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1985年马来西亚的经济实绩在开放经济体制下,世界的经济衰退给马来西亚经济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其结果是:马来西亚经济1984年的实际增长率为7.6%,1985年下降到5.2%。1985年这么低的经济增长率起因于:国外需求萎缩、外债利息支付增加、原油生产削减。但是,1985年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率仍然远远高于东盟国家的平均增长率(2.7%)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率(3.6%)。  相似文献   

2.
引言 尽管近年来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在过去的20年期间还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东盟,它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1985—1995年期间,东盟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是6%左右,而世界的年均增长率为2%,发达市场经济的增长率为3%。到1995年底,东盟占世界商品贸易额的比重高达6.7%,而在1985  相似文献   

3.
60年代以来,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1960年—1970年东盟五国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6.4%,高于西方发达国家,1970—198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7.8%,比发达国家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出一倍以上。80年代以来,由于通货膨胀,石油价格下跌和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冲击,东盟五国的经济有所下降。1981—1986年,东盟五国经济年增长率分别为:1981年6.9%,1982年4.5%,1983年4.8%,1984年4.1%,1985年2.75%,1986年3%左右,1987年4.5%。尽管下降,但仍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4.
一八十年代开始,泰国农产品出口价格连年下跌,1985年上半年跌为七年来最低水平,工业制成品出口停滞,经济增长率1981年4.8%、1982年3.6%、1983年6.4%、1984年5.5%、1985年3%,工业增长率1981年6.4%、1982年4.4%、1983年7.3%、1984年6.7%、1985年—0.6%,1983年出口负增长。第五个五年计划(1982—1986年)目标没有达到,原计划年增6.6%,结果只增长5.3%。投资减少,政府与私人投资原计划分别增长  相似文献   

5.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衰退给马来西亚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马来西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固定价格计算):1982年为5.2%,1983年为5.6%,而1976—1981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则在7%以上。今明两年(指1984年和1985年—译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可望达到6.1—6.3%的水平(据估计,按1970年的固定价格计算,198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359亿马元),但据估计,以后几年的增长率将会再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经济衰退] 自1964年(当时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4.3%)以来,当前(指1985年——编者)新加坡经济第一次出现真正的衰退。以前的两次所谓“经济衰退”(1975年和1982年)分别仍有正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和5.7%。1985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降到-1.4%。新加坡预期1985年全年的增长率顶多是零度增长,但如果美国经济继续停滞,那么新加坡就可能出现负数增长。使绝大  相似文献   

7.
一哥伦比亚总统塞萨尔·加维里亚1990年8月当政以来,在其前任推行“渐进改革开放”政策已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使哥经济出现了较明显的进展。 80年代上半期,哥伦比亚经济形势不佳。据统计,198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1%,通胀率1981年为26.3%,国际储备1983年为47.9亿美元,失业率1984年为13.4%,贸易逆差1980年为16.48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82年、1983年连续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1%和-0.2%)。但从1985年以后,由于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积极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近期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经济在80年代下半期以来,经历了两次的经济衰退或经济增长减速;1985/86年度和1991/92年度.1985年由于:(1)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衰退,国外需求减退;(2)1979—1984年新加坡建设高潮过后,以建设投资为中心的国内投资减退,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减速;1985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6%.为此,新加坡的政府采取了降低公司所得税、增加公共投资项目等财政措施,以求促进经济恢复.其后,随着主要出口市场美国、东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加速,新加坡的出口贸易额自1986年年中起转趋增大,新加坡经济趋向恢复.进入1987年以后,除了国外需求增强之外,国内需求也由于收入水平上升导致私人消费与民间投资增大而趋于增强,从1987年到1990年期间,新加坡的经济增长速度有了加速.但是,进入  相似文献   

9.
开始于八十年代初期的石油价格下跌,对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在1982年以及1983年部分时期的经济衰退。然而,油价的下跌也迫使该国将其经济结构调整得更加多样化和更加平衡,从而具有更大的活力来面对九十年代。总统在1989年8月16日的国会演说中所宣布的有关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系列新数字表明,在1983—1988年期间,该国经济中的非石油非天然气部门的产量增长得比石油与天然气部门还快。在印度尼西亚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84—1988年),其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1%。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984年为6.74%,在1985年为2.47%,在1986年为5.88%,在1987年为4.98%,而在1988年为5.65%。非石油非天然气部门在1984年增长4.91%,1985年增长5.45%,1986年增长6.24%,1987年增长5.62%,而  相似文献   

