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五四”运动前后,以李大钊同志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对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的实验主义、改良主义的批判,即“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第一次论战。这次论战的规模并不大,时间并不算长,但却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  相似文献   

2.
<正> 海外有一些学者,把“五四”的“反传统”与“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混为一谈,认为前者开了后者的先河,二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笔者认为,“五四”与“文革”,形似而质异,不可不辨别清楚。一、启蒙精神与蒙昧主义“五四”运动的主体是知识精英。他们并不是全面地反传统。他们的地位和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走上反文化的道路。他们所作的工作,主要是借助另一种文化的价值来冲垮  相似文献   

3.
“五四”、五四运动,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一提起“五四”,人们就会想到“民主”、“科学”、“民族主义”、“反传统主义”等各种名词。的确,它们构成了“五四”的基本形象。因为“五四”是一个思想活跃、主义丛生的时代,围绕人的解放和民族国家的重建问题,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启蒙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相继涌入国门,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从自然经济——农业社会向商品经济——工业社会的历史过渡,中国近代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又曲折的价值观念的变革。“五四”时代无疑是这场变革的关键时期,它以百家争鸣的文化革命形式提供了新的理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五四”运动的产物,对“五四”价值观念作出了特定的选择。70年以后的今天,人们返顾这一历程,为解决当今普遍存在的价值迷失的困惑,必然会对“五四”理想作一次新的选择。这种历史的回旋表明,“五四”理想至今仍然是可供社会选择的一种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5.
“五四”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评说“五四”。前不久,有学者对“五四”的起因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拟就“五四”若干问题的评价,谈点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激进主义的产物,是非理性运动。这种说法显然不够妥当。“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激进主义的产物,而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新文化运动是针对尊孔复古和政治复辟逆流而发起的。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首先是袁世凯称帝,实行卖国独裁,提倡尊…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发生整整八十五年了。这是中国激进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启蒙和救国的群众运动,他们热烈地倡导新文化、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旧道德,振臂高呼“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落后腐朽的旧制度宣战。运动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向欺压自己的列强和无能腐败的当权者奋起抗争。八十五年来,围绕“五四”运动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守旧派抨击它数典忘祖,毁灭传统文化,使中国不再像中国;极左派则利用其激进的口号,鼓吹平均主义的小农式乌托邦;狭隘民族主义者把“五四”的爱国主义解释成盲目排外,特别是反…  相似文献   

7.
<正> 1.今年是“五四”运动70周年。“五四”精神是什么?从狭义文化的角度看,就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从政治的视角看,就是毛泽东所概括的两条,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从历史使命的视角看,就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当今我们反观70年历程,就不得不承认,除了“反帝国主义”这项任务之外,其他任务有待继续完成。“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这无疑抓住了实现广义的文化现代化即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现代化的关键。然而,尽管我国70  相似文献   

8.
由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与湖北日报社、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省社会学学会、省中国历史学会、省中共党史学会、省哲学学会、省政治学会、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联合召开的“湖北省社科界‘五四’运动与面向新世纪理论研讨会’于五月三日在武昌举行。来自全省社科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叨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与会者就‘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什么是“五四”精神、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等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交流。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与会者一…  相似文献   

9.
《群众》1999,(5)
80年前的“五四”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已经成为现代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纪念“五四”,最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实质,引导青年,奋发进取,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可以分为前后有别的两个阶段:1919等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前“五四”;1919年以后的政治教亡运动是为后“五四”。与此相应,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参与实践也有两种模式:一是从文化切入,坚持社会批判;一是直接从政,卷入现实政治。反思这两个“五四”、两种参与对知识分子造成的不同命运,对我们讨论今天知识分子的参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运动80年华诞之时,广大有志青年都在进一步探寻“五四”运动的精神,深刻理解“五四”运动历史贡献,努力在新的形势下,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与改革同行,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共同跨越新世纪。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历史上都...  相似文献   

