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娄岩 《侨园》2012,(1):22-23
在睿即将中学毕业时,发生了一件在我看来很有趣的事情.他所在的私立高中为毕业生们准备了一场舞会,别人几乎都处过男女朋友,而儿子却是少数几个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方面的剩男之一.但他也要面子,不想让别人看不起,于是就在低年级中选了个最漂亮的女孩做他的舞伴.这是我了解的睿第一次为自己的面子去争取什么,而且也向别人证明了他的能力.这一点比我强,当年在大学时,我都不敢和女孩子讲话,即便喜欢也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想一想.但睿毕竟还是个孩子,他自己租了一辆加长悍马豪华车,并组织12对同学同车.他给女孩送了一束鲜花,也知道和女孩的家长说些客气话,但却不懂得如何照顾女孩.睿蚂有幸目睹了这一切,睿让所有的同学上车后,竟然自顾自的也上了车,却把他请来的女孩丢在了车外,当时人家女孩的父母就站在车外看着呢.是难为情,还是没有经验,我们不得而知.为此他回来后让我家领导好一顿奚落,当然主要是说他不够绅士,睿听后也只是笑笑.  相似文献   

2.
超常儿童的存在是个事实 北京的一个男孩,两岁多时对识字发生兴趣,在汽车上看不清站牌上的字就哭闹着要家长抱下车认;4岁时每个星期天都去动物园读动物介绍牌上的字。上学后他觉得听老师讲课不过瘾,就自学起来;13岁时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绩优秀;14岁时被  相似文献   

3.
高晓滨 《侨园》2015,(1):32
我在美国认识一个好朋友叫李斯本,30多岁的他竟然多次搬家,我对此很纳闷。但李斯本不以为然的告诉我,美国人就是这样,随意搬家,不在乎搬家,甚至热爱搬家。美国年轻人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收入不多,一般租住小房子;收入多了,就换租大一点的房子;有条件买房,再搬到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收入再增加,卖掉小房子再买大房子。老了,房子不会留给子女,卖掉,再搬到老人公寓里去颐养天  相似文献   

4.
郦千明 《各界》2014,(1):31-32
1931年秋,28岁的梁宗岱结束在法国的7年留学生涯回国。不久,他到北京大学任法文系主任兼教授。他的聘书照例由校长蒋梦麟签发,但可以肯定的是,若没有文学院院长胡适点头同意,他就不可能进北大,更不可能一去便坐上系主任的交椅。梁宗岱自己也承认,刚进北大时,“胡适之对我很客气,把法文系交给我”。  相似文献   

5.
我今年快八十岁了。许多关心我的亲友劝阻我不要做长途旅行。我想,我姐姐白竟凡已八十二岁了。她都能去美国参加国际会议,我怎么就不能去呢?其实,我心中自有打算。名义上,我是去参加国际会议——《第六届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我还交了一篇论文《从大阪的反华丑剧看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关  相似文献   

6.
娄岩 《侨园》2012,(2):26-28
(接上期)上大学后的睿如鱼得水,不但知道用功,课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可以施展才华的所在.从我们的谈话中,我深深感到睿的大学生活过得非常充实和快乐,而且对什么都感到满意.我想这时他的脸上一定和阳光下的向日葵一样灿烂无比.这也正是我们想看到的,我始终都认为做人没有比充实和快乐更值得追捧的了.  相似文献   

7.
孙艳洁 《侨园》2005,(2):20-21
不管美国经济2004年如何挣扎,竞选政治如何让世界失望,美国的流行文化总是时时刻刻保持着贯有的勃勃生机。2004年美国流行文化中的一个新现象就是华裔面孔的异军突起,美国文化中的“华裔”色彩越来越斑驳多姿。流行音乐中新华人开辟潮流流行音乐方面,2004年最热门的华裔面孔当属新一代“美国偶像”孔庆翔。这位一口龅牙,发型老土,身材不高,唱歌走调,舞姿拙劣的21岁的华裔青年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工程学系三年级学生。他在参加2004年1月30日的热门电视节目“美国偶像”时,面对众评委毫不留情的嘲笑,孔庆翔用自己还带着香港口音的英语平静自然地回应道:“我已经尽力了,所以完全没有遗憾……”然后就礼貌地向评  相似文献   

8.
35岁的邓伟初春时节实现厂他的目标—为美国前总统拍照。这位只身独闯世界的中国青年摄影家如愿以偿将福特、里根,布什三位美国政坛的风云人物摄入自己的取景框。福特:我去过三次中国 1994年1月17日,加州洛杉矶6.6级大地震后数小时。邓伟冒着余震的危  相似文献   

9.
任明耀 《民主》2011,(9):39-40
我的老友黄宗江先生于2010年10月18日驾鹤西去了。享年89岁,也算高寿了。他早几年来信告我:"来日无多了。"可是那年他只有75岁,上苍没有收留他,拖了10多年终于在去年秋收留了他。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7,(4)
正南希和约翰是一对再婚的美国夫妻,经历了情感的分分合合,他们一度迷惘。一次偶然机会,他们来到中国生活。“是中国的茶道帮我们获得想要的幸福。”约翰说,“现在清晨醒来,看到南希在身边,幸福满满,没有缺憾。”爱不留遗憾约翰出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15岁时父亲去世,内心受到重创的他18岁结婚。大学毕业时,约翰同期拥有艺术和商业管理双学位。他一边从事艺术创作,一边在洛杉矶经营自己的画廊。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08,(10):6-6
田家英(1922~1966)。原名曾正昌,田家英是其笔名。他祖籍成都双流,3岁时丧父,初中一年级时母亲去世,他辍学去中药铺当学徒并开始用田家英的笔名给报刊投稿。14岁时他在报上同一个教授论战并大获全胜,被人称为神童。193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成都县立中学,1937年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参加海燕社被学校开除,  相似文献   

