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乐大叔 《党课》2008,(2):94-95
小时候听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简直是如醉如痴。尤其听到岳飞八百破十万的情节,更是热血沸腾。等平静了拿脑子一算,八百破十万那时候岳飞竟然只有18岁。后来发现,18岁已经不小了,按古籍中的年份考证,周瑜打赤壁之战的时候,应该只有13岁,最大不过15岁;还有那汉朝大将霍去病,  相似文献   

2.
新型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武装,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在血与火的军事实践中锻造而成的武装力量。其建立的历史逻辑体现在早期的军事活动中厚植了新型人民军队产生的土壤、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革命形势的准确把握中决定建军、在各地武装起义的爆发中诞生了新型人民军队、在游击战争和创建苏区的斗争中解决了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问题。其建立的理论逻辑体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赓续传承和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升华。其发展的实践逻辑体现在不断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持续推进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坚持人民军队军事理论与时俱进、牢记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  相似文献   

3.
现代逻辑改造了传统逻辑的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培福 《理论学刊》2004,2(5):73-76
传统逻辑的主要局限在于所研究的逻辑形式贫乏且粗糙,现代逻辑基于改造传统逻辑的动因而发生,却没有如愿开拓出比传统逻辑更丰富、多样的逻辑形式。尽管在研究手段和分析方法方面有所改进,但是对手段和方法改造的同时更改造了研究对象,把原来传统逻辑研究的客观对象无意间改造成了主观设定的对象,致使新的手段和方法服务于新的研究对象,不由自主地走向了创造关于数学思维的人造逻辑之路。因此,现代逻辑就其本质而言不是对传统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振 《理论学刊》2020,(2):83-9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世界经济结构性难题的中国方案。其历史逻辑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需求侧为着力点的宏观调控面临新挑战,制约经济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向供给侧,实际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发生历史性变化,宏观调控因而需以供给侧为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学理逻辑是:立足需求侧的总量平衡政策难以有效解决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准确的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是实现结构平衡的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经济结构的做法与供给学派存在本质区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逻辑在于:以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办法打通制度梗阻,为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供准确制度激励,同时以完善和保护产权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二元道义逻辑的框架下描述了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对法律矛盾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分类,指出法律规范的矛盾是真正的逻辑矛盾.现实的法律系统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矛盾的,本质上属于不协调系统.由于经典逻辑具有从矛盾推出一切的性质,因而真正能刻画法律规范推理规律的逻辑是不能在经典逻辑的基础上去构建的.  相似文献   

6.
人类必将走向"自由人联合体",这是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两种制度的长期共存,以及当代资本主义深层矛盾的逐渐暴露,构成了当代世界发展的现实逻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结合基础上生发的实践逻辑。这一实践逻辑具体包括实践目标、实践理念、实践手段三个基本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环节,科学地回答了"世界往何处去"的问题,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面临的时代问题,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论建设》2021,37(2)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疫情加速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对如何"于危机中谋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如何履行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诺言、如何承担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和安全的义务,中国共产党作出思考,并得出答案——"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理论逻辑看,"新发展格局"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下提出的;从现实逻辑看,"新发展格局"是党基于改革开放提供的强大信心,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主动选择的战略谋划;从价值逻辑看,"新发展格局"是中国为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承诺而付出的行动。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08,(11):57-58
“我1个月的退休工资是1200元,我捐一个月的工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六盘水市钟山区积极展开募捐活动,为灾区群众送去一份爱心。募捐活动第一天,一位退休老人就向刚刚放置好的募捐箱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为指导,分析了数字化时代价值逻辑建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揭示数字化价值逻辑所反映出的时代发展逻辑及其背后所隐含的"精神"因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数字化时代价值逻辑的学术考察,既直接承接了技术与人文争论的命题,继续对技术现象的合法性进行追问,又通过数字人文、社会技术、虚拟现实等逻辑建构,探讨了数字化对于当代人类价值及其未来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数字化时代开创了价值论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0.
李丽丽是某幼儿园的幼儿教师。一天上午九时左右,幼儿班课间休息时,李老师到办公室领取物品,离开教室十来分钟,这期间发生了两个小孩因争夺座位而打闹的情况。五岁的强强将四岁的明明推倒,造成明明右手腕关节脱臼的损伤。经过医院治疗,花去医疗等费用4千余元。伤愈之后,明明的家长就费用的承担问题找幼儿园的经营者理论,没有得到圆满解决。对于小孩遭受的人身损害由谁承担赔偿责任,几方当事人意见分歧较大,于是明明的家长向律师咨询。  相似文献   

11.
政德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习近平政德观的核心内涵。习近平政德观的生成有着鲜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逻辑。在理论上,政德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吸收和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中共党史中的成果与经验;在价值上,政德观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和特征等方面的体现;在实践上,政德观是为了解决反腐败斗争、选人用人标准等当前突出问题而产生的,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邢国忠  屈靓雅 《前线》2023,(11):22-25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其历史逻辑萌芽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建设史中发展,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成熟;其理论逻辑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源于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成果;其实践逻辑则是加强顶层设计,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制定文化强国战略。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其内在逻辑,它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其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还有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更有其哲学逻辑。它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交互推进和层层递进的结果。"中国方案"作为中国的发展理念及实践经验与全球各个领域的治理现状相结合的产物,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逻辑"的分析,是一个关系到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重要问题,它既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目的为何"、"如何实现"等三个问题构成了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出发点,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生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主题逻辑"、"过程逻辑"等三大逻辑,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共同承载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中国逻辑应用研究一直停滞在探索范围、对象、方法的层次上,进取不大,成为中国逻辑研究的软肋。究其原因,逻辑应用研究的认识有误是妨碍逻辑应用研究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佚名 《廉政瞭望》2009,(6):67-67
不久前,美国一家社区报纸上刊登了一些小学生写给总统奥巴马的信。比如诺克斯写道:“我为我的妈妈担心,她的膝盖有严重的毛病,却没钱看医生,请你解决健康医疗的问题好吗?”而德旺·夫林写道:“我想要建议你解决的问题是污染。我喜欢动物,看到许多动物都因为污染死去,我觉得很难过。还有,我想要请你停止战争。”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从中华文化的内在结构与现代功能来看,文化自信的"根"是传统优秀文化精华"、本"是革命文化精神"、魂"是马克思主义。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和理论源泉。坚定文化自信的逻辑进路,重点在于树立理性包容的文化心态、坚持科学的文化创作导向和建构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苏海新 《世纪桥》2020,(6):82-85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初心有着自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本文从这三重逻辑出发探寻初心之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己的初心,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初心的实践中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9.
20.
姜裕富 《求实》2017,(8):13-20
在一般的逻辑中,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为社会成长创造了必要的空间,但在中国特定语境下,社会成长自有特殊的历史、政治和法治的逻辑。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自己的执政目标,始终坚持对党、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从政治上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与执政党的双重角色,导致政党、国家、社会三方有效互动明显不足,制约了独立的社会成长。从法治上看,坚持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法治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提供保证。我国的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执政党在领导、建构社会成长的同时,将法治意识融入政党与社会,使社会成长有更大的政治空间,也使党的领导和执政有更大的社会空间和法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