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罗军凤 《求索》2010,(3):213-216
章太炎的春秋左传学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变,前后见解大异。章太炎春秋左传学演变的实质是在今古文之争中,逐步摆脱《公羊》、《穀梁》的义例体系,采用、完善杜预的义例体系,转变为纯粹的古文经师的过程。章氏春秋左传学演变的动力是对《左传》微言大义的一贯追寻,章氏从最初认同《公羊》学派孔子制《春秋》为后世立法的观点,变而为认同杜预《春秋》是鲁史旧文,孔子述而不作的观点,前后见解大异。  相似文献   

2.
1895-1900年间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动荡的时期。维新与革命、义和团运动此起彼伏。在这多事之秋,章太炎走出书斋投入救亡图存的时代大潮之中,实现了由单纯的旧式学者向新式政治家的身份转变。这个时期章太炎主张维新救国,他从传统的荀子学与"公羊三世"说入手,结合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达尔文理论,形成了富有个性的社会发展思想。章太炎肯定了社会发展必然性的一面,反对"剧变"和"拒变"两种政治倾向,提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应当有全盘的考量,对于制度层面的变革需要采取缓和的态度,而当务之急乃是尽快开通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求变的新风尚,促进变法时机的成熟。他的论点和论证颇有合理之处,但是在晚清社会积弊已深的情形下,除了革命外已无他法,于是1900年后章太炎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革命之中。  相似文献   

3.
由J.R.Martin创建的评价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研究。该理论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由一系列词汇语法手段实现,并能够揭示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通过对《论语·述而》篇态度类评价意义的分析,发现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的判断资源的使用远远高于情感和鉴赏资源,彰显了孔子提倡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同时,语篇中积极性评价资源的使用要高于消极性评价资源。这与孔子致力于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也是紧密相关的。这一分析不但可以为国内《论语》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而且可以为解析其它国学精粹开辟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评析普及儒学的标志性读物《于丹〈论语〉心得》。对于此书的"硬伤"应予以宽容,理由有二:在社会层面上,它对儒学普及有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其诠释方式有正当性。对此书的"软伤"提出两点批评:缺乏思想的深刻性;错误地把孔子当作指引人们精神心灵的"至圣先师"。由此有两点反思:对儒学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对儒学既要借鉴其人生智慧,又不能将其圣贤树为现代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5.
以民族革命需要发起国民道德为最初目的,以"不失真"的佛教唯识理论为论证资源,最终在"理"与"势"的对立中,回到对现实所需的坚持,章太炎宗教思想的内部逻辑由多条线索发展交织而成,呈现出错综复杂、甚至不乏矛盾、断裂的形象。然而,正是通过这理论的断裂与矛盾之处,我们得以窥见,晚清的知识分子在新与旧之间、西方与东方的不同思想体系与传统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徘徊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宽容·批评·反思——我读《于丹<论语>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析普及儒学的标志性读物《于丹〈论语〉心得》.对于此书的"硬伤"应予以宽容,理由有二:在社会层面上,它对儒学普及有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其诠释方式有正当性.对此书的"软伤"提出两点批评:缺乏思想的深刻性;错误地把孔子当作指引人们精神心灵的"至圣先师".由此有两点反思:对儒学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对儒学既要借鉴其人生智慧,又不能将其圣贤树为现代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的孔子,很多人尤其是研究形而上学的学者并不承认孔子作为一个哲学家的身份,也否认孔子的思想是一种有体系的哲学。对于这一看法,从哲学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是有些道理的。然而如果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来看的话,此论或许有些偏颇。因为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一种面向现实世界、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学说,这一学说特点是与实践哲学而非与形而上学相契合的。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主要言行的《论语》中显示出,孔子事实上建立了以"仁"、"礼"等范畴为普遍概念的实践哲学体系,在这种意义上,孔子的思想当然是一种哲学,而孔子本人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哲学家。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齐物论释〉作为晚清民初一部经典性哲学著作,虽然本身具有超越时代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但它也体现了其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构成了它的学术背景:佛学、诸子学、西学、庄学.章太炎正是融合这几种学说来注释〈庄子·齐物论〉.在注释中,他用形式逻辑、知识论来论证本体论、人生哲学层面的问题,而旨归在关注并寻求人的平等和自由问题.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孔子问津故址之说,见仁见智,各持所论,或曰问津之地"在黄",或曰问津之地"在叶"。经过考证,可以肯定:孔子使子路问津之地,只能"在黄",而不能"在叶"。而过去之所以有人误为"在叶",那是由于今本《史记·孔子世家》错简所致。  相似文献   

10.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对中国人的影响极为深远。孔子为什么乐于交友,他主张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以及如何交友等问题,《论语》所载有关语录从不同层面作了精辟阐述。从指导当代人处世交友以培德益智的角度观之,孔子的这些论述。无疑仍具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1924年3月13日,辛亥志士、著名南洋华侨史专家、报人朱镜宙与章太炎的三女章(?)("展"的古字)在上海一品香饭店完婚,一时间传为佳话。而朱镜宙也因与章太炎的"婿翁"关系为世人关注。今年恰逢章太炎逝世80周年,我作为朱镜宙的侄孙,特撰文以缅怀二老的翁婿情。投身民主革命获识章太炎朱镜宙比章太炎小20岁,是浙南乐清人,与章太炎出生地浙北余杭可谓一南一北。两人缘起,源于对革  相似文献   

