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1~1984年我所对青海、甘肃和四川三省的牦、黄牛皮下蝇调查中,发现牛皮蝇(Hypoderma bovis De Geer)这个种的三龄幼虫的第七腹节腹面有刺(模式种无刺),而且有三种形式的分布,占收集总虫数的14.92%,而且在分布上代有普遍性。为了证实形态上几乎一致,而仅是体刺变异的亲缘关系,1985年从我们饲养的自然感染牛皮蝇的牦牛中收集到其中两个变异类型和模式种三种三龄幼虫,将其血淋巴蛋白质用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Vertical PAGE),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后,其变异类型和模式种所显示的蛋白质区带图谱及其带数的相对迁移率(Rf)均发现有明显的差异。这种生化上的明显差异,说明牛皮蝇这个种内至少存在2~3个亲缘种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在青藏高原东部,中华皮蝇是引起牦牛皮蝇蛆病的优势虫种,受其危害最严重的是1~3岁的幼年牛。迄今的研究结果表明,成蝇飞翔季节在5~8月,盛期为7~8月。宿主内脏器官9月份寄生有较多的一期幼虫,继而在10~12(或11)月份达到高潮。11月到翌年2月(或3月)幼虫陆续移行到皮下,发育为二、三期幼虫,3~5月三期幼虫陆续离开牛体。笔者建议,在宿主内脏器官幼虫寄生高潮期及皮下出现幼虫的初期,即每年在11月份对牛皮蝇蛆病进行有计划地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3.
微量补体结合试验诊断边虫感染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边缘边虫DS—1株接种除脾易感牛,制备出补体结合试验诊断抗原,并建立了边虫感染牛总量为0.2ml的微量补反诊断法。所制备的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实验室条件下人工感染牛的补反检查,符合率为100%;自然条件下感染牛补反检查的符合率为92.3%;安全区牛无假阳性反应。人工感染牛于第10天可测出补反抗体,30~40天抗体滴度达到高峰,60天后开始下降。边虫补反抗原与瑟氏泰勒虫、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伊氏锥虫、肝片吸虫、日本裂体吸虫感染牛血清无交叉反应,与正常红细胞免疫牛血清反应为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4.
感染有单一种边缘边虫的试验牛,当染虫率达53.11%时,自颈静脉采抗凝血,在无菌条件下离心,弃上清液,将红细胞压积分为三组:①直接加入DMSO,使终浓度为5%;②用0.2%低渗盐水使红细胞裂解,在虫体沉淀物中加入等量含10%DMSO的改良阿氏液;③加入等量上述阿氏液。分别封装于安瓿,悬于液 氮罐气相状态下0.5~1小时,然后缓缓浸入液氮。储藏至90天取出,在自来水下冲淋解冻,分别经颈部皮下各接种1头未除脾易感健康牛。三种悬液的感染均获成功,潜伏期为15~16天,染虫率分别为21.87%、12.7%、9.93%。前两组试验牛痊愈,后者死亡。  相似文献   

5.
利用边缘边虫DS-1株接种除脾易感牛,制备出补反诊断抗原。所制备的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建立了总量为0.6ml的补反诊断方法。对试验条件下人工感染牛的补反检出率为100%,安全区无假阳性反应。人工感染牛第5天出现补反抗体,感染后20~50天血清抗体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下降,7个月后补反抗体消失。所制备的补反抗原与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环形泰勒虫、瑟氏泰勒虫、伊氏锥虫和日本血吸虫等几种血液寄生虫抗血清之间没有交叉反应。抗原保存期达一年以上。所制备的抗原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赤峰地区阿鲁科尔沁旗和巴林右旗牛体寄生的皮蝇属皮蝇主要为牛皮蝇(Hypoderma bovis)和纹皮蝇(H.lineatum)2种,其寄生数量以纹皮蝇占绝对优势.调查的荷兰牛和蒙古牛寄生的牛皮蝇蛆其寄生强度为3~139只,平均为31只.牛皮蝇Ⅲ龄幼虫在3月中旬落地率为6.9%,3月下旬为72.6%,4月上旬为84.7%,4月中旬为92.0%,5月上旬为95.8%.牛皮蝇Ⅱ龄幼虫在7~12月份牛体内检出数分别为9、27、55、75、134和173只.Ⅲ龄幼虫在4~6月分别检出数为21、47和6只.经对牛皮蝇Ⅲ龄幼虫人工孵化,化蛹期为1~3 d,化为成蝇为36~45 d,成蝇可存活3~6 d.  相似文献   

7.
用从湖北当地水牛分离的伊氏锥虫制备伊氏锥虫灭活苗,在湖北省当阳市以10 mL/头剂量免疫接种役牛12 500头.免疫后1个月,随机抽取其中15头免疫牛,每头经皮下攻虫1×104条,仅有1头牛出现虫血症,保护率为99.33%(14/15).其余免疫牛中有22头出现虫血症,保护率为99.82%;免疫牛血清间接血凝效价为18~11280.药物预防组的12 407头牛中,有763头出现临床症状和虫血症,其中12头死亡,保护率为93.87%.  相似文献   

