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绘事后素"是《论语·八佾》篇中孔子答子夏问诗的一个类比。孔子用在素白的底子上加以色彩的绘画方法来寓意礼是建立在"仁"这种质地上的华饰,从而从"绘事后素"导出"礼后于仁"、"美后于善"、"文后于质"的美学思想。孔子从仁与礼的思想出发考察诗,充分体现了孔子"依仁游艺"的观点。孔子用礼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来评价诗,其中文质并举的观点完全不同于道家、墨家的文质观。绘与素、礼与仁、美与善、文与质的二元统一,实现了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中和,倡导的是艺术显现与人格修养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霍秀红  王娜 《理论月刊》2012,(10):150-154
中国特色公共管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通过职能转变、结构优化、制度建设等系列改革措施建立起来的政府管理公共事务促进社会发展的制度体系。其实质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体制机制保障。通过中西比较的国际视野分析、探讨,总结这一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建构类型以及应关注的重点,对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完善世界公共管理改革理论与实践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 于客观世界事物的认识 ,中国和西方古代有显著的区别。中国人重人文关怀 ,以物喻理 ,关注社会 ,具有亲民、爱民、为民的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西方人重科学理性 ,直接观察考究 ,逻辑推理 ,注意揭示自然规律。对于水这个与人类关系最为紧密的物质的认识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这可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来说缺少科学精神而富有人文精神的一种反映。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面对奔腾的江流 ,见每次进入河里边时的情况不一样 ,感悟出世界变化的永恒 ,他的话“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闪耀出辩证思维的智慧灵光 ,进而推论世界万物都在发展变…  相似文献   

4.
梁瑜华 《传承》2008,(2):90-93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中、西文化环境的不同,其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教育重人性,西方教育重神性;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中国教育重政事,西方教育重自然;中国教育重和谐,西方教育重竞争;中国教育重群体,西方教育重个体。从文化的视角对中西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的差异进行比较论析,我们可以探讨21世纪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栽体,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中、西文化环境的不同,其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教育重人性,西方教育重神性;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中国教育重政事,西方教育重自然;中国教育重和谐,西方教育重竞争;中国教育重群体,西方教育重个体.从文化的视角对中西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的差异进行比较论析,我们可以探讨21世纪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以来成为农民关心的焦点问题。2011年以来,新乡市凤泉区大块镇在农民增收、土地增效上做文章,积极探索推进土地流转,实现了重大突破,流转土地占镇土地总面积的93%以上,使农民尝到了实惠,被称为"大块模式"。为了进一步了解土地流转给"三农"带来的效果,新乡市凤泉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了专项调研组,对大块镇土地流转模式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研,期望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傅艳蕾 《前沿》2014,(23):58-59
从"需求"视角展开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与吉登斯的共性。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侧重"物质需求"阐释意识形态内容的来源,而吉登斯侧重"心理需求"阐释意识形态形成的方式。根据这一理论分析和比较,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坚持意识形态内容和形式"两手抓",不仅要关注意识形态内容本身的建设,而且还应关注意识形态形成的方式方法及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法律是和国家相伴而生的,中西之间在国家起源问题上一开始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最早的国家是直接从原始社会的民族、部落转化而来的。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就是在一个部落联盟的基础上,由部落联盟首领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排斥了“法定”继承人伯益,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而建立起来的,自此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而在西方,国家的起源乃是建立在氏族制度解体的基础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古雅典城邦国家就是通过一次次的立法,逐步废除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代之以按地域划分的行政单位而建立…  相似文献   

9.
从儒道美学观之比较看庄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方然漫长的封建专制政治和文化统治,给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带来了沉重的思想禁锢,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不愿意从自己观察、实践的结论中去寻求真理,而一味习惯于到书本上去抄袭教条,总是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常数”看中西艺术的交流与变革樊华中西文化背景迥异,艺术创作的发展线路也各不相同。相对而言,西方传统偏重于再现中的表现,而中国古典艺术则在表现、再现的背后,注入了更多的灵的发现和人的情致。到了今天,中西双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自现代主义以降,...  相似文献   

11.
啃老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一个全球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现代社会抚养子女时社会性断乳延后,本质上是现代性的产物。近年来欧美遭遇的主要是危机型啃老,即两代人分摊经济不景气的负担;而中国遭遇的主要是发展型啃老,表现为两代人分摊高昂的城市化成本。基于中国和西方不同的代际伦理和经济发展水平,啃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两个决裂"思想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其基本观点是"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当今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异常严峻,从实质来讲,就是"两个决裂"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现。因此,正确理解"两个决裂"思想,对于我们当下在意识形态斗争中赢得主动,并取得意识形态斗争的最终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眼光,在勾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过程中,始终强调知识和人才(即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点。这正是我国目前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今年年初以来连续发表了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为面向新世纪的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从富于战略思维的高度作了精辟的理论概括。 党的理论建设的创新,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特点。作为党的干部来讲,怎样把富于创新精神的理论转化成为自己的思想自觉,从而  相似文献   

15.
从《琴论》看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健  张国花 《求索》2007,(5):168-170
李贽“吟其心”的琴论是以他的童心说为美学基础的,他的琴论是对正统儒家重“禁”重“中和”的音乐思想的一种反叛,表达了新兴市民阶层重“真声”的音乐美学理想,而且关注到音乐风格多样与意境深远的问题,具有值得重视的历史进步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到新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这些思想深刻揭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特征和科学规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党的  相似文献   

17.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它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开创了截然不同于历史上和当代世界其它曾经处于和正在处于分裂或分治状态的民族国家实现国家统一之新道路、新模式,充分显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性优势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人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初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过完全自发的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作为理解的前提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时也努力清除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混杂的非自觉的、消极的传统文化因素,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传统文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不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四个自信,还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都需要和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相结合的表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完整总结,也是指明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9.
陈芳芳 《中国人大》2010,(15):52-53
什么是全球化?15世纪郑和下西洋以及随后哥伦布的航海成果,定义了地理意义上的全球化,货物和资本的跨国流动及全球市场的形成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21世纪贸易往来的增加和信息科技的扩散使地球成了一个村,全球化的内涵更加广泛,即政治上国际和地区组织的作用加大,经济上各国依存度提高,科技成果广泛共享,不同文化、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在冲突中共存共融。  相似文献   

20.
从“一国两制”看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王晓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不仅提供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的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而且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崭新理论,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