12.
华强 《探索与争鸣》2011,(11):38-43
武昌起义后,章太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风靡于世。孙中山对章太炎的口号提出严厉批评。章、孙在口号问题上的分歧在于革命党是不是政党。章太炎认为革命党与政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辛亥革命时期所有的革命党属于结社而非政党,应当消弭。孙中山迫于压力,一度承认同盟会为结社并在事实上将同盟会由革命党改为政党,但是此后仍然坚持同盟会即政党,并对章太炎进行批判。章太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反映了有识之士在中国政治近代转型期的呼吁,消弭党建思想是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结构主义为研究方法,利用电影美学分析系统四个逐级层面对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开展分析和批评。首先,就视听两方面对影片进行知觉层面的分析;继而利用托多洛夫的"失衡重建原理"和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对影片故事层面进行梳理和归纳;进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影片思想层面进行浅析;最后,综合以上三方面批评成果,得出本片总体特征的总结,同时归纳出结构主义研究方法下的影视美学理论对于影片分析和评论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针对党内政治生活先后出台过两部《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作为仅次于党章的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专门性党内法规,两部《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对于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两部《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在诞生背景层面上,二者呈现出解放思想与从严治党的继承关系,而在文本内容层面上,则呈现出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的发展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政治生活演变呈现出以制度建党推进思想建党、以依规治党推进依法治国的特点。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的发展呈现出双重逻辑:一是为应对"四大考验"与防范"四大危险"而产生的基于回应现实的问题逻辑;二是为推进"伟大工程"与坚持"党的领导"而产生的基于长期执政的改革逻辑。  相似文献   

15.
方智文 《创造》2021,29(2):71-80
19世纪中后期,电报成为列强势力渗入的"先锋军".在维系中国主权、抵制西方势力扩张的博弈中,中外电报交涉孕育而生.目前学界关于晚清时期电报交涉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如:《近代化的"退"与"进"——近代上海电报通信权的交涉》一文,主要就晚清时期上海地区电报主权经历了"丧失"与"收回"两大阶段的历史进行了阐述.①胥猛以历史人物为视域,对电报交涉史进行了考察,主要凸显的是盛宣怀对维护中国电报利权的贡献.②王东的《清末中俄东北边境电报线的交涉》,就东北地区的电报主权问题与俄国的交涉情况展开介绍.③由此可见,目前的研究,多以人物、地域、法律或特定的历史事件为视角,而从宏观上探讨晚清中外电报交涉对外交近代化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分阶段介绍晚清中外电报交涉史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电报交涉视域下晚清外交的时代特色,分析其长处与不足,以期加深对晚清外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论语注》是康有为在维新变法失败后避难印度大吉岭时所撰。该书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继承晚清以降的“今文经学”传统,用“我注六经”的方式,以“公羊三世”说为依据,与《礼运》“小康大同说”相配套,阐述其在不同社会阶段实行不同政治管理模式的变革思想;第二,用“援西入儒”的方式,引入西方价值观念重新诠释儒家传统概念与价值取向,利用西方理念和制度化整合出一种具有鲜明近代中国文化形态特征的新儒学,意图为其变法创造合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艺术否定性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 《湖北社会科学》2007,(11):127-129
西方艺术思想史上对艺术否定性的认识经历了传统层面阶段、形式——社会层面阶段和本体层面阶段等三个阶段。传统层面可以分为"再现"和"表现"两个相"否定"的连续过程,它们都是从外部功能上突出艺术与现实的否定性关系;而从19世纪开始,艺术以转向"内"的视角"否定"了传统层面的艺术否定性观念,开创了艺术形式至上的现代主义时代;而本体层面是对前两个层面的哲学总结。可以看到,艺术的否定性不仅是面向现实而言,而且也是面向自身历史构筑的传统而作的持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石学峰 《中国人大》2010,(21):50-51
细读《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晚清谴责小说和其他史学文字资料,人们很容易发现:大清王朝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腐朽没落的一个末代王朝,而晚清作为大清王朝历史的临终阶段,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最为腐朽、没落和黑暗的时期。晚清官场愈演愈烈的贪腐之风,只是大清王朝临终阶段的一个比较典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石文玉 《长白学刊》2012,(6):117-121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是流行于晚清社会70余年"中体西用"论的集大成者。其"中体",是包含学统、道统、政统三位一体的联盟,其"西用",突破了此前洋务派仅引进、学习西艺的局限,将学习西方的范围实际扩展到社会制度层面。为应对"中体西用"原则可能造成晚清士子身心与世事分裂的情形,张之洞还提出"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教育原则。这是否在实践层面上无意识地开辟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分途的道路,值得思考。同时面对中学的浩繁与西学的新来乍到,张之洞大胆地提出简化儒学、守住儒学基本要义即可,以便省出精力学习西学,是为"守约"。  相似文献   

20.
翟传鹏 《求索》2012,(5):120-122
《白银时代》作为"反乌托邦"小说,以未来虚拟世界来结构故事、表达情感,并将历史与现实的因子融入到未来场景,反思与批判意义凸显。王小波借鉴福柯"全景敞式"监狱的理念来建构未来场景,探讨的是权力话语如何从三个层面上对个体进行规训与惩罚的过程。通过对权力话语的批判、反讽与解构,作者对生命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也同时得到了凸显与张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