8.
(一)材料和方法 1.动物:从本地购买混合饲养的公牛和母牛,年龄在6个月左右,全部切除脾脏,采用遮蔽单厩饲养。 2.血液学变化:分别在切除脾脏前、后每天由颈静脉采血,EDTA抗凝。测定血液红细胞压积容量(PCV),并在采血后1小时内涂血片,瑞特氏染色,以检查微粒孢子虫病,温氏附红细胞体病和牛的血巴尔通病的自然感染状况。 3.供血动物:给动物静脉注射标准的低温保存的边缘虫接种液1毫升,造成急性微粒孢子虫病,待病牛的红细胞35~87%被侵害后,作为供血动物。 4.传播实验:在牧场林地附近,用一个黑色的装有干冰的罩网捕捉器收集虻,然后立即将虻移入单厩,并将病牛和切脾敏感牛栓入,臂部剪毛,裸露出一小块皮肤,以便虻叮咬。每个虻都敢在一个1品脱  相似文献   

9.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边缘边虫(Anaplasma marginale)感染牛血清快速准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利用冷藏抗原片进行的IFAT结果表明,该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人工感染牛符合率为100%;就疫区273份血清的检查,阳性率为35.2%,对安全区86份血清的检查,假阳性占3%。抗体消长实验表明,人工感染牛于第5天即可测出IFA抗体,60~70天达到高峰(1:5120),并维特一段时间,在感染后335天,抗体消失。在本试验中边缘边虫抗原与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瑟氏泰勒虫、伊氏锥虫感染牛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与绵羊边虫感染羊血清有很强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对感染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混合种的牛连续注射1%台盼蓝溶液3天,用其脑匀浆滤液接种健康易感牛,未分离出牛巴贝斯虫单一种。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释放到牛体叮咬10天后,用混合种含虫血感染牛,收集饱血雌虫,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条件下产卵孵化,用次代幼虫分批感染健康易感牛5头,准确地于幼虫释放后5、4、3天,用杀虫剂杀死正在吸血的幼虫终止感染,对试验牛逐日耳尖采血涂片检查,仅3天杀死幼虫的牛只感染有牛巴贝斯虫单一种。试验结果表明,台盼蓝不能杀灭双芽巴贝斯虫;脑涂片中尽管有大量牛巴斯虫,但它不是寄生于该部位的唯一种;叮咬3天的次代幼虫仅传播牛巴贝斯虫。  相似文献   

11.
牛巴贝虫 (又称梨形虫 )病是由梨形虫目 (Piro plasmea)巴贝科 (Babesiidae)巴贝属 (Babesia)中的双芽巴贝虫 (B .bigemina)和牛巴贝虫 (B .bovis)寄生在牛的红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牛感染该病后发病和死亡率均很高 ,主要症状为高热、黄疸、贫血及血红蛋白尿等。近年来牛双芽巴贝虫病在信阳市周边乡、镇时有发生和流行。给养牛户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笔者根据其流行情况及病理表现 ,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 流行情况信阳市牛双芽巴贝虫病呈地域性流行 ,多发生在每年的 8~ 10月 ,病牛多为 2~ 5岁的黄牛和中国黑…  相似文献   

12.
羊鼻蝇蛆病是由于羊鼻蝇幼虫寄生于羊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而引起以慢性鼻炎为特征的侵袭病。据笔者等 1984— 1987年调查 ,赤峰地区绵羊感染率为 91.2 % ,强度 2 2 .6条 ;山羊感染率为 5 6 .5 % ,强度 11.5条。为了有效的防治本病 ,我们用碘硝酚、鼻蝇净、虫克星进行驱杀羊鼻蝇幼虫的比较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药物  2 0 0 g/L碘硝酚注射液 :有效成份为C6H3I2 NO3 系沈阳市兽药厂生产 ;5 0 0g/L鼻蝇净注射液 :主要成分为敌百虫 ,系内蒙古赤峰兽药厂生产 ;虫克星片剂 :主要成分为阿维菌素 ,系北京农业大学新技术开发总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13.
西藏当雄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的分子分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西藏当雄县感染皮蝇蛆牦牛的背部皮下收集到三期幼虫113个,首先进行了形态学鉴定,之后提取DNA,用特异性引物扩增COⅠ基因,并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建立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西藏当雄县感染牦牛的皮蝇蛆为牛皮蝇蛆和中华皮蝇蛆。前者(85条)占样本总数(113)的75.22%,为西藏当雄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的优势虫种;COⅠ基因序列显示牛皮蝇和中华皮蝇的种间差异为10.8%~11.3%,同源性为88.7%~89.2%;牛皮蝇的株间差异为0.1%~0.6%,同源性为99.4%~99.9%,中华皮蝇的株间差异为0.1%~0.4%,同源性为99.6%~99.9%。说明COⅠ基因是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种类分子分类鉴定的可靠靶基因。  相似文献   

