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正第一次知道松坡图书馆,是多年前读金克木先生的文章。金克木18岁时来到北京,本来怀揣着上大学的梦想,但事不如愿,只好到处寻找图书馆,到这些免费的"自费大学"中读书。有一次,他便来到了松坡图书馆,有了这样的经历:"一处是北海公园内的松坡图书馆,是为纪念蔡松坡(锷)建的。他(指金克木本人)为此游了一次北海公园。这个图书馆设在僻静的小山中间,  相似文献   

2.
赵方 《新青年》2007,(3):62
2006年2月25日,他过世,多处器官衰竭,97岁。现在看着他的照片,心里有说不出的疼。2006年初,偶然间开始读他的《顺生论》,然后一本本读下来,合上书,想到这样的一个老人,就这样不在了。颓然黯淡。他就是张中行。一个1909年1月出生在河北香河农家的男子,在七八十岁让世人所知,一生沉寂,垂垂老矣,走向盛名。他写下了《顺生论》、《负暄琐话》、《负暄  相似文献   

3.
我跟王平有些缘分。他在武大读作家班的时候,我到那里组稿,托他帮忙。后来他从湖南文艺出版社调到省出版局,参与创办《书屋》杂志,搬家后的房子,我住过,感受了他的生活风格。他在局里编辑一本出版产业内刊时,发表过我的文章,当过我的责编。这些年,我陆陆续续看过他的一些小说、散文,以及介乎小说散文之间的散文小说或者说是小说散文,譬如这部《倒脱靴故事》中的一两篇,我是从《湖南文学》的清样中看的,因此,可以说我是他的读者兼校对。  相似文献   

4.
水晶翅膀     
嘉娣 《新青年》2006,(10):22-23
我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却梦想可以出版自己的小说,可惜至今为止,我的文章只在学校的校报上刊登过.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书法家郭宝庆认为:精研楷书,不是为了死记硬背的"象",而是为了"获其基,得其神"!使行笔见功力,笔笔见规制,方可求变、求新、求个性,但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常年累月的积淀与多观察、善思考、勤读书,最终获得独有、扎实、属于自己的非早熟的"风格"。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的。每天,无论是教学、出访,还是参加活动归来,多晚他都会安排时间临写几遍颜楷,哪怕二三十分钟。他有时会按计划反复读几本  相似文献   

6.
关于王冶秋     
文物保护是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社会上的人不太了解这个圈子的内幕。在这个不大的圈子里,王冶秋的名气很大。我最初知道他,是因为读了他的《民元时期的鲁迅》,后来从姜德明先生那里知道了他的许多轶事,兴趣也自然增加了。姜先生很喜欢王冶秋,彼此的交情很深。也许缘于鲁迅研究的情分,他们相知得很深,这由姜先生的文章里可以看出来。李何林先生也曾在一篇文章里介绍过王冶秋,读来很有感慨。他的学术才华和领导才华,给知识界带来的益处,今天还能感受到。  相似文献   

7.
张振勋是活跃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南洋的一位著名企业家和爱国侨领。读张振勋的有关传略,很容易发现,他的一生,特别是他的成就,几乎可以用几件受辱的事件串联起来,颇耐人寻味。 张振勋的人生起点,就是与一次奇耻大辱有关。他  相似文献   

8.
有位读者来信,谈起一篇文章,是关于景色的随笔. 他说文章写的正是他的家乡,在离家多年后看到这样的文字感觉很温暖,但同时也有淡淡的忧愁.  相似文献   

9.
读完小学后,他想继续读初中。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的时候,父亲却希望他可以留在家里帮忙放放牛,家里实在负担不起那么多孩子的学费了。让母亲担忧的是,离家里最近的学校也有50公里路,这么小的年纪每天来回走这么远的路怎么吃得消?他却望着母亲眼神坚定地说:"我不怕,只要可以继续读书就值得!"恢复高考后,他上了本州一所师范学院开始了  相似文献   

10.
回文诗趣话     
回文诗属于杂体诗的一种,主要特点是顺读和倒读皆成文章,构思奇巧.有一种回文诗是可以反复回旋读的,这样得诗就更多.有的回文诗还巧妙地排列成各式图案,纵横交错成文,类似文字游戏.据传回文诗始于晋代傅咸、温侨,只是他们的诗今皆不传.现在可以见到的回文诗,最早要数晋朝泰州刺史窦滔之妻苏惠所作的。胜现图、。晋书·列女传。有一段话说:窦洒“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致现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为什么要写成倒顺皆可读呢?传说是苏意怕丈夫看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便花费了很多。C血,才把诗写成顺读倒…  相似文献   

11.
是那浑厚的男中音使托马斯·考斯托弗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歌唱家.可是,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当他登上舞台的时候,观众们最先关注的是他的形象,而不是他那美妙的歌喉.  相似文献   

