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以下简称为《原理》)看作是《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为《宣言》)的草稿,往往因此而忽视《原理》所具有的独立科学价值,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我认为,《原理》具有重要的独立科学价值。它至少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即在过渡时期中,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以下简称为《原理》的“逐步改造”思想)①没有被《宣言》完整地包含。恩格斯在《原理》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关于“逐步改造”的思想。首先,他把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即完成对旧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家。在他留下的著作里蕴涵着丰富的“领导”思想,现仅就其主要内容作一初步探讨。一、官吏的职责与任务官吏怎样看待自己同人民的关系,官吏的职责和任务是什么?柳宗元的意见如下。(一)要当人民的仆役,不当人民的老爷。柳宗元说:“夫为吏者,民役也”,(《柳集》即《柳河东集》,下同,卷二十二:《送宁国范明府诗序》)“非以役民而已也”(《柳集》卷二十三:《送薛存义序》)。意思说,做官的都是人民的仆役,而不是奴役人民的老爷。在《牛赋》一文中,他还提倡官吏要当人民大众的(?)  相似文献   

3.
田芝 《团结》2005,(1):43-44
康熙六年(1667),五十五岁的顾炎武,从北方回到江南稍作逗留之后,又一次从江南出发,途经山东,来到北京。这一次,他从友人处得到了《春秋纂例》、《春秋权衡》和《汉上易传》等书,又由友人资助,抄录了这些书。事成之后,他写了一篇《抄书自序》,谈了他抄书的缘起和经历。顾氏起家在明代正德年间,传到顾炎武这一辈,先后六代,一直走着读书做官的生活之路。顾炎武说,在他高祖之时,他家里已藏书六、七千卷。这些藏书,在嘉靖年间因为“倭乱”而毁废殆尽,但到万历初年,也就是在他曾祖父手里,家中藏书又积聚渐多,恢复到他高祖时的规模。到他祖父这一辈…  相似文献   

4.
王军福 《理论导刊》2007,(9):124-126
读书做官历来是中国文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最佳价值抉择。然而,中国历史上明朝初年却出现了"文人多不仕"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五:明朝官俸太低;朱元璋以猛治国,刑用重典;朱元璋大兴文字狱;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部分文人的封建正统观念。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有两面吸引人、号召人、鼓动人的旗帜:一面是民主即人民民主的旗帜,一面是公正即社会公正的旗帜。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旗帜,已经有人论述(见《新华文摘》1998年11月号刘吉的文章)。这里,我对社会公正这面社会主义旗帜略加论证。社会公正是个内涵极为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它涵盖于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如经济上的公平合理,政治上的民主公开,道德上的公道正义等。具体说来,  相似文献   

6.
刘鹗业 《民主》2014,(9):42-45
<正>与邹韬奋在一起的日日夜夜徐伯昕,江苏武进人,生于1905年;邹韬奋,江西余姚人,生于1898年。两人均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奋身于新文化运动。徐伯昕20多岁即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机关刊物《生活》工作。1926年,《生活》由邹韬奋接办。邹韬奋负责编辑,徐伯昕与他合作,负责发行工作。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大举进兵东北,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同志,曾在一九一三年发表的不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对民族这一基本概念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定义,他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这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阐述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几个基本特征。这篇光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列宁曾对这篇著作予以高度的评价,他说:“文章写得好极了。这是当前的重要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注释第一○三条》。一九二九年,斯大林又在《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一书中,重申了这一定义,并将第四特征更加完善地表述为:“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286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它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极为突出的实践意义,对我们今天搞好民族工作,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敏 《民主》2005,(4):38-40
我父亲一生,归纳起来,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出版工作,一是统战工作。他为新文化出版工作,做了二十多年;为党的统战工作和“民进”工作,做了近三十年。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韬奋先生说:“他忠于《生活》而生活(忠于《生活》周刊、忠于生活书店)。”赵朴老说:“他忠于人民大众生活,为忠于民族的生存而拼搏,……艰难险阻、百折于回,锻炼了他的斗志和胆略,……他是卓越的新文化出版家,他是民主的鼓手,时代的木铎,……”他认  相似文献   

9.
王蒙一生坎坷。有人说,中国古代文人的许多曲折经历,在他身上都重现了。可不,一个14岁成为中共地下党员的他,在24岁时被划为“右派”;一个在19岁时写就名作《青春万岁》的作家,29岁时被发往新疆,与大地为伍:一个18岁担任北京东四区团委副书记的“九品芝麻官”,48岁时成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这位不曾进过高等学府的文人,还成为中国文化界最高领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8任文化部部长,今天仍是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彻大悟,在进入人生秋季以后,王蒙用4年时间,向读者奉献了《我的人生哲学》。在北京王府井、在上海福州路……王蒙签名售书的地方,都出砚了人挤人的热闹场面。在上海书城,购书的长龙从四楼蜿蜒至二楼。很多人一买就是几本,主办方不得不出台限购1本的临时“政策”。《我的人生哲学》首版发行即10万册。 《我的人生哲学》讲了些什么?记者花两个晚上时间通读了一遍。全书分12个章节:生存与学习、我是学生、人生之化境、人际21条、我的无为观、什么是价值、人生健康论、人生处境论、大道无术、人生之有为、享受老年、人生漫笔。显然,谈的是人生感悟、为人之道;话的是人际关系、行为规范;说的是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论的是生命意义、生活哲理;议的是情感取  相似文献   