12.
救亡与启蒙     
<正> 五四爱国运动,到今天整整七十一年了。在我们缅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的英雄业绩的同时,不由使人想起了近年来思想舆论界出现的一种怪论,即所谓“救亡压倒启蒙”的论点。要知道,中国人民在救亡斗争中所战胜的,是最强大、最凶恶的敌人——帝国主义列强。然而,按“救亡压倒启蒙”的观点看来,战胜如此强大的敌人,完成这样光辉业绩的伟大的中国人民,直到现在,他们的眼睛还没有睁开,如今还得补上资产阶级启蒙的那一课。提出和附和这一观点的,既不是蒙童,也不是对中国革命史茫无所知的人。我们不禁要问,怎么会作出这样不顾事实的、荒唐的论断来呢?五四运动就是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的影响全国、震动世界的爱国运动;这个运动又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  相似文献   

13.
80年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走向现代的起点。对于“五四”运动,人们历来对它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加以追怀。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之后,在中国以独立、自强的面貌走向新世纪之际,反刍20世纪初的这一伟大运动,可以说,爱国主义是它举起的最为鲜明的一面旗帜,而且,高举这面旗帜对于中国过去的80年乃至于将来,有着永恒的意义。值此,本刊记者走访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体如何凭借个人主义话语从传统家庭走向现代共同体,可以呈现中国现代化早期社会关系结构转化的内在脉络。“新青年”个案体现了从传统家庭到现代团体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转换模式,即“认同—创伤—修复”的叙事结构。其中个人主义话语的工具性作用在于将对传统家庭的怨恨式认同传递和转化为对现代团体的弥补式认同,新青年从“爱有差等”的传统家庭伦理秩序转向在现代共同体中寻求“平等之爱”。这一叙事模式在五四前后具有一定普遍性,现代团体被“新青年”体验和阐释为一种传统家庭共同体的修正、补充与扩展。这提示在“家本位”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关系社会原理对于现代共同体的普遍主义原理,在抗衡和消解的作用之外,也具有激发其需要、促进其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4日,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爱国运动80周年。80年前的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3000余名学生,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的罪恶行径,反对北京政府的卖国政策,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此举以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从而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并在全国各地包括日本帝国主义严密统治下的大连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五四”运动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运动在大连的传播自甲午战争以来,大连地区先后沦为沙皇俄…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换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问题与主义”论争、“东西文化”论争和“科学与人生观”论争等几次文化争论。历史证明,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才能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家族主义﹃五四﹄批判的历史反思刘林平陈艳云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之中,家庭和宗法制度是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制度。与这种制度相适应,家族主义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精神。这是因为,传统的中国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  相似文献   

18.
“因声求气”理论是桐城派文论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论的精粹。其渊源向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是对孟子、曹丕、刘勰、沈约、韩愈、朱熹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向下又是对后来理论的开拓与奠基,特别是在桐城派内部,从姚鼐到方东树、曾国藩,再到吴汝纶、张裕钊、贺涛等,对之更是推崇备至,世代承袭。五四以后,朱光潜用现代理论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并赋予其以现代学术形态,为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时间在沉淀许多东西,历史的浪涛自然地把“五四”这块赤金从狂沙中滤漉而出。时间也在遗忘许多东西,“五四人”(五四时期那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离我们渐趋陌生。我们这一代人(主要指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向往的物质东西很多,精神追求却只被作为一个“单元”置于选择的行列,并且倍受冷落。因而,对“五四人”的理想主义、个性追求和求真意识的言说俨然成为一种奢谈。理想是个崇高的字眼,至少对于“五四人”来说。刚从传统束缚的罗网中冲决出来的那一代人以全新的面貌投身于理想的美丽新世界的践履。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相似文献   

20.
1920年代的“大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很明显地受列宁及共产国际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影响。“五四”被他们定性为一场“反帝反军阀”的“民族革命运动”,并被认定为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由此,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被确立,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也呼之欲出。这一认识对此后中国共产党的“五四”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