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以稳定为前提,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在政治信任式微之际,熟人社会的信任在解决乡村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熟人社会的信任对于解决大规模群体性冲突则显示其功能性不足,因此,建构农村政治信任是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治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开会作为乡村基层政治运作逻辑的一种常态化现象,它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透过开会这一视角,深入乡村基层生活的本来面目,使我们对抽象的乡村基层政治运作有了实践性认识,这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创新,而且符合乡村基层实际,达到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目标,真正体现了对乡村社会的人文关切。  相似文献   

3.
阳信生 《求索》2010,(6):240-242
通过对清末民初湖南政治权威变动状况的考察,可知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与政治权威的转换密切相关,传统政治权威的衰落、新式社会权威的崛起是辛亥革命爆发和成功的起点和原因,新式政治权威的地位确立与否又与辛亥革命后政治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封建政治权威逐渐衰落,但其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传统政治权威仍然具有极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新兴政治权威崛起后,但却无足够的实力除旧布新、稳固政局,只好与旧式权威妥协,政治民主化、政治权威合理化、法制化无法实现。这导致了民国政治现代化之路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以彭禹廷政治改良为途径的宛西自治取得的成效最大,以梁漱溟文化复兴中国为途径的乡治之路影响最大.从理论构建和实践路径上分析他们的差异性,有利于了解当时的精英阶层对中国社会改良的不同认识,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喆 《传承》2010,(15):34-3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以彭禹廷政治改良为途径的宛西自治取得的成效最大,以梁漱溟文化复兴中国为途径的乡治之路影响最大。从理论构建和实践路径上分析他们的差异性,有利于了解当时的精英阶层对中国社会改良的不同认识,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12,(2):45-45
李斌在《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政治整合乃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在乡村地区的一项重要实践主题。建国后,中共领导的现代国家通过吸纳政治参与、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展开思想宣传劝导等形式,成功地实现了乡村高水平政治整合,因此得以在向乡村社会深入拓展基础性权力,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当前中国政治社会转型的终点是"民治",那么以权利义务观念明晰的"现代人"作为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无疑是乡村治理着眼于长远的谋篇布局。而针对当下管控行政的权威危机与村民自治制度发展乏力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国家力量与自治力量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只有实现两者的外在平衡,使两者真正内在融合,才能真正发挥自治的作用、改善乡村治理实践,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价值观与乡村民主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治”是当前乡村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然而“村治”能否真正得到落实,一方面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结构,另一方面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政治价值观以及他们的政治需求和政治理性。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体现了他们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理性、魄力和勇气。由此,至少说明农民的素质不会阻碍乡村民主政治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宛西乡村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地方精英群体;指导理论是“自卫主义、自治主义、自富主义”的“三自主义”;地方精英着手成立区域性地方组织,完善管理制度;精英大力发展民团,为地方建设“保驾护航”,保证精英政治运行机制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2,(9):91-92
丁香桃在《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2期撰文认为,一个社会的信任状况,与其秩序类型有直接关联,政治秩序与社会信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政治秩序维持者总是力图建构和维持与其政治架构相一致的信任模式。根据社会自主性的高低,社会秩序可分为外控型秩序和自主型秩序。在自主型社会秩序中,  相似文献   

11.
乡村政治的发展因为取消农业税和新一轮的农村综合改革,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对乡村政治的研究也需要反思自己以前的进展,重新寻找自己的坐标。通过对村民委员会选举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的发展和村民自治研究的回顾,笔者认为受民主话语和选举话语影响的乡村政治已经进入“后选举时代”,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重心发生了变化,研究也相应需要提出自己的独立命题。就乡村政治研究未来开拓的路向,笔者提出了三个任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土地制度着手 ,从人地关系、农民与集体的关系、乡村社会的权力权威格局、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与乡村社会政治发展之间关系 ,认为土地制度对乡村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时有起伏 ,但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 ,它对乡村社会政治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一个社会的信任状况,与其秩序类型有直接关联,政治秩序与社会信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政治秩序维持者总是力图建构和维持与其政治架构相一致的信任模式。根据社会自主性的高低,社会秩序可分为外控型秩序和自主型秩序。在自主型社会秩序中,政治因素有利于社会信任的建立;高度集权的外控型秩序则不利于现代社会中信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安宝 《人民论坛》2013,(8):204-205
在20世纪前期剧烈的社会变迁进程中,华北地区的地主阶层发生了结构性变动,不在地主群体异军突起成为地主阶层的主体,该群体对乡村经济的影响方式不同于传统时代的地主阶层,加速了乡村经济危机的来临。文章从村费和摊派两个方面,呈现了这一时期的地主阶层对当时乡村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强国家、弱社会的特征,国家对乡村社会拥有无所不在的统治权。从1980年代推行的村民选举制度,通过国家法律的确认和村民选举的实践,逐渐实现了农民的有限自治。村民选举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成果,它在乡村社会的传播,促进了乡村公共领域的形成,增强了农民的契约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精神,进而使乡村政治文化在结构上做出新的调整。在新的乡村政治环境下,民意成为乡村政治的精神基础,协商成为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诚信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政治与四五十年代的土改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一直是重要的写作题材。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切入,探讨四五十年代土改小说的复杂性并分析其原因,发掘出这一时期土改小说中的乡村政治芜杂的文学表征,可以加深对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18.
19.
乡镇体制改革重塑了基层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构建了乡村振兴的政治支撑,但是却未得到充分的经验呈现和理论探讨。广东省德庆县建设"党政服务综合体"的实践表明,乡镇体制改革是问题驱动、上层促动、自主推动的产物,是联动"上下"(县村之间)、协同"左右"(机构之间)、衔接"内外"(干群之间)的过程,为乡村产业振兴和社会治理建设提供了政治支撑,其构造了产业振兴联合体、社会治理共同体、党政服务综合体"三体联动"的实践路径,但仍存在制度优化、机制健全、配套完善和品牌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任何社会态度及行为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农村文化是农村政治稳定的政治心理基础,农村文化的变迁使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必须以农民的政治心理为突破口,塑造具有现代政治心理的农村政治人,以促进农村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