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敬佩义蟹     
秋高气爽,一年一度吃蟹季节又来临了。有一则古人吃蟹的轶闻,值得玩味。话说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即十五世纪下半叶,在今天上海松江区的干山,住有一位绅士沈宗正。每逢深秋时节,他就在水塘设置专门捕捉螃蟹的竹栅。等蟹爬进去,他就取出来烧熟下酒,其乐融融。一E1,他眺望到竹栅里有两三只蟹,连忙走近去看。但见一只蟹的八个腿都断了,不能动了,而另外两只蟹却正齐心协力地将它架持着,努力爬过竹栅以逃命。沈不由得感叹道:“我们人类是万物之灵,但兄弟、朋友之间尚且还要争斗、诉讼,甚至乘人之危排挤、陷害。像蟹这样的水族,居然还讲义气,太难得了!”于是,他命下人拆除竹栅,从此终生不再吃蟹了。  相似文献   

2.
蟹缘     
我生在水乡,曾学习、工作在水乡,对那八只脚的螃蟹,实在熟悉不过了。 记得歪歪学步时,大人们给我的“玩具”之一,就常常是一只拴了线绳的螃蟹。见它张牙舞爪、横行霸道的样儿,开始真有点怕,以后慢慢地倒爱上它了。十几岁,会游泳了,我们几个小伙伴便常到河岸边小洞里掏蟹,往往用不了多久,就能拎一大串回家。那时家乡螃蟹真多,父亲罱泥能罩到蟹,母亲拉犁能逮到蟹;尤其遇上汛期,大路边、锅台旁都能爬上蟹。我们玩蟹、吃蟹,蟹与我可算“青梅竹马”。  相似文献   

3.
《今日上海》2012,(2):56-57
每逢深秋初冬时节,通常是崇明的旅游旺季。究其原因,大多数游客除了观赏崇明美丽特有的海岛景色以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冲着吃崇明蟹和崇明羊肉来的。就说崇明蟹吧,这个季节的崇明蟹虽说个头不能与阳澄湖大闸蟹相比,但鲜味远在阳澄湖大闸蟹之上,其肉质细密有香味,雌性蟹黄足,雄性蟹脂多,正是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上品。自小我就生活在崇明,说起崇明蟹,我真有不少有趣而美好的往事可告诉诸君。  相似文献   

4.
《今日上海》2010,(1):45-45
“崇明老毛蟹”,是上海人对崇明蟹的一种习惯叫法。事实上,该种蟹在生物学上的真实名称是“中华绒螯蟹”,因其两只螯上有着浓浓的绒毛,所以俗称“毛蟹”。“中华绒螯蟹”是一种有趣的回游性水生动物。每当春暖花开时,幼小的蟹苗(又称“大眼幼体”)会借助涨潮时潮水的自然推力,由长江口成淡水交汇处向崇明及长江口沿岸的河汉沟渠迁栖,经过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日长夜大,“大眼幼体”变成“扣子蟹”,再长大为“成蟹”。  相似文献   

5.
食蟹六忌     
<正>金秋时节,螃蟹可谓膏肥黄美。但螃蟹味美却并非人人皆宣,而且安全也远比美味更重要。不吃死蟹死蟹体内的寄生菌会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使蛋白质分解产生毒素。蟹死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毒素越多。不吃隔夜蟹螃蟹为含组胺酸较多的食物,隔夜蟹中组氨酸在某些维生素的作用下,会分解为毒素,回锅加热虽可杀灭病源微生物,却不能破坏毒素,从而导致组氨酸中毒。蟹最好现蒸现吃,一般不要超过4小时。  相似文献   

6.
秦文 《今日上海》2008,(10):54-55
首届崇明老毛蟹节在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开幕,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到崇明旅游的人们不仅可以尽赏公园美景,而且可以享受捉蟹、尝蟹、品蟹、买蟹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相似文献   

7.
芳心 《今日广西》2007,(3):49-49
菲律宾拥有十分绵长的海岸,因此海产特别丰富,海鲜是当地居民十分喜爱的一种食品,也是大部分餐馆的必备菜式。在市场上,鲜虾.龙虾、蟹、鱼、鲜鱿等海产品琳琅满目,经过烧烤的海鲜在菲律宾较受欢迎。海产品经过烧烤后,不仅可以有效地驱除腥味,还可以增加它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食欲大增。菲律宾的蟹有很多品种,可谓千奇百怪,在众多的蟹中,以长滩岛上的人妖蟹最为奇特,这种蟹是雌也是雄,双性合一,因此当地人生动地称之为人妖蟹。人妖蟹经过烹调后肉质饱满嫩滑,蟹膏丰富软糯,是菲律宾的一种特色美食,在很多酒店都可以品尝到。  相似文献   

