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如果有时间,我真想坐下来,写一本关于日本的书,书名都想好了,叫《樱花树下的回忆》。”26岁去日本,今年46岁的李宝瑞,经过20年的奋斗,已经成了大富商。回忆20年的奋斗史,他很感慨,说:“我26岁以后的大好时光,都扔在了日本,对日本东京,我比沈阳还熟!” 1956年,李宝瑞出生于沈阳近郊姚千户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中很贫穷,不过他天生有一副好嗓子,14岁时,他到沈阳一个样板戏班学习并登台演出。4年后,他下乡,回城后到沈阳电业局上班,后又到辽宁电力设计院搞预算。那个时代的人,经历的多,对社会有比较冷峻的认识,李宝瑞对自己前途思考的最后结果是,他想出国。巧得很,日本一个电力团组来沈阳考察,考察团的一位老者在沈阳期间生了一场病,李宝瑞给了他很多关照。考察团回日本后,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个时期,李登辉利用各种场合,就台湾前途定位和两岸关系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言论,尤其是他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对话,具有相当浓厚的分裂主义色彩,是反映他真实思想的内心独白。他的这些言论,背离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也违背了国民党过去一直坚持的关于追求两岸最终实现统一的目标,不仅引起了大陆同胞的普遍关注,而且也使台湾岛内包括国民党内部的有识之士感到震惊和困惑不解。人们不禁要问,身为台湾头号当权者的李登辉,究竟要把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置于何地?要把2100万台湾同胞引向何方? 李登辉近期散布的不少言论,有许多堪称奇谈怪论:李身为国民党主席,竟称国民党是“外来政权”,并把国民党政府当年到台湾接受日本投降,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台湾相提并论;李身为中国人(台湾人当然是中国人),竟说“中国这个词是模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05,(5):24-25
一位台湾大学教授曾担忧地说,日本对台湾的渗透"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这一说法很快得到了证实。12月底,日本一个亲台组织的成员露骨地表示,日本已经"控制"了台湾的两代领导人。此话虽有些危言耸听,却不无道理。首先是李登辉。1994年,他公然宣称自己"22岁以前是日本人";2004年,他又为日本首相小泉  相似文献   

4.
<正>出生漳州的"开台王"颜思齐(1589—1625年),字振泉,漳州府海澄县青礁村人(现属厦门管辖),生于明代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他生性豪爽,仗义疏财,身材魁梧,少年时期,从师学习白鹤拳。由于他是最早招募漳州、泉州移民到台湾进行拓垦的组织者,故被尊为"开台王""开台圣王""拓台第一人""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台湾人民竖立"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并在台湾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内兴建"思齐  相似文献   

5.
1900-1901日本殖民台湾之始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国力迅速增强,走上了对外扩张,建立海外殖民地之路,而台湾则不幸成了日本对外实行殖民统治的第一个实验区。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缘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的中国向日本支付巨额的赔款,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  相似文献   

6.
九月下旬,全国各地史学界的六十多位专家、教授聚会于安徽省合肥市,参加了“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合肥是刘铭传的故乡,这里还居住着他的嫡传曾孙李象琇和几位玄孙媳。他的玄孙刘学亚、刘学馥应邀出席了讨论会,刘学亚还撰写了《刘铭传的家世和简历》一文。一八八四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奉命督办台湾军务,领导台湾军民,粉碎了法国侵略者吞占台湾的企图,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7.
陈斌 《瞭望》1992,(Z1)
他是一位世界性的“风流人物”。如今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出版、印刷他的漫画作品;台湾每卖4本漫画书,就有3本是他的,已累计发行五六百万册。他就是享有“百万漫画家”之称的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 给读者一把迈入经典大门的钥匙 蔡志忠是台湾漳化人,生于1948年,从小爱习漫画。15岁时,他向台北的出版社投稿,竟获得好评,不久应邀到该社工作,专司漫画,一干就是5年。在随后3年的军  相似文献   

8.
日本右翼亲台势力对台湾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一直妄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从5月30日起李登辉开始了他长达11天的所谓访日之旅。中方对此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迄今在台湾问题上作出的承诺。李登辉此次访日和前两次大不一样, 2001年4月到大阪看病,2004年12月27日至2005年1月2日到日本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光之旅,都有明确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吕斌 《侨园》2006,(4):4-6
本多RURU虽然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但是在接受采访时她都会提醒采访者:我是个中国女孩。虽然她是个中国女孩,却在日本乐坛掀起阵阵浪潮,两年发行了八张单曲、两张大碟,举行了100多场演唱会,从而一举奠定了自己在日本乐坛的地位;虽然在日本取得巨大成功,但“有一天能用自己的母语演唱”却是她心中一个炙热的梦想,于是她来到宝岛台湾,连续发行了几张国语专辑,同样大获成功!  相似文献   