12.
娄岩 《侨园》2011,(9):24-25
(接上期)男孩15岁以后逆反心理像魔咒俯身一样变得不可理喻.睿也不例外,排斥他人,又渴望被人理解和承认,真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生阶段.我们都是从那个年龄走过来的,所以耐心、包容、理解和赞美才是我们这些做家长在面对那些“越来越不听话”的孩子们时应当持有的正确态度.当然这对一直以来都认为代表正确和道理的家长而言,自然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但遵从自然规律是不可逆的进化法则,我们有不服从它的理由吗?  相似文献   

13.
秉刚 《侨园》2014,(7):25-25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去美国前对美国人不打不骂、却能教育好孩子很好奇。而到了美国才了解到,在美国,体罚或用言语羞辱孩子,都会造成孩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当事的父母为此还要受到法律惩罚。那么美国人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要成材,不仅仅指学业上的成就,更应该包括遵纪守法、诚实诚信、礼貌修养、团队精神和身心健康等等。所以,家长们从小教育孩子就和我们国家不一样。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美国的小孩有一天突然对父母说:自己以后想当清理垃圾的工人。如果是中国孩子说这话会被父母斥责没出息。  相似文献   

14.
柳萌 《民主》2007,(12):39-39
很多年以前,听一位老华侨讲,美国孩子年满18岁,家长就很少关照啦,"逼"着他自己去谋生。当时听了颇为惊异,觉得缺少人情味儿。按照咱们中国人习惯,父辈人拼命干活挣钱,重要原因就是要为后代,留下一些房产和钱财,不这样做总觉得于心不安。所以病老临终写遗嘱,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财产房舍分割,以免身后子孙为此不睦。为争夺遗产打官司,闹得兄弟反目成仇,在民间流传相当多。  相似文献   

15.
新华 《侨园》2014,(12):51-51
近年,随着低龄留学热的兴起,越采越多的小留学生走出国门。对家长而言,孩子这么小,当然不舍得让他一个人在国外生活,即使是寄宿也一万个不放心。那么,哪些国家可以陪读?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有专门的监护人签证,而美国、加拿大等地,家长可持探亲签证、旅游签证去看望孩子。美国可申请探亲签证孩子在美国读中学,如果家长想去陪读或看望孩子,可以申请探亲签证或旅游签证。  相似文献   

16.
游子心声     
王杰 《侨园》2014,(6):25-25
我在新西兰生活了5年多,认识了不少朋友,说在国外生活的苦和不容易也并非假话,自己不努力,到哪去生活都不会有好结果的。但当国内的朋友问我新西兰如何时,我也会实事求是介绍,人家的天如何蓝,水如何清,空气如何新鲜——总之。这里的自然环境就是不错啊。我认识一个同乡,今年30多岁,他从10岁就来到了新西兰,从此再没有回过家乡。  相似文献   

17.
六六 《党政论坛》2014,(16):22-22
乐嘉问我,明年你中欧毕业了做什么?我答:我去美国学一年英语。他诧异地问:“你英语这么好了为什么还要学?”我离英语好还有很大的距离,顶多是对话没问题,涉及到灵魂与思想的沟通就显得很没有被教化。我对好几本英语原版的著作很有兴趣,可对它们的中译文本很不满意,我想学习后自己翻译。  相似文献   

18.
章庭杰  夏声朝 《各界》2013,(10):82-84
命运多舛才华横溢黄乃原名黄一寰,一生命途多舛.他是早产儿,1917年1月刚出生就高烧不退,惊厥,足弓反张.幼时仍文弱,内向.高中时,体育课的一次意外,右眼致伤失明.20岁留日期间,因参加左派文化活动,被捕入狱.在牢狱中,他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用黄乃自己的话说,"从那以后,我就是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不管我身上背负多么沉重的十字架,对党的信念是从来没有变过的".  相似文献   

19.
长新 《侨园》2013,(9):27-27
<正>去年暑假,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医学中心举办印第安医院管理人员培训班,来自各地的10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他们都是当地印第安医院的管理人员,年龄在三四十岁到五六十岁之间。我当时在当地访问,听到这个消息就去旁听了。在20多天与学员相处过程中,我与他们很快熟识起来。期间,我专门询问了印第安人的医疗卫生状况和卫生条件。他们中有一位30多岁的女学员,她的  相似文献   

20.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算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在国外每次我去医院看病,都会遇到类似的尴尬情形,即当医生问我问题时,简单一些的我还能理解和回答,但遇到难些或很专业的问题时,我就会感到茫然无措了。更让我困惑的是,我不知道如何用英文准确表述我的病症。虽然每个医生的脸上始终都挂着谦和的微笑,却没有给我任何帮助,相反更加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傻瓜。每每此刻,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在国内看病就医时的种种方便,起码在语言上没有任何障碍。为了方便起见,我选择了一个和我有着一样黄皮肤的华人医生做我的家庭医生。遗憾的是他不会说普通话,就诊时间也在我最不方便的下午,而且每周只有星期三一次。十多年了,都是我在迁就他的时间,而他那张黄面孔不过是我自欺欺人的一种自我安慰而已。说心里话,我早就想换个医生,起码不用在时间上迁就他,但总是碍于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