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张尚仁 《岭南学刊》2007,(2):117-120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道家、道教的生命力不在政治上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在文化上具有中华民族的深厚基础。道家、道教中隐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是尊重自然、关爱生命与和谐宽容。  相似文献   

2.
儒家与道家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祥 《求索》2005,(11):138-140
先秦儒家与道家的人学思想,以人为核心,包括了三个方面内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在这三个方面,两家思想各有侧重、各有异同、各有特色。在人与自然方面,先秦儒、道都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方面,道家像儒家一样,非常重视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只是在政治原则与方法上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先秦儒家、道家都很重视人与自身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从伦理道德角度重视人与自身关系,后者则从自然无为的角度加以阐述和发挥。  相似文献   

3.
郭宇森 《前进》2005,(9):53-53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中感性思维的朦胧性日益为现代社会的理性因素所改造;同时,人本主义与系统思维的发展使西方的行政管理思想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西行政管理思想在一些方面日益表现出融合趋势。然而,现代中国绝不能摒弃传统文化,而应吸取其合理思想,并注入时代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充分体现其价值和意义。一、遵循“天、地、人”和谐的自然法则道家无为思想作为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确立的参考之一,主张把发展的代价控制到最小,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顺自然而行,尊重规律;而不是掠夺自然,索取…  相似文献   

4.
张尚仁 《思想战线》2011,37(2):54-58
道家褒愚,并且主张以愚治国。对于智慧则加以贬斥,认为"智慧出,有大伪"。然而,道家所说的愚不是大愚,而是指保持自然质朴的本性,潜心探求大道,一切顺应自然,不用人为去破坏自然。挖空心思运用机巧去破坏自然的本来面目,从自然攫取人所追求的享受,就是道家所贬的"智"。道家褒愚贬智的观点,对学理、人生和治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道思想中的生态旅游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 ,与现代生态旅游倡导的“认识自然”、“融入自然”是一致的。但儒道两家在“天人合一”观点上各有偏重 ,儒家更强调法制的作用 ,道家则主张“自然无为”。生态旅游的实现要依靠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武经伟 《思想战线》2012,38(4):96-103
中国传统哲学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及生存智慧。张尚仁先生《道家哲学》,深入阐释了道家哲学范畴体系及道家和道教中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谐宽容等中华文化精髓,揭示了其对重构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理论的时代价值。这是中华文化传统及其哲学的反思与重构,对于认识中国文化传统和哲学的自身特性,自觉把握民族复兴的精神品格,"觉解""中国性",并在批判现代性缺失中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建构和谐中国及和谐哲学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罗耀松 《理论月刊》2005,26(6):61-66
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家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并呈现出演进的过程。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凸现人的本质;建立对立统一的文化与道德、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时空的无限性和人类判断客观事物的局限性;对现实的关注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倡导自然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汪怀君 《桂海论丛》2011,27(3):51-55
在道家伦理文化中,"道"在本体与普遍法则的意义上统摄着自然、社会与人生。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无知无欲、自然无为,在处理交往关系时,就能够游刃有余,实现从容的"无不为"。道家伦理主张,人应该像水一样守柔处弱、谦退不争,展现一种对待他人的宽容、包容胸怀;世人应该贵生养生,贵重生命,不可为名利、财物所累,这有益于从源头上保持人内心的澄明,找到克服人与人之间相互异化的途径,达到交往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9.
先秦道家生态观饱含生态智慧,其主要内容为“道法自然”的生态本体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和“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先秦道家生态观体现了注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特色、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特色以及主张节制人类欲望的伦理特色。深入挖掘先秦道家生态观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如今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在改造自然实践中更多地顺应自然,保持“知足知止”的合理消费观,积极推动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杨建波 《理论月刊》2002,(11):36-37
本文以为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点极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着重从济世利人、服务社会的责任;功成弗居、为而不恃的胸怀;抱朴守真、宁静淡泊的志趣;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智慧这四个方面论述了道家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中国道家哲学蕴含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主要体现为:其一,道家哲学的"道";其二,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三,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其四,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四个方面重要内容分析道家哲学,可以说道家哲学根本上是"以人为本"的,其表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韩晶磊 《求索》2013,(12):111-113
工业文明的成果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但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使地球生态要承受更大的承载压力。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之内在要求保持一致。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智慧(本文以道家思想为例)与现代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完美契合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与此相应,“自然无为”就成为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顺应自然,二是勿强行妄为。以此为根据,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这对于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来说,无疑是一股清凉的甘泉给当下的生态危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在对传统政治以"中国式民主法治"予以定位把握的逻辑之下,钱穆提出了一套地方自治思想。其中既有他对中国历史上地方自治的认识,也包括他对现实中地方自治的主张。从逻辑构成来看,钱穆地方自治思想分为地方分权和社会自治:前者以汉代郡县之制为例展开,主张精简政府层级,任用地方贤能,使统治重心由中央政府下移到地方政府;后者以宋明社会自治为例展开,主张加强乡村建设,推进基层自治,给地方社会开放更多自由空间。以自治佐成统一是钱穆地方自治思想的历史意涵所在,体现了其具体的现实政治诉求;而打通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节是其地方自治主张的超时代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想至《易传》而综其大成.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人为贵”思想的统一.其要义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既主张人依赖自然,尊重自然,又反对把人彻底等同干自然;既注重人异于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又反对人凌驾于自然和肆意妄为的主宰自然.这对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认识会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尚仁 《思想战线》2007,33(5):43-47
儒、释、道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三大主流文化。理性和非官方性则是道家的两个主要特点。道家文化还表现在道家的品格特征中,也就是道家的风骨。道家风骨可以概括为:一是独立人格;二是深研学问;三是向往自然;四是关注民生。对道家风骨进行辨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与道家生态美学的契合与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柏胜 《求索》2010,(1):180-182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其审美观一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皈依自然”和“供奉人性”的审美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人类生存图景给我们诗意言说了“道法自然”、“恒德不贷”、“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等诸多道家生态美学理念,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态图景的凝眸和憧憬,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勾勒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启迪和拯救理路。  相似文献   