10.
古漠 《侨园》2001,(6):4-5
赵浩生是美籍华人,著名的记者、教授。他令普通记者、教授所不可及的,是他与大陆、台湾、香港的政界和商界、文化界都有广泛的联系。江泽民、朱镕基、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和他有很多的交往。凭着众多的上层关系,数十年来他穿梭于大陆与台湾、香港之间。其中,他与香港船王董浩云和香港特首董建华父子更有着两代的深厚情谊。 1971年夏,赵浩生从美国到欧洲旅行期间,在中国驻法使馆门前第一次看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激起了他要回祖国看一看的强烈愿望。1973年,他请朋友代为向周恩来请示,回国申请很快被有关方面批准。回国时,要途经香港。临去香港前,他给老朋友董浩云打了个电话,把旅行计划告诉了他。董浩云听了很高兴,还邀请赵浩生在港期间住在他的别墅“香岛小筑”。5月初,赵浩生抵达香港,受到董浩云的热情接待。赵浩生与董浩云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二战后赵浩生从中国去日本当记者的时候。那时,董浩云在东京交涉日本对华船舶赔偿业务,每次来东京,都和赵浩生一起欢聚长谈。赵浩生旅居美国后,董浩  相似文献   

11.
最近,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和反对,无视中日关系的大局,在日本、台湾某些人的秘密交易和策划下,以公职身份前往中国台湾进行访问。这是1972年中日建交后日本最高级别的政府官员访问台湾,其所作所为创下了恶劣先例。石原慎太郎在担任日本国会议员时曾多次访问过台北。他在今年4月当选为东京都知事后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将会访问台湾。11月13日,石原慎太郎打着关心地震灾情的旗号飞到台湾,并声称:“此次访问目的是对地震情况表示关切和慰问”,是“人道之旅”。但从石原访台的言行来看,他的所谓“人道…  相似文献   

12.
<正>台湾人蓝博洲用近30年做了一件事:寻找和记录19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严格来讲,台湾只有我一个人在写这些。"他笃定地说。也只有在他笔下,我们能读到这样的故事:曾经有过那么一个时代,有过那么一批不甘接受日本殖民教育的台湾青年,他们有人冒着战火"寻找祖国三千里",从台湾一路走到丹东;有人在光复后,听到广播里用普通话说一句"亲爱的台湾同胞",就开始流泪;也有人带着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此后,台湾人民掀起了长达50年此起彼伏的反对日本殖民者的斗争。从日本侵台初期悲壮惨烈的反日武装斗争,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轰轰烈烈的反日民族运动,再到1937年后台胞抗日融汇于祖国抗日战争的滔滔巨流。经过50年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台湾光复、回到祖国怀抱。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史,充分反映了台湾人民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项斯文 《团结》2005,(6):40-41
1945年10月25日上午,中国台湾省行政长官、先外祖父陈仪在台湾中山堂接受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投降。这是中国战区第15次受降仪式,也是中国境内的最后一次受降仪式。10月25日的台湾受降,对于中国人民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台湾的回归。1945年10月24日,陈仪衔蒋介石之命,飞抵台北,就任中国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他到台北后的第一次讲话就说,自己来台湾不是为做官,而是为做事。希望台湾同胞合作,共同努力建设新台湾。陈仪是中山先生思想的忠实追随者,要把台湾作为“三民主义”的实验区,政策的决…  相似文献   

15.
正在大连市军休干部第六服务管理中心,一提起退休干部徐衍禄,大家都称他是"老航天人"。他是中国早期参加"两弹一星"工作的人员之一。在大漠深处的经历让他终生难忘,在海洋深处的拼博让他激动不已……立志从军徐衍禄1965年毕业于大连化工学校(现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仪表自动控制专业,同年8月入伍来到大漠深处的卫星发射中心。开始他很高兴,当  相似文献   

16.
卞伯仲,女,台湾出生,1980年与丈夫李明仁自日本回大陆,执教于山东青岛海洋大学。1985年,她高兴地说:回大陆五年,科研天天有进展。如今,她面对种种不良社会风气而一腔愁绪……  相似文献   

17.
李登辉搞台独是不得人心的廖公衡编者按:廖公衡先生,1923年生,40年代初离开当时被日本统治下的东北,先后就读于北京中国大学政经系和四川东北大学政治系、肄业、毕业。49年居台湾。60年居日本,现居香港。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视台湾回归祖...  相似文献   

18.
上帝让我活着,我就不能怯懦地去死;上帝让我死去,我也不能怯懦地活着,生生死死,都要有勇气。——宋美龄 1993年深秋的一日,不知是白天还是晚上,老太太几乎一夜没睡,或者说一夜没醒。人到这么大的年纪了,醒了也是睡着,睡着也是醒了,生与死的界线都模糊了。美国东部的秋天,和台湾的秋天一样迷人。昨天,她在梦中画了一夜美国的秋。老太太的画是很被人称道的,蒋公在世时,也常常忘情地看她作画。她画画实际上是从50岁开始,由临摹、写生到写意,似乎得了某种仙风道骨,进步神速。她曾醉心干政治,却从未醉心过绘画。画对她来说只是一种消遣,和打麻将一样的情调。她的一套山水系列画,后来被民国邮政总局印上邮票,她当时看了很不高兴。  相似文献   

19.
韩杰 《民主》1998,(12)
第一次看见贺旻,是在去年的5月,我到大连市参加一个会议。当时,贺旻还是大连市市长助理。她,中等身材,一身朴实雅致的衣服,一副文静秀气的脸庞,对人特别热情与真诚。民进大连市委会主委、辽宁师大副校长潭忠印同志带着十分赞赏的语气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晚,日本东京一家灯火辉煌的音乐厅里,二十三岁的旅美台湾小提琴家林昭亮和十八岁的上海钢琴家李坚弘从舞台两侧走向中央,开始了被日本记者称为“一次‘音乐统一’的尝试”。尝试是成功的。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