工会、女职工组织在维护女农民工权益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中国部分女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不高,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僵化的社会性别定义和分工,这种定义与分工导致了女大学生就业期望不高的内外因素的形成.同时,这种分工也不利于现代社会男女两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发现,在恋爱婚姻家庭领域,目前大学生的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混杂;社会性别教育可部分改变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念和行为;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设置社会性别教育课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健康观念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发现,社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健康观念有一定的影响.社会性别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可让大学生对女性生殖健康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可加深其对两性关系的理性认识,从而让他们树立起科学理性的健康观念,并建立良好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农村籍女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通过对高校农村籍女大学生的质性研究发现,农村籍女大学生既有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又有很强的主体性意识,也有着男女平等、实现个体价值的诉求。农村籍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既受到农村文化的熏陶,又受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性别话语和个体成长经历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也对农村籍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的学生社团主要是指广大学生依照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组织。学生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种有益活动,在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社团的发展程度,标志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和所达到的高度。在新时期,通过探讨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作用等问题,将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女子高等教育,首先,应该引导女大学生自觉抵制和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影响,为远大理想而奋斗;其次,要加强妇女研究与妇女教育的相互融合,及时将妇女研究成果纳入女性人才培养过程,使针对女性人才成长的特色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感;最后,要关注女子高等院校的发展,充分发挥女子高校在培养女性人才、研究妇女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方面的基地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熟起着引导方向、提升修养、学习规范、指导社会化等多种作用。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发挥的作用,有利于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先进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女大学生作为同龄女性中的佼佼者,她们对爱情的不同体验、不同选择,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与成才,更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社会风气的导向,甚至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随着时代的变迁,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问题,于是对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理性思考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对山东省8所有代表性的大学300多名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恋爱观、婚姻观、性观念、性别意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影响其婚恋观的因素比较复杂,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来促成大学生科学婚恋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大学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建设要折射出校园人的独特风貌;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当代社会的特点,体现时代的风貌;而制度文化建设要侧重于通过在校园中规范师生行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体现一个学校的教、学、研风格,制度文化建设是独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之一.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得以蓬勃发展,成为新时期全面培养学生、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同时,也要看到高校学生社团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它容易被各种敌对势力、敌对组织操纵和利用,成为危害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隐患.因此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对于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和谐校园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和谐校园需要和谐的、健康向上的、协同进步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目前,要营造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氛围,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利用现代化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以建立一个人文的、和谐的校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