12.
1899年2月3日是舒先生(我们一直这样称呼老舍先生)的诞辰之日,到了每年的这一天,我总会想起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他正直、博学、热情、坦诚,还会时不时地以冷幽默的方式说上几句针砭时弊的深刻话语,逗得众人哈哈大笑,他自己却一脸严肃地不动声色。今年我依然想起了舒先生,想起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他在一起的宝贵日子。在那段时间里,舒先生为北京人艺写剧本最多,也常常到人艺来读剧本、看排戏  相似文献   

13.
小声歌唱     
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男子,在车水马龙的街上,摇着铃铛,一路前行。你可以看见他的表情———迎面来了车,他也会张皇四顾。但是,如果,车不算多,人不算挤,行进还算顺利的话,你会看见他的嘴巴在动,你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我可以告诉你,他,那是在唱歌。  相似文献   

14.
正读段天顺先生的《诗稿》,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的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我在段老领导下工作过,这种感觉就更深。段老16岁即加入,后又长期在北京市水利和民政部门做领导工作,可以说是典型的政府官员。他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之余,养成了吟习诗词、寄意竹枝的习惯,离休前即出版了《燕水古今谈》、《燕水竹枝词》、《民苑集》、《新竹枝词集》等著作。离休后,又主持北京诗词学会工作近20年,出版了《竹枝斋诗  相似文献   

15.
马老师:您好!读了您的文章,觉得您是我最可信任的人。我是个21岁的女孩,在一家工厂上班。后来我就遇到了他,1.80米的个子深深地吸引了我,出乎意料地是他同时也看上了我。他曾对我说百分之一万地对我,这让我很感动,不由自主地让他吻了我。后来我们订婚了,再后来我把一切都交给了他,一切,一切……一年过去了,不知是他变了还是我变了,我们为一些小事常发生矛盾,渐渐地他对我冷落了,不再如以前那样宠我。更让我失望的是他竟然又看上了我多年的邻居和朋友晓霞。后来的一天我问他,他对我坦白了这些,他哭了。我问他是后悔了吗?他说不是,是我们两个…  相似文献   

16.
勿忘契诃夫     
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俄国散文的普希金”——伟大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和戏剧家安东·契诃夫离开这个世纪已经100年了。在那个他痛感“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的年代,死于肺结核的契诃夫,年仅44岁。他在逝世前赶写出的话剧《樱桃园》由他的夫人克尼碧尔首演于莫斯科,半年后契诃夫离开人世。现在还有人读契诃夫的小说吗?还有多少人能感受到这样一位有着独立思想、同情下层劳动人民、鞭挞黑暗专制制度、创作态度极为严肃的知识分子作家的价值?据说,如今的俄罗斯似乎已经不太有人提起契诃夫了。在中国,如果不是中学课本收进了他的经典作…  相似文献   

17.
我推荐朋友们读一读李景阳先生的新著《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中的社会冲突——对俄罗斯的实证分析》1。这部视角新颖、文风华美的著作出版已经有一年之久 ,但却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我同李景阳先生相识二十余年 ,他学识渊博 ,涉猎庞杂 ,有自己独特的治学之道。他的文章 ,多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虽然李景阳先生直到去年才被评上研究员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他学术能力的认知。我喜欢读李景阳先生的文章 !《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中的社会冲突——对俄罗斯的实证分析》是李景阳先生经过三年多的潜心研究 ,在收集、整理大…  相似文献   

18.
公元1891年11月,圣彼得堡一位著名出版家写信询问托尔斯泰,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托尔斯泰回信说,中国的孔子和孟子对他影响很大,而老子则是巨大。事实上,早在1884年3月27日,他在日记中便记述道:"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的确,伟大的俄罗斯作家  相似文献   

19.
正我读汪曾祺散文,极喜欢他写父亲的那篇"多年父子成兄弟",父子对坐,可以浅酌,可以吸烟,看画写字,何其温馨隽永?汪曾祺先生是大家,小说、散文皆精——有一种大家气象,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深蕴醍醐。我觉得汪老有名士气,文如其人,散文即冲淡。他也写旧体诗、画画。因为闲时爱涂鸦旧诗,所以也很注意汪老写的诗。汪老的诗有一种韵味,耐咀  相似文献   

20.
秀生老弟与我相识有年。一日,他将其一部厚重的《一半的月光》诗稿交我先睹,希望我能谈谈读后感。这当然是对我的信任,可惜的是我不会写诗,更读不懂诗。我一直以为诗是一种神秘的文体,无天赋无灵感不能为之,而我正是这样一个“二无”之人。但是,在我将诗稿通读了一遍后,为秀生的勤奋努力而惊讶而赞叹,被他洋溢在诗中的澎湃激情所深深打动。我觉得,起码,他所抒发的情感,获得了我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