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独特的陆海复合地理位置注定了中国必须同时"海防"和"塞防"。俄罗斯与中国拥有漫长的共同边界线,故中俄关系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陆上安全。对于中国来说,只有在陆权相对稳固的基础上,才能加快海权的建设。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仅确保了中国陆地边境的安全,也为中国顺利解决海洋争端、维护海洋利益以及进一步发展海权事业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中俄之间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海权关系框架应是配合与协作。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次大起大落,海权得失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17世纪末至18世纪,俄罗斯成功地西进波罗的海并夺取黑海制海权,直接促进俄罗斯实现崛起;19世纪,因政府特点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加之海洋地理环境的限制,俄国在海洋角逐中惨败,国家由此衰落;20世纪,苏联在工业化和强大的海上力量支撑下再度崛起,后因军事海权与经济海权脱节,领土扩张与国家安全冲突,国家再度走向衰落;进入21世纪,俄罗斯对过去海上争霸战略进行调整和改革,实行更加务实的海权复兴战略,适度地发展海上力量,更加注重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谋求重新崛起.  相似文献   

3.
孔志国 《南风窗》2014,(16):30-32
<正>如果中国能够以最大程度的和平的办法解决了争端,冲出美国、日本等国联手打造的重重围堵,胜利走向大洋,那么中国就创造了海上和平崛起的历史,这无疑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海上崛起是中国强大的必然一步。中国发展对海洋依赖程度益深,海洋通道的喉咙被他国拿捏、海洋资源被他国瓜分的痛苦就会益加凸显,尽快改变这一处境的需求也就愈加强烈。厘清海权并实现完整海权,对志在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中国,已经是不容再绕过的议题。  相似文献   

4.
马汉是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海军史学家和战略思想家。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其海权思想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对海权的含义及构成要素的论述,二是有关海权对历史进程和国家繁荣的重大影响。马汉的海权思想在后世促成了所谓"英国式战争方式"的兴起和讨论。尽管马汉认为他的海权思想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事实上任何一个希望从马汉海权论中汲取教益的人,都必须意识到其思想固有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17世纪,在欧洲航海国家大举向东方殖民扩张的进程中,地处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交叉点的我国领土台湾成为新兴海权代表荷兰觊觎的对象。荷兰凭借强大海上实力趁机侵占台湾并构建起庞大的远东殖民贸易网络,将台湾作为拓展贸易和建立远东霸权的重要据点,自此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38年,不断卷入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殖民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6.
陆海复合型大国的主要特点是在拥有较强大陆权的条件下,也拥有足够发展海权的海岸线。此类国家所具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极易陷入面临来自陆海两个方面压力的安全困局当中,而能否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正确方向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历史上此类国家的经历告诉我们,中国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大国,应该将巩固陆权作为发展海权的基础,并且通过加强战略合作的方式有效推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声音     
《南风窗》2007,(6):10-10
中国应缓建航母针对中国将在2010年完成航母建造的传闻,北京大学外交学系主任叶自成近日发表文章称,中国的和平发展决定了现阶段必须仍以中国大陆本土的建设为中心,以陆权发展为战略重点,而发展海权应当是有限的,应当服务和从属于陆权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言论     
中国陆权和海权的关系近代以前,在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大陆,对这种威胁的反应使得中国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陆国家。近代以后,中国受到了海陆两方面的威胁,中国海陆复合的地理特点要求中国海陆兼顾,然而,国家战略资源的有限又不允许同时有两个战略重点,必须在不同的时期依据国际形势的特点确立战略重点,历史上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深刻说明了这个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中国确保陆权与发展海权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确保陆权是发展海权的基础。因为陆地是安身立命之所在,没有陆地,国家不复存在,焉能发展海权?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建设,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而且在冷战后中国在亚欧大陆上的地缘战略环境发生了十分有利于中国的变化,中国应该集中战略资源大力发展海权。海权是陆权的自然延伸,仅有陆权,没有海权,出海口被堵死,不能经略海洋,不但发展受到限制,而且也不能很好地确保陆权。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中国的海权潜力得以开发,同时致力于建设海洋强国。但中国面临比较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美国的海上霸权、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以及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共同制约着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目前,对中国海权战略的发展存在三种观点:无足轻重的海权、辅助性海权及主导性海权。结合中国的现实需要和海洋安全形势,无足轻重的海权和辅助性海权不能保障中国的海洋利益,主导性海权才是中国发展海权和建设海洋强国的理想选择。作为海权的核心,中国海军必须实现作战理念、军种战略、编制体制以及作战能力方面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10.
2012年9月25日是中国海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就在这一天,中国海军"辽宁"号航空母舰(前"瓦良格"号)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2012年11月25日,中国航母舰载机成功实现起降.2017年4月26日,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其战略地位不断提高.[1]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在历史上主要是作为一个陆权大国而非海权大国存在.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发生根本转型,也使国防传统发生变化,让我们从传统的"陆权主义"走向"海权主义".航空母舰的列装就是这种"海权主义"的产物.由地缘政治环境变化导致作战环境和作战任务转变,需要中国海军提高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建立一个完善的作战体系.而这个作战体系的核心正是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海上控制能力强、续航能力强、吨位大和设施齐全,不仅能满足上述应对传统安全威胁的需要,也能满足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章剑锋 《南风窗》2012,(10):44-49
中国应当跳出就海论海的思维,面对一些国家同时通过资本与资源等全方位对中国推行的围堵战略,学会用巧实力,打主动牌,下先手棋,平时拿海权问题备着,关键时刻与有麻烦的美国互相换牌。  相似文献   