10.
一、印度尼西亚经济的现状 (一) 经济概况印度尼西亚经济用迅速采取印尼盾贬值等措施似乎渡过了由于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所导致的原油减产后的危机,现在正处于第四个经济建设五年计划(1984——1988年度)的第一个年度(1984年度),1984年度,印度尼西亚取得了高于该开发计划期间年平均实际经济增长率计划指标(5%)的5.8%经济增长率。但是,其后由于受到原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的经济,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它在1984年取得了高达8.2%的增长率后,于1985年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全年的增长率出现负1.7%,至1986年,经济仍处在艰难竭蹶之中,增长率只稍微扳回到1.9%。但是,在经过了两年的大衰退后,新加坡经济又迅速地恢复了活力,它在1987年获得了8.8%的高增长率基础上,又于1988年简直是奇迹般地取得了11%的增长率,成为八十年代以来经济达到  相似文献   

12.
孟加拉国在“二五"计划(1980—81到1984—85年度)期间,虽然反复遭到自然灾害的侵袭,而经济发展仍取得比较显著的进步,计划期内年平均增长率为4%,粮食生产量平均增长3.5%,工业门类明显增加,尤其是近两年平均增长率超过6%,除黄麻、茶叶之外的传统出口商品,年均出口量增长20%。 1984—85年度是“二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又是“三五”计划的基期年,1985—86年度  相似文献   

13.
1980年是马来西亚实施第三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按1970年固定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261.88亿元(马元,下同),比1979年的243.46亿元增长了7.6%,低于1979年的增长率8.5%和1976—80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8.6%,但高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在东盟五国当中仅次子新加坡居第二位。通货膨胀率为7%,在东盟五国中是最低的。平均人口国民收入达3,649元,比1979年增长了34%。  相似文献   

14.
一、“外冲型经济”——东亚腾飞的膀翅据联合国等统计,东亚地区——中国、日本、亚洲四小和东盟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60年为7.6%,1986年升至16.6%,同期东亚地区出口比重从7.5%增至19%。1987年以来日本经济增长率保持在4.5%至5.7%。亚洲四小也连续3年为6%至12%的高增长。东盟各国1988年经济增长率在3.7%至11%之间。整个80年代,堪称是东亚经济迅速崛起的10年。  相似文献   

15.
1997年泰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0.4%。系自1957年(该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1.6%)以来,隔了40年后再次出现的经济负增长。1998年的预测经济增长率为-4.0%—5.5%,预计将进一步衰退(根据1998年5月26日经泰国政府同意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意向书)。  相似文献   

16.
1977年以来,贾亚瓦德纳领导的统一国民党组织的新政府对过去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使长期停滞不前的斯里兰卡经济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从1970—77年间的3.1%一跃为1978年的8.2%。1979年后斯经济增长率虽有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83年秋季开始的种族骚乱给斯经济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多年来生气勃勃的经济呈现出下降的局面。1987年,斯经济急剧恶化。一、经济恶化的主要表现 1、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自1983年秋季种族骚乱以来,斯经济呈下降局面。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从1982年的5.2%降为1983年的6.0%,1984年的5.1%,1985年的5.0%和1986年的4.3%,可见降幅并不大。1987年,斯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国民生产总值的年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的发展趋势八十年代上半期,第二次石油危机所导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衰退(1981—85年期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2.4%)、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增强,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困难,严重地影响了东盟国家的出口与经济增长。这段时期,东盟经济普遍出现衰退,有些国家甚至出现经济负增长,新加坡、马来西亚曾分别在1985年、1986年出现过  相似文献   

18.
1995年7月,越南加入了东盟,使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后几年,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将可能先后加入东盟,到那时候,东南亚地区原来的“东盟6国”和“非东盟4国”,就将形成一个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东南亚新经济圈”。这种形势将带给中国大西南与东南亚各国经贸合作与交流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将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大东盟”带给大西南的新机遇 90年代,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新时期,其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增长率为世界平均增长率的3-4倍,为拉美、南非和加勒比等新经济增长区增长率的1-2倍。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中国,居世界前列。1994年东南亚的东盟6国(新、马、泰、菲、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1992,(2)
一、经济背景概述 新加坡经济在1980—1983年期间取得了年平均增长率8.5%的好成绩,1984年稍有下降,为8.2%,1985年以后便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这一方面固然有世界经济、贸易普遍衰退的外部原因,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原因却是新加坡政府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的失误。新加坡政府在进行技术升级方面采取了过激的与过快的政策措施。例如,它过快地、过高地提高了工资水平,1984年的工资增长水平便超过了劳动生产  相似文献   

20.
一、新加坡的外资投资[一]外资投资继续增大1985年新加坡出现了其独立后的第一次负数经济增长率,该年外资对新加坡制造工业部门的外资投资(约定投资额)比1984年减少了33.5%,减至8.9亿新元;其后,新加坡政府便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上1985年9月西方五大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的日元升值,外国资本对制造工业部门的投资迅速回升,1988年达16.6亿新元、1989年达16.3亿新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