8.
蟹的趣事     
70年代初,我和许多上山下乡的知青一样,来到了祖国的第三大岛——崇明岛。二十几年后的今天,在农场务农的情景,早已从记忆中淡漠了。但一桩从挖蟹到尝蟹的趣事,时至今日仍浮现在眼前。 记得,刚踏进农场连队,什么农活也不会干的我,仅能围着老职工转来转去。由于我天资愚拙、听觉受限,动作迟缓。连长一气之下,给我换了一个活儿。  相似文献   

9.
蟹都蔡桥     
螃蟹的长相特别,行动诡秘,持铁甲长戈横行,令人生畏,又惹人喜欢。所以,我国古来就有那么丰富、那么精采的关于螃蟹的诗、画、文章,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对蟹折腰。晋代葛洪称蟹为“无肠公子”。宋代傅肱称蟹为“横行介士”。不少人一提蟹就起诗兴,生画  相似文献   

10.
台湾美食     
尚道 《台声》2008,(8):83-86
来到台湾,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囊括大江南北,各式各样美食任君挑选,不管是各国料理,亦是中华传统美食与岛内道地小吃,菜色琳琅满目。吃在台湾,不仅便利,更是一种享受。对于台湾人而言,吃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表现,万其台湾特殊的历史,使得饮食文化更加多元,不仅各系的中华菜肴在此发扬光大,更汇集来自全球各地的精致饮食。台湾可说是一个道地的美食之岛。  相似文献   

11.
陈伟明 《中国发展》2007,7(1):89-92
地处侨乡的广府文化,历史上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从中国走向世界,维系着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的赤子之心,在传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侨心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在开展港澳台侨工作中,以广府文化为纽带,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的联系交流,对推动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谭舯 《统一论坛》2013,(2):75-77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历史最悠久,传入中国时间也最早、佛教来到中国后.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又不断与中国社会会通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华古建文化探源汤启鹏中华民族由许多民族组成,因而其古建文化融合了各民族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成为东方古建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一页。中华古建文化,灿烂辉煌且源远流长。一百兽集团与穴居文化百兽集团是远古居住于中国西北高原并以百兽为图腾...  相似文献   

14.
体育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困境无法回避,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成为必然,通过深入了解其文化特征、发掘其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正视其先天缺陷,探讨贯穿从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到物质文化层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的系统性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丰富的水产资源中,河蟹是水族大家庭中习性较奇特的一支。每年秋冬之交,大批性腺发育成熟的河蟹,便翻江越河向大海里迴游,并在海水中交配,产卵;初夏,成羣结队的幼蟹又逆流而上,穿越滔滔恶浪到江河淡水中择地安居。这种习性决定了河蟹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自生自繁的规律。现在水产科技人员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地改变了它们的习性,使其家族更加兴旺了。中国的蟹种类多达五百种。最著名的是河蟹(俗名叫毛蟹、清水蟹;学名叫中华绒螯蟹),它适应性强,分布广,北起辽宁省,南到广东省,凡是通海的河川湖泊都有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的两条基本原则。正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国家文化资源已经润物无声地进入了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7.
王艺腾  陈继红 《群众》2023,(21):24-25
<正>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定位、新概括、新方针和新使命,开辟了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境界。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智慧滋养和扎实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融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8.
秋凉蟹正肥,又是把酒品蟹的好时节。除了当地海产的花蟹,台湾各地的酒肆食坊纷纷把大闸蟹作为吸引食客的“头牌”菜。对于众多老饕来说,吃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率领神农氏时代的先民们在拓荒中华农耕文明、开创中华医药学等民生文化先河中所凝聚而成的炎帝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特征是开拓、  相似文献   

20.
刘光前  刘逸 《新东方》2010,(3):35-38
饮食是生命之本。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在解决果腹问题以后,必然要求吃得好、吃得美、吃得有品位,吃的文化也不断发展丰富起来。饮食文化也叫烹饪文化,顾名思义,饮食是由饮和食构成的。饮通常指茶、酒及其他饮品;食专指主食和副食,而最受重视的则是菜式。人们在吃出文化的同时,也把对饮食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美学的层面,即从味感美学的高度去欣赏和评价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