17.
郑燕欣 《人民论坛》2010,(7):236-237
汉代是"黄老之学"兴盛时期。汉代时期的道家文化与祭祀乐文化发展道路如出一辙,都是源出于民间,被帝王、上层所采用而掀起高潮,然后又重新回归于社会,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方士在上层的活动中造就了祭祀天地的《郊祀乐》,这为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快乐感的缺失已构成现代人颇为普遍的感受。以传统的快乐观来观照,这一窘境的缘由在于世人把快乐与物欲的满足做了简单的勾连。以儒、释(佛)、道为代表的传统快乐观则主张快乐源于心:儒家推崇"仁者不忧"的道德心,佛家主张看破、放下、自在的空观心,道家崇尚"道法自然"的自然心。传统快乐观的当代价值在于能够指引现代人走出物欲主义的迷局,在超越道德虚无主义、财富主义、享乐主义的过程中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汉代是"黄老之学"兴盛时期。汉代时期的道家文化与祭祀乐文化发展道路如出一辙,都是源出于民间,被帝王、上层所采用而掀起高潮,然后又重新回归于社会,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方士在上层的活动中造就了祭祀天地的《郊祀乐》,这为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深受道家文化熏陶,他的作品流露出对道家社会人格、自然人格和艺术人格的整体性崇尚。他笔下的人物,有的从超脱世俗的追求、到适意放达的倾慕、再到人乐天乐的实现,显示了层次丰富的道家社会人格;有的对外讲究不慕名利、不为物役,对内追求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拒绝异化,维护着人的天性,显示出道家的自然人格;有的以"守静"酝酿创作状态、以"神与物游"驰骋想象力、以"沉酣"激发创造力,显示了道家迷人的艺术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