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我国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方向,应当放在重塑当代中国基层社会与基层治理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中全面理解。新征程新挑战要求我们以更加成熟的治理体系和更加高超的治理能力推动基层治理不断展现新面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层社会基础、重塑基层社会形态。一方面,“三治融合”有助于实现多元共治、充满活力、稳定有序的基层社会重塑目标,有助于妥善处理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六个基本矛盾;另一方面,“三治融合”本身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基层社会治理框架。同时,面向未来的“三治融合”建设也指向重塑基层社会的十大议程。本文基于浙江省桐乡市的“三治融合”建设实践,讨论为什么重塑基层社会是可行的,以及重塑中国基层社会的具体路径和未来议程。  相似文献   

3.
居住环境持续优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聚焦人民群众身边的社区治理痛点、难点,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四川省成都市正走出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之路。党建引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气象。青绿色的老式内燃机火车头搭配红砖灰瓦的老式车间,五层楼高的卡通熊猫巨幅画像立于街角。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在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创新和完善党的活动方式、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加大对基层党组织的资源保障力度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国家治理体系视野下,如何适应变化,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基层党组织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现实任务。北京市延庆区旧县镇力推下访协商,来解决群众难题,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密切党群关系,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群众就地化解"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城乡社区。近年来,我省在社区治理工作中以习近平总书记“形成做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重要论述为指导,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区域和群众中的凝聚引领作用,积极推进“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初步形成了“同心凝聚、辐射发散、同轨运转、同脉相连”的区域命运共同体和社区“共治同心圆”。  相似文献   

6.
如何架设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的连心桥,凝聚党心民心,促进社会和谐,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近年来,静海县通过积极整合党务政务和社会服务资源,统筹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打造有形服务载体,逐步建成了服务基层党员群众的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了党组织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之举,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西宁市城东区韵家口镇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主线,以解决辖区突出问题和维护稳定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曾莉  李佳 《学习论坛》2020,(7):82-88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全能型政府管理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多元化的利益需求,社区建设亟待打破行政藩篱,扩展自治和共治空间。基于"强政府强社会"的理念,对上海市P社区进行田野调查,深入探讨基层政府行为的实践逻辑。通过剖析居委会选举、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和基层自治模式三个关键事件,呈现了基层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三大行为,即协调行为、整合行为和资源配置行为。研究发现,共治型政府的行为逻辑体现为网络化的治理结构、以共识为治理资源、以合作互动为治理手段;同时,我国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未来趋势在于立足放权、共识、民主协商,通过自治、法治、德治培育解制型的基层效能政府和有行动力的基层社会网络,促推"强政府"和"强社会"的协同共赢。  相似文献   

9.
韦少雄 《求实》2016,(8):30-36
"党群共治"模式是广西河池市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的一种有益探索。该模式以自然村屯作为切入口,抓住了影响村域基层党建创新和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薄弱环节,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深度融合,创新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该模式表明,促进村域基层党建创新,提升村民自治有效性,党的领导是方向,群众参与是动力,保障自治权是核心。  相似文献   

10.
周庆智 《求实》2016,(10):4-14
权威主义基层治理的特征:一方面是集权下的强势政府,即政府有强大的执政资源与治理能力,以权力集中和结构集中来控制和平衡权力分散和结构多元;另一方面是集权下的分权,即以民主化为方向的分权来适应社会多元化。但一个社会只要走向开放与市场经济,就会形成价值多元化和社会利益多元化,难以用一元化集权来取代社会多元化。因此,权威主义基层治理存在一个悖论:既要加强党政权力,提高管控和治理社会能力;又要适应市场经济多元、社会文化多元与思想多元的发展态势。所以,社会资源分散造成的权力分散进而导致的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扩大要求,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用一元来取代社会多元,乃是当前基层治理现代转型所面对的挑战和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1.
区域化党建是实现社区治理主体横向联合合作的组织平台,是实现社区治理主体整合党建资源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社区治理主体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保障。"社区复合共治"模式下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必须抓住"共同利益"这个核心,必须抓住"双向服务"这个关键,必须抓住"互动活动"这个根本。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针对社区组织不健全、工作关系不顺、队伍素质偏低、服务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强化管党意识,落实管党责任,提升管党水平,创新“一核为主·多元共治”社区治理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共联、多元平台共建、多元组织共商、多元资源共享、多元服务共担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实现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共促进,有效破解了社区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13.
呼组轩 《实践》2020,(3):17-18
<正>核心提示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提升党的城市工作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我区各地结合市域实际积极创新实践,摸索出一系列"党建+"社会治理的模式。比如,呼和浩特市坚持各领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全区域推进,积极推动城市基层各领域党建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20,(3):12-13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推进社会治理,离不开党建引领。近年来,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成功摸索出不少务实管用的经验做法,有力地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祖国边疆稳定。  相似文献   

15.
基层协商治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过程,具备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多样化的利益诉求等实践可能,促使党的领导必须转化为党组织的具象化功能,贯穿协商治理的全过程。基于嵌入理论,党组织作为治理主体,以结构、权威、资源等三重维度嵌入基层协商治理系统,并将组织动员、政治引领、服务供给等三个向度的对应功能融入协商各个阶段,进而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多元主体互动互信,达成合作共识。主体嵌入与功能融入的行动逻辑拓展了党组织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可行模式,可以从主体开放、结构重塑、能力提升、资源整合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党领导基层协商治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6.
舒炜 《廉政瞭望》2012,(3):14-17
近一年前,江苏响水化工厂的一则爆炸谣言,竟引发了万人恐慌,连夜出逃。半年多前,江西抚州的政府连环爆炸案震惊全国,是怎样的原因,让犯罪者钱明奇生出这样的深仇大恨?在一个多月前的广东乌坎,更是发生了一起时间长、人数多、对抗强烈的群体性事件,所幸,该事件最终以一种较为开明的方式得到基本解决。  相似文献   

17.
《求实》2022,(3)
农民自组织作为实现农民有效组织和形塑基层治理主体的新途径,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基层社会自主性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基于乡村产业发展与国家资源下乡中的合作需求、村落共同体结构和精英有效整合基础上的内生型农民自组织,是促成乡村社会团结与深化自治实践的新载体。它通过与县乡村各级组织形成网络化的协同共治体系,在村庄内部生成了弹性的治理空间和调控机制,建构出外部问题内部化和利益协商的地方机制,实现了有效社会动员基础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推动了基层行政与乡村自治的有机衔接。农民自组织的持续发展,要避免行政化趋势,协同共治的主体边界不能模糊。  相似文献   

18.
如果把党组织比喻成一个生命肌体,从结构上讲,最基本的细胞是党支部;从个体上讲,最基本的细胞是党员。开展"细胞工程",把基层党建工作做活做好,党组织必然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9.
汤秋芬  辛星 《求实》2022,(5):50-63+111
“枢纽型社会工作”模式是指社会工作机构作为城市老旧社区多元共治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对服务需求和服务资源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外部服务主体、激活内生服务力量、提升多元主体服务能力,最终构建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枢纽型社会工作”模式得以实现的内在机理在于行政体系内部多层级项目运行机制所产生的“层差契机”和社会工作机构专业性、社会性、无涉性等属性所生产的“黏合效应”。在创新社区治理与多元共治实践中,“枢纽型社会工作”模式成为破解城市老旧社区治理困境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石嘴山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石嘴山市委党校成立课题组,深入全市三县(区)基层开展实地走访调研,以期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方面进行探索总结,为建设平安石嘴山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