12.
论美国海权之路中的外交因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权是“权力”内涵的延伸,即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在海洋上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媒体     
《南风窗》2013,(8):16-16
01印度能成为一个大国吗?英《经济学人》3月27日中国无疑已经加入世界大国行列。而人们常常以谈论中国的口吻来谈论印度。但在大多数人眼里,印度仍是一个无法完全与大国步调一致的准大国。这是印度的悲哀。印度本该作出更多的贡献,尽管财力和经济活力不如中国,但它致力于法治、人权建设,这是强大的软实力。但印度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成为稳定力量和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巨大潜力,最  相似文献   

14.
作为历史文化大国,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而道远。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就必须具有一个强大且富有亲和力的文化存在,承担一个世界大国的全球文化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具有引导力的文化形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贡献力。在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本刊记者特约请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季正矩研究员及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德定博士就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前言二次世界大战颠覆了传统海战的面貌。作为传统陆权大国的苏联,理论上对传统海权的迅速落伍应该深感欣慰。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以航空母舰为主体的新一代海权由于航程更远,使得深入打击的航程同样超过传统舰炮岸轰的射程,达到数百公里级。这表示苏联的海岸线不但仍然受英美海权的封锁,而且威协的目标更深达内陆。要如何才能对抗新崛起的航母战斗群呢?被淘汰的巨舰大炮显然不是个选择,而无论造舰能力与航空工业,战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可能与必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这样一个重要而又长期未解的问题的挑战,确实不仅可以产生一个中国学派,而且有可能产生两个、三个或多个中国学派。不过,目前的重点应该是中国和平融入国际社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时候,能够不去重蹈历史大国暴力崛起的覆辙,以和平的方式成为世界性大国,这本身就富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挑战和刺激。  相似文献   

17.
王德超 《南风窗》2007,(21):81-81
近年来,诸多产品的产量、销售量和进出口总量等,都已使中国成为经济总量大国。但经济总量大国不等于是经济强国。中国在当前及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难以成为经济强国。而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严重缺少拥有自己核心领先技术、在国际市场有持久竞争优势的企业群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丰富的实践中形成新的理念和观念,并逐步整合成为系统的大国外交理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源于中国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和优秀的国际外交思想理论。中国集世界文明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和发展中大国三位于一体,这代表了历史的继承、当代的创新和发展的方向。外交理论同国际社会密切相关,国家特色通过国际交流而更具世界意义,中国为此需要在增强理论自觉和自信、超越传统思维局限和确定国际交汇合作方向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展望未来,中国需要全面和辩证地处理好机遇和挑战、特色和共性、目标和能力这三对关系,从而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求变革、谋发展、惠民生已成为各国的主流民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国,为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葛腾飞 《国际政治研究》2004,(3):104-111,141
本文通过结合历史的和地缘政治的视角 ,对各大国 ,尤其是美国和中国在朝鲜半岛政治进程中扮演的地位和作用 ,对半岛内部自主性力量日益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作用予以分析 ,认为伴随着半岛内部自主性力量的日渐上升 ,在朝鲜半岛的政治走势中 ,将最终形成一种实质上的三方架构 ,即“陆权国家 +海权国家 +朝鲜半岛自主性力量”的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