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颐和园乾隆皇帝御制"西师诗"碑文刻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目前放置于万寿山前山的清华轩的碑亭中,主要内容为从康熙皇帝至乾隆皇帝为了国家的统一,边疆的稳定而平定准噶尔的全过程,它是研究清代西北边疆和民族关系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料。"西师诗"的特点及价值表现在它是以诗证史、诗史互映,被认为开创了清代边塞诗的先河。《西师诗》《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和《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刻于同一块碑上,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2.
难得小花脸     
难得小花脸詹同明人孙传能在其《剡溪漫笔》中曾有“花脸文字”之说,其文曰:“今人铭状表传诸作,陈眉公谓之花脸文字,如戏场丑净,说话多是虚而不实。蔡中郎云:‘吾为人作铭,未尝不有惭容。’其流弊已久,但不如今之甚耳。”当年菜伯喈先生对自己写那类净说别人好话...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1)
在兼山学派中,唯有黎立武对《大学》思想做了系统的阐发,这对于我们了解兼山学派与《大学》思想皆有重大价值。黎立武的《大学》思想体现着"三纲领"的一贯性与"八条目"的一贯性,二者相互统一,将《大学》整体思想一贯于《周易》之"艮"。以"艮"立说是兼山学派的典型特点。黎立武通过"艮"阐述了"诚""止"二理,深发了《大学》的工夫意涵,由此开启了主体的天人合一之道。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1,(1)
清朝晚期,笔山书院三次重建,文脉不断,并在最后一次重建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时至今日,笔山书院精神依然影响着兴义人民。笔山书院的文脉也一直在这里流传,特别是在笔山书院旧址上兴旺起来的教育组织——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兴义一中等学校,更是从不间断地为地方教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黔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是笔山书院精神、文脉的继承者,虽然名字已不再以书院相称,但仍然继承、光大着书院的优良传统。"勤学、尚美、求实、创新"的校训",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精准务实的办学定位,为笔山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再次创造辉煌定下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基调。  相似文献   

5.
正家乡的第一山雄踞淮水南岸,原名南山。北宋书画家米芾赴任涟水知军,由国都汴京(今开封)经汴水南下就任,一路平川。入淮时忽见奇秀的南山,诗兴勃发:"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横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大书"第一山"三个大字。从此南山易名"第一山"。第一山南面从山脚到山顶共由999级青石铺成,直达山顶的中学,初中一年级开始我便行走在这石阶上,每天上下四趟。山腰间魁星亭下石岩上刻着"青  相似文献   

6.
《记法》专门探讨"记忆"问题,是一部介绍西洋"认识论"或"知识论"的专著。《童幼教育》是教育学及伦理学专著,属哲学之一支,既是介绍"西洋法学"、"西洋医学"入中国之最早文献之一,亦是引介"西洋神学"及"西洋大学"之最早文献之一,可说"太西总学之大略"已赖此书输入中国。《西学凡》介绍了哲学学科四年之课程(第一年逻辑学,第二年物理学,第三年形而上学,第四年数学与伦理学),已经把当时"西洋哲学"之全部内容包含完了。《灵言蠡勺》分四篇,一论灵魂之体,二论灵魂之能,三论灵魂之尊,四论灵魂所向美好之情,是晚明一部专门介绍西洋"灵魂"学说之哲学典籍。这些书在中国之刻印,正值"西洋近代哲学"之发源期,它们没有把"西洋近代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但却把"西洋近代哲学"之前的"西洋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了。近代以前"西洋哲学"之完整框架,已经在弗.培根活动的那时节,出现在晚明中国学术界。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14)
胡乔木同志长期担任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秘书,素有"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的美誉,参与起草、修改、整理了许多中共中央重要文件和文章。不过他《关于改进大百科全书工作的请示报告》的文种是错误的,"请示报告"应为"请示"。"请示"与"报告"适用范围不同,有九点明显区别,但这只是"大家"的"小事",不应斤斤计较他偶尔的一次笔误,而应学习他"终生用笔来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  相似文献   

8.
大周后艳冠后宫 南唐后主李煜,行政能力有限但是才情出众,丢了江山却以文章传世."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脍炙人口.除了在文学上的贡献,作为一位风流君主,他与大小周后的爱情故事也令人唏嘘.李煜从小并没有争权当皇帝的心思,只想做个太平王爷终老.但是他的大哥弘翼在宫廷斗争中鸩杀叔父,大失人心,不久也抱病身亡了,太子之位悬空.性情温和的李煜就顺应大局,做起了皇帝.  相似文献   

