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说"……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他们自己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有责任保护他们."可见,保护包括违法犯罪少年在内的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而对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来说,国家的司法机关则肩负着教育、挽救、改造他们的特殊保护职责.积极推进少年审判制度和审判方式的改革,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充实暂缓判决的经验,使越来越多的符合一定条件的少年被告人通过暂缓判决得到教育挽救,这正是国家司法机关的特殊保护职责在少年刑事诉讼中的体现,也是符合人类共识潮流的.  相似文献   

2.
奇特的判决     
比尔特·孔特尔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官。他经常遇到一些因酒后开车而被控告的司机,绝大多数还是多次被控。违章者往往故态复萌,照喝不误。于是;孔特尔决定改判犯人“参观”城市里的停尸房,让他们看车辆事故中的死者,解剖这些死者,也强迫他们在场。这一奇特的惩罚很凑效,近几个月来,孔特尔受理的140名因酒后行车而被处罚的司机从未再犯。奇特的判决  相似文献   

3.
4.
行政诉讼一般给付判决以保护行政相对人公法上的请求权为主要目的,该请求权的内容以财产或金钱的给付为主,并逐步扩宽到信息行为、对生存的照顾和基础设施的给付、因公法合同而提起的诉求等等.它不同于履行判决,后者以支持行政相对人请求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为内容,两者在功能上具有相互排斥、相互补充的特点.一般给付判决尚未被法律规范所承认,这是我国行政诉讼判决体系的一种缺失.  相似文献   

5.
有罪判决证明标准是我国刑事证据理论研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从几种主要的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出发,并考察西方两大法系的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应当以借鉴西方两大法系的精华和总结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的不足为基础,建构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根据犯罪性质和判决严厉程度可作如下设计:最高标准———“确定无疑”;第二级标准———“最大程度的盖然性”;最低标准———“相当高的盖然性”。  相似文献   

6.
2005年11月,最高法院提出将在全国法院推行判后答疑制度,以改善涉诉信访的处理方式,这一改革,表面看来是针对群众对判决有疑惑的解答问题,深层次又折射出我国司法判决说理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判后答疑制度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在解惑,而应当做好趋利避害的制度设计工作,发挥判后答疑的双重功效,为司法判决的改革起到催化和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法治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实践以后 ,在当今的法学理论界出现了所谓的法治危机 ,即传统的依法办事的理念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法治命题能否成立 ?法律解释的客观性是否存在 ?法律有没有确定的答案 ?有没有惟一正确答案等都成了法学 (尤其是其中的批判法学 )评论的对象。如何摆脱西方法学者所讲的法治危机 ,已严肃地摆到了法学理论工作者面前。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多种理论 ,许多作者都试图摆脱传统法治的困境。其中 ,法律论证理论就是重要的一支。法律论证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法治理论有所修正 ,但从总的方面看 ,它是对法治精神的维护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捍卫法治的理论。为了进一步论证法治的命题 ,本刊编辑部组织了山东大学的部分师生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以期引起共鸣与反思。现刊载部分以便推动此项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行政判决制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行政判决在行政审判中具有独特地位 ,既影响对相对人的救济 ,也影响对公法秩序的维护。现行《行政诉讼法》对行政判决制度的规定有许多欠缺 ,因而需要重新进行制度设计。本文探讨了行政判决制度中的三个重要问题 :即行政判决的种类、行政判决的效力和行政判决书的改革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人民法庭对发生在乡土社会中的一起民事相邻权纠纷处理过程的叙述,力图展示承办案件的人民法庭的法官在形成判决意见的过程中考量的各种因素、法官审判案件所追求的目标、以及为达成目标所作的努力。透过对法官判决模式的界定与案件审理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基层人民法院法官为谁而作出判决的结论以及支持法官如此判决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暂缓判决将定罪和量刑相分离,通过设定考验期最终决定给被告人何种处罚结果,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宽容和关怀.暂缓判决不仅体现了刑罚社会化、个别化、经济性、最后手段性的要求,而且避免了未成年被告人重返社会的困难.因此,为顺应缓刑制度发展的世界潮流,需要在立法上确立使原罪刑宣告丧失效...  相似文献   

11.
判决推理不单指从前提(即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到结论的推导过程,而是法官运用各种法律理由论证特定法律判决行为尤其是判决结论的证明过程。判决推理的主体限于法官,它是法官围绕判决活动而进行的逻辑思维活动,是一种实践推理,是一种寻求判决理由正当性与合理性的证明活动。  相似文献   

12.
判决公开是我国一项重要诉讼制度和宪法原则,但这一原则在实践中未能充分实现其制度价值。因此,相关部门要尽快改善基层法院的硬件设施,设立国家判例数据库,完备案例的检索功能;判决书选择公开出版或网络公开。  相似文献   

13.
判决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标志,是人民法院审判职能的集中体现,故此,判决的效力不容忽视。本文拟从民事判决的内容、民事判决的效力入手,着重对民事一审判决的效力问题作以论述,以期引起诉讼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民事一审判决效力(尤其是一审上诉期未满的判决效力)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同时履行抗辩权作为一项实体制度,可以在诉讼外行使也可以在诉讼内行使。当在诉讼内行使时,目前有三种裁判方式,交换给付判决相对于驳回原告诉讼请求而言,符合双务合同的牵连性及同时履行抗辩权目的,并可以彻底解决纠纷,相对于确定的同时履行判决而言,符合诉讼的法理,相对于反诉而言更加诉讼经济,并且从理论和制度上看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行政判决是行政审判程序的最终结果,突出展现了法院在案件结果处理方面的权力和对当事人权利救济的程度。依据我国1989年的《行政诉讼法》和2000年公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法院对原告诉讼请求不予支持时,判决形式有维持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确认合法判决、确认有效判决四种,并各有自己的适用情形,其中维持判决在三大诉讼中是行政诉讼特有的判决形式,作为行政诉讼判决也是我国行政诉讼所独有的。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判决形式何以能存在,其妥当性尚需追问。  相似文献   

16.
判决推理的重要问题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如何建立它的大、小前提,也就是如何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和准确地援用法律规定从而做出公正合理的判决。其基本构成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方面,不但要涉及案件事实的侦查活动,还要涉及如何运用证据、正确判定证据的可靠性和充分性的问题;二是对适用于具体案件法律规范的理解、选择与判断;三是判决结论的得出。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中的责令重作判决,对于纠正违法具体行政行为,督促、引导、规范被诉行政机关重新作出正确的具体行政行为,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充分的司法救济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化对责令重作判决司法适用的认识,限定被诉行政机关重作行为的期限和内容,会进一步充实司法审查权的内涵,较好地协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有助于拓展司法审查空间,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的行政判决包括维持、撤销、履行、变更等七种类型,但如此分类已与日益变化的行政诉讼实践脱节。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行政判决种类进行重构和完善,以使其能够为相对人提供完整的行政救济,对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予以有效纠正,从而实现行政诉讼制度的根本功能。  相似文献   

19.
执行判决裁定渎职罪是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的渎职犯罪。本罪在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两个方面。因此,其具体罪名可以确定为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和滥用执行判决裁定职权罪两个罪名。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或国家的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0.
判决理由是法官判决的依据,关系到判决结果的公正和法院的公信力,司法正义是判决理由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法官说明判决理由是司法职能转化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保障其权力公开、遏制司法腐败、沟通国家、社会与当事人的关系,说服当事人接受判决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