14.
牛腹腔丝虫微丝蚴分布于牛外周血液中,经蚊虫传播能引起马、绵羊和山羊的脑脊髓丝虫病。为了查明牛腹腔丝虫微丝蚴体外存活的条件,我们做了微丝蚴体外保存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带微丝蚴牛(简称带虫牛):为从福建省漳州地区购买的小黄牛,耳静脉血微丝蚴密度为131条/60mm~3。 2.微丝蚴的浓集:以3.8%枸橼酸钠抗凝,无菌采取带虫牛颈静脉血,2000rpm离心20分钟,分离血浆备用。沉淀部分加灭菌蒸馏水至原血量,混合均匀,使其溶血,2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如此反复2~3次,最后加生理盐水离心一次,沉淀物和下部液体即为微丝蚴浓集液。浓集液内加青、链霉素,使每  相似文献   

15.
牛焦虫病在我县流行时间较久,严重威胁着养牛业的发展。为此,我们从1981年开始,在进行焦虫病原、传播媒介蜱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灭蜱和病牛治疗,有效地控制了牛焦虫病。(一)病原及传播媒介蜱的调查1.调查方法:1981年3~12月,根据全县自然地理条件,在发病区设固定点,对自然发病牛耳尖采血涂片,常规染色镜检;并在牛体采集蜱进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药物杀虫法,从几种血液寄生虫混合感染的除脾牛体内,分离出两株边缘边虫。瑟氏泰勒虫和边缘边虫混合感染牛,连续投给磷酸伯氨喹片杀灭瑟氏泰勒虫,分离出一株边缘边虫DS-1株;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和边缘边虫混合感染牛,注射台盼兰和贝尼尔杀灭血液中的双芽巴贝西虫和牛巴贝西虫,分离出另一个边虫株一边缘边虫DS-2株。地塞米松能进一步降低除脾牛的抵抗力,促进边虫在血液中的繁殖。药物杀虫分离法程序简单,作为分离边虫虫株的方法,在我国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抗伊氏锥虫表膜抗原的单克隆抗体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健康、人工接虫及先用伊氏锥虫弱毒株免疫后用强毒株攻击马(骡)血清的循环抗原(CAg)进行了追踪检测,同时用常规ELISA法检测了相应的循环抗体(CAb),结果为:CAg与CAb不全呈平行关系;部分免疫马(骡)首次攻虫前CAg即可呈现阳性,CAb为阴性;免疫马(骡)攻虫后大多经1~3个CAg高峰而后健活,CAg逐渐转阴,CAb则上升较慢,上升后则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人工接虫马(骡)接虫后经1~2个CAg高峰而死,濒死前4/5动物CAg呈现阳性,而CAb在濒死前只有1/5呈现阳性;人工接虫马(骡)的CAg水平高于免疫马(骡),二次攻虫后的CAg水平高于首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牛双芽巴贝斯虫纯种虫株的分离方法和步骤。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饲喂在事先人工感染的混合种带虫牛体上,收集感染的饱血雌虫,俟次代幼虫孵出后,将其释放到另一健康易感牛体上,自行叮咬18天之后,从该头牛体上摘下450只半饱雄虫,人为地移至另一健康牛体上,使其继续叮咬。雄虫叮咬后的第13天,在该头牛的血液涂片中,出现了典型的双芽巴贝斯虫,在其后30天的检查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种虫体。感染后第13天,体温开始升高,最高达39.6℃,持续3天;第20天染虫率达到6.11%的高峰;第27天出现血尿。同时对红白细胞进行了计数,并观测了某些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曾流行的牛泰勒虫病、牛巴贝虫病、牛双芽巴贝虫病及马纳塔巴贝虫病 ,但未见犬巴贝虫病的报道。笔者于 2 0 0 1年6月在西安市雁塔区兽医院遇 1例犬巴贝虫病。2 0 0 1年 6月 2 9日 ,雁塔区兽医院接治西安石油仪器总厂1只 2岁的杂种公病犬 ,呼吸急促 ,体温 41℃ ,食欲废绝 ,精神沉郁 ,体型消瘦 ,小便呈茶色 ,结膜黄染。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 2d未见好转。后采血抗凝送区畜牧兽医站化验室进行血检 :白细胞总数 9.0× 10 9/L ,红细胞总数 3 .0× 10 12 /L ,血红蛋白 45 g/L。血涂片用甲醇固定、姬姆萨染色、镜检 ,发现红细胞内有…  相似文献   

20.
对牛皮蝇幼虫病的防制其经济意义是很大的。我国地处北温带地区,一般在12月至次年3月间,沿结缔组织、神经鞘膜外移行至脊管内的牛皮蝇幼虫,开始陆续向牛的背、腰、荐部皮下移串。用药物杀灭幼虫要抓住这个时机。 防制方法 用小剂量乐果进行肌肉注射,对牛背部皮下第二、第三期幼虫杀灭效力达98~100%。此法用药量小、安全、简便,适合在大牛群中应用。具体治法:取精制乐果500克(含纯95~99%的精制品,不能使用农业应用的粗制品)放入普通酒精600毫升中,在大玻璃瓶或大塘瓷杯中,稍加热使其完全溶解。然后用纱布过滤到事先清洗好并用酒精刷过的带胶塞玻璃瓶中即可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