9.
不以我为贪     
韩羽 《瞭望》1993,(45)
邮递员又送来一包书,是上海福眠兄所寄。一是《南亭四话》,一是《清代文字狱档》。文字之狱,招祸以笔,读书人感之甚敏,比如我,就有点近似看杀鸡的猴子。过去读过一些文字狱的资料,多支离片断,难得其详。戴名世《南山集》案、汪景祺《西征随笔》案,虽具始末,亦尽为罗织罪名既成之  相似文献   

10.
近日媒体,煞是热闹,《出师颂》烽火未灭,《隆中对》战端又开。十余年前,《隆中对》发行小型张,致使襄樊、南阳龃龉不断;十余年后,《隆中对》复出教科书,又搞得汉水之滨尖锐对峙。此次争端,倘若说是因为加了注释的《隆中对》,不如说是基于旅游品牌的襄阳、南阳之争。 “双‘阳’争”其来远矣,争议的焦点,即在于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前者谓  相似文献   

11.
<正>泸州市纳溪区地处长江上游,系护国战争转折之地,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深水实践,自2011年起,纳溪区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六进"系列活动,20多万名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以经典诵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廉洁""为民"风将经典诵读纳入机关党建工作,以"廉洁、为民"为主题,以《大学》《论语》《孟子》《史记》《资治通鉴》为必修内容,通过读、研、听、写、讲、  相似文献   

12.
近代黄宾虹提出"书画同源贵在用笔,画山之法当如写字法,宜笔笔分明",潘天寿提到"把书法中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线应用于画上,中国画的线具有千变万化的笔情墨趣,形成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的线条美",宗白华在《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指出"引书法入画乃中国画的第一特点,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一境界"等,都是强调中...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4)
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次高峰,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宋四家,掀起了"宋代尚意"书风的高潮。乃至于在整个两宋时期,"尚意"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苏轼、黄庭坚、米芾三人在宋四家之列毫无争议,而蔡襄与蔡京谁列于宋四家之中,历来为学者和书家所争论。据《宋史列传》的史料记载,并佐以《全宋文》和《全元文》关于宋四家法帖的题跋文献,论述了蔡襄不仅在宋代书坛享有极高的地位,且位列宋四家之中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4.
山魈     
《山魈》述一人夜卧遇鬼,乃拔刀击之。鬼攫其衾,摔之而去。动刀攫衾之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6,(7)
正花姓起源起源主要有三:1.由何、华氏音变而来。典籍记载不详,传说较多。《通志·氏族略》载:"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百家姓》注:"花姓系出华氏,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姓者。"清段玉裁《说文解字·华注》:"花字起于北朝前此书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中国姓氏起源》载:"花姓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后代。""唐朝以前,有华姓人以其与花字通用,自改为花  相似文献   

16.
《科室铭》评改湖北肖鹏有人痛感某些官场风气不正,特仿唐贤刘禹锡《陋室铭》佳作,写了一篇《科室铭》,颇有滋味且篇幅不长,故抄录如下:“才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这个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无小兵。可以搞特权...  相似文献   

17.
<正>贺炳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共和国57名开国上将之一,在战斗中负伤截去右臂,"独臂将军"在军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生前,贺炳炎长期与贺龙一起战斗,是贺龙元帅的一员爱将。贺龙之女贺捷生曾饱含深情写下《钢铁将军贺炳炎》一文,回忆了父亲贺龙与贺炳炎彼此欣赏,互为依靠的深情厚谊。贺炳炎的"猛悍"在军中是出了名的,打起仗来不要命,有"万夫不挡  相似文献   

18.
王惠民 《学理论》2010,(24):168-170
李煜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卓越的词人,他的词直抒胸臆,形象鲜明,风貌天然,感染后人。本文从词学张力的角度.探究李煜词所表达出的强烈亡国之痛、亡国之思、孤寂之恨、故国之恋等思想情绪,进而穿越历史时空,所形成的震撼后人心灵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9.
正罗布泊腹地,人称"死亡之海",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3000多名员工,日夜奋战在这里。这里漠野千里,寸草不生,却生长了一种"罗钾精神"。这里苍茫无垠,灰黄一色,却演绎出青春的五彩缤纷。这里大风狂卷,沙尘肆虐,一支名为"红柳叶"的乐队,却在3000多名员工的心底,时刻奏响着一曲《罗钾人之歌》——我们是死亡之海上乘风破浪的舟我们是茫茫戈壁上那片山河景秀你看那碧绿的卤水泛起奔腾的波浪  相似文献   

20.
医巫闾山     
《侨园》2015,(4):2+1
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北镇的医巫闾山历史悠久,早在唐尧虞舜时期,就已闻名于世。《全辽志》记载:"山以医巫闾山为灵秀之最。"医巫闾山是轩辕黄帝首封的镇山。舜封十二名山时,医巫闾山即为幽州之镇;西汉时,华夏封五岳五镇,医巫闾山为北方镇山;到了明代,北镇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