10.
温仔 《慈善》2020,(2):51-52
康熙三十二年,郑板桥出生在兴化农家的茅屋里,他父亲给他取名郑燮(xiè),意思是随顺、协调,希望他做一个凡事顺利的人。谁知郑燮的一生竟充满坎坷,但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博大的胸怀,终于成为名流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同时又以"清风济世"闻名于世,成为一个典型的"只做好事不做官"的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11.
张建忠 《团结》2001,(6):41-42,45
1921年孙中山出版了《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一书,系统阐述了建设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国家的宏伟构想。在这一构想中,他提出大力发展西部经济,缩小与沿海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2.
一、经济规律体系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经济规律是深蕴在经济现象之后,依存于经济运动过程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运动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的生产过程;二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既密切融合为一体,又相对独立。它们各有自己诸多内在的、普遍的和经常的必然联系。前者之中的规律性体系是生产力方面的,亦即生产力规律体系;后者之中的规律性体系是生产关系方面的,亦即经济规律体系。在任何生产过程中,这两类体系都是相对独立,且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生有两大课题,就是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也即人们常说的做人与做事,作为走仕途的人来讲,还有一个做官的问题。这里,我想送大家三句话: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相似文献   

14.
元代一朝,文学家的命运大多悲惨.原本的“学而优则仕”,被蒙古人高高在上的等级制所取代,科举考试一度停废,文人即便有幸进入朝堂,也没什么实权.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文人为报国而尝试.散曲名家张养浩就写过《为政忠告》,其中有一句:“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这既是张养浩对为政者的忠告,也是他毕生践行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5.
牧惠 《瞭望》1992,(32)
由于其人不可能见到马克思又不那么服帖孔圣人,甚至可以说是调皮捣蛋,金圣叹这个人,封建文人骂他“左”(旁门左道之左),马克思主义者批他右(站在封建主义立场),左右不是人。他斩掉《水浒》尾巴,添上卢俊义惊噩梦,也成了反动的罪证。其实,同全本的尾巴宋徽宗一梦比,金圣叹所写这一梦,要合理得多。  相似文献   

16.
1864年5月9日,威廉·沃尔弗于曼彻斯特溘然长逝了。恩格斯写道:“马克思和我失去了一位最忠实的朋友,德国革命失去了一位价值无比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06页)沃尔弗死后,使马克思又是惊奇又是感激的是:这位常与饥饿相伴,生活一直不很宽裕的流亡者,居然积攒下了一千英磅,而且把其中的绝大部分遗赠给了他一家,资助他顺利地完成了《资本论》的写作。沃尔弗刚一逝世,马克思就打算给这位性情乖戾但却忠贞不渝的朋友写一篇传记,1864年5月末到6月初拟订了传记的提纲,然苦于手头没有沃尔弗早期生活的某些资料,这一计划未能如愿。沃尔弗的传记是12年后由恩格斯写成并发表在1876年7月到11月间的《新世界》杂志上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报》2月22日第193期刊登赵春明同志的《谁先提出劳动竞赛主张》,发表了与恩格斯不同的看法,引人注目。恩格斯于1844年说过:迄今“只有傅立叶一人”对劳动竞赛“作过一些说明”。作者却指出:在傅立叶之前,“早在18世纪中叶”,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布利就已经提出了未来社会实行劳动竞赛的主张,并且引用他于1789年(这该算18世纪后期,而不是中叶--笔者注)出版的《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书中关于要把劳动竞赛的奖品授予优异的农夫、牧人、工人等七种人的一段话为证。  相似文献   

18.
正《北京日报》2016年12月12日刊文介绍陈云曾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20世纪60年代初,经历了"大跃进"的挫折,中央召开7000人大会,统一思想,共渡难关。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人们急切地想听一听党内经济专家陈云的意见。不过,陈云没有在"大会"上讲话,更没有谈经济,但他在参加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时讲话了,是关于党内生活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几年我们党内生活不正常。  相似文献   

19.
李楠明(以下简称李):马克思晚年思想的新变化虽然修改了他早年的结论,把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了起来,但这同他坚持的人学立场有什么关系呢?张奎良(以下简称张):这当然有关系。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初期,他观察社会的尺度是历史主义的客观尺度,即人的价值要服从于历史的进步。这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当然对英国侵略印度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英国的侵略在客观上有利于印度的进步,因为给印度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瓦解了旧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11)
苏格拉底是述而不作的哲学家,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其弟子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术界认为是能够基本反映苏格拉底思想的哲学篇章。《申辩篇》中苏格拉底首先提出"我对自己一无所知",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原则,其哲学思想关注点开始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的现实世界。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的最大程度上的改善才是人生活的价值,即"美德即知识"这一原则的目的所在。苏格拉底把世界归结为一种善的目的,并始终在劝人们行善,直至生命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