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新认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科学界定经济基础的范畴,对于深刻理解十五大精神,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一、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即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指出: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8页)。这就是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单要搞好作为物质文明基础的经济建设,还要搞好作为精神文明重要内容的文化建设。忽视哪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 经济、政治和文化,在任何社会里都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马克思早期进行理论探讨所最关注的一个难点问题———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入手 ,说明“经济基础”概念的制定对于科学说明国家这类历史上学者们搞得最为混乱的现象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其含义是单一经济基础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使人们对经济基础概念的认识得以深化和拓展 :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不能离开生产力状况 ,经济基础具有客观性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综合经济基础 ;我国现阶段经济基础是由“综合经济基础”向“单一经济基础”发展的动态过程 ;经济基础的作用应放在社会发展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4.
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使它们相适应、相配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这方面有一系列精辟论述,对于正确处理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不相适应”问题的产生 政治体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和经济体制之上的。它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体制,同时又反作用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和经济体制,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相似文献   

5.
来稿摘编     
《求实》1988,(9)
九江市委党校李玉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政治民主化的特征和目标选择》一文中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民主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长期渐进过程。因为它不是一项孤立的任务,只能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们心理的发展而相应地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我国的特定历史传统,加之经济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和平、实行和平、发展和平的社会主义,和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具有的这种和平属性有着诸多源流,它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和平属性所决定的,与此同时,它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实国情,以及“和平、发展、合作”时代主题影响和制约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这与江泽民总书记在“三个代表”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它代表着我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思想文化是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思想文化先进、正确与否,不仅对…  相似文献   

8.
竺光 《奋斗》2005,(5):13-15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同时,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据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选集》第。卷,第624页)由此可见,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相应的文化条件。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目标,无疑是对中国现实民主生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外某些人鼓吹和宣扬的以民主、自由、人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普世价值”观,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在当今世界实行西化、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的工具。社会主义社会是高度重视和发展民主、自由、人权的社会;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人类社会一种历史久远又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当前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随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内在结构和秩序的调整变革 ,社会生活及其宗教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冷战结束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对我国宗教也带来一定影响。江泽民同志指出 :“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① 他还特别强调 :“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好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也好 ,目的都是要引…  相似文献   

12.
涂小雨 《学习论坛》2004,20(10):64-66
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与平等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人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受到各国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权发展实践 ,要辩证地看待其总体发展 ,深刻领会其立足点 ,科学地认识其现实路径 ,动态地把握其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一、加强和改善党对媒体的领导的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既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制度和法治,又靠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新闻媒体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风向标”、保持大局稳定的“减震器”、应对公共危机的“防火墙”,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 许耀桐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体社会主义,其中居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因素和居非主体的非社会主义因素并存。这种主体与非主体的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的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10个方面,比如大机器生产和其他技术层次并存的生产力结构等。中国式的渐进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陈社 《唯实》2006,(2):34-3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它的提出,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 1.综合因素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主要是我国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党和国家拥有了驾驭发展的基本经验,有了更加远大的发展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基本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的和谐发展[1].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第四部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还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为专门章节列入大会报告的第七部分,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党对此有了更加自觉的认识。 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本民族文化的根是万万不可少的。斯大林在论述什么是民族时有一段名言,他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  相似文献   

18.
廖元和 《探索》2011,(5):45-52
国有企业和军队、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柱石。国有企业不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体现特征,它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主要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9.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再铸中华文明之辉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明确提出党要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把它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确定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和要求,内涵深刻,富有新意,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党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启示我们,任何社会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统一体。任何形态的先进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先进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0.
廖元和 《探索》2011,(6):40-47
国有企业和军队、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柱石。国有企业不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体